漢字的發展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它是當今世界上年齡最大的文字,也是當今世界上應用人數最多的文字。中國文字在當今世界上的各種文字系統中是絕無僅有的表意系統的文字,遠在公元前十四世紀,它已經是相當發達的文字體系了。
甲骨文和金文
距今約3,400年前到2,700年前的殷周時代,可以稱之為甲金時代。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所知最為古老的漢字體系,其單字的數量已達到4,000-5,000個,足以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甲金文字的構形,以既生動寫實又簡易明快的象形字、會意字為基礎,大致上具備了後世歸納的六書體式。
當時人們尊尚鬼神,遇事占蔔。他們把蔔辭刻在龜甲和獸骨的平坦面上,塗上紅色標示吉利,黑色標示兇險。這些文字都是用刀刻上去的,大字約壹寸見方,小字如谷粒,或繁或簡,非常精致。
它們經過幾千年的沈睡,直到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才被發現。發現地是河南省安陽城西北五裏處的壹個村子,那裏是當年殷商(第二十代國君盤庚)的故都。由於洹水決堤,沖出許多甲骨,人們以為是龍骨,用來當藥材治病。翌年,壹個叫王懿榮的商人對這些甲骨發生了興趣,他趕到河南收集了許多,帶回去研究。後來,劉鄂又繼續收集,達到五千多塊。於是,便有壹些學者將其定名為甲骨文。
古文字學家對十萬余片中的文字進行研究,發現骨甲文字的結構已由獨體走向合體,有了形聲字,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在四千六百多個甲骨文單字中,已經辨識了壹千七百多個。
比甲骨文稍晚出現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鐘鼎文。商周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鐘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所以,鐘鼎文 或金文就是指鑄在或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
金文的內容是關於當時祀典、賜命、詔書、征戰、圍獵、盟約等活動或事件的記錄,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金文字體整齊遒麗,古樸厚重,和甲骨文相比, 脫去板滯,變化多樣,更加豐富了。金文基本上屬於籀篆體。這些文字,在漢武帝時就已被發現,當時有人將在汾陽發掘出的壹尊鼎送進宮中,漢武帝因此將年號定為元鼎(前116)。以後金文又陸續有所發現。宋代文人歐陽修、趙明誠都善書,對金文作過研究和記載。
周宣王時鑄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銘文***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銅器銘文最長者。《毛公鼎》銘文的字體結構嚴整,瘦勁流暢,布局不馳不急,行止得當,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銘、《散氏盤》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戰國文字
在殷商甲骨文和西周、春秋金文之後,漢字的發展到了公元前5世紀開始的戰國時代,有了壹個很大的變化。這主要是由於諸侯國各自為政,互不統屬,東周王朝的中央集權差不多喪失殆盡,就連文字,也是各寫各的,所以各國的文字在形體結構和書寫風格上都有許多差異。此外,隨著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文字在這壹時期比較普及,鑄、刻、寫文字的材料和範圍有所擴大,除青銅器上的金文外,陶文、簡帛文、貨幣文、璽印文等也大量出現。這就使得不同地區使用的漢字呈現出不同的風貌。
宏觀地看,戰國文字可以分為六國文字和秦國文字兩大系統。
六國文字指的是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國的文字,與金文相比,最明顯的特點是筆畫的隨意簡化,形體結構極為混亂。秦國文字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壹,後世稱為籀文或大篆。
由於各國和不同地區在文字書寫方面的各行其是,造成了戰國文字形體上的極大混亂,同壹個字的寫法大不相同。
漢字的發展
秦始皇統壹漢字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秦王朝的開國皇帝。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十三歲即王位,三十九歲稱帝。自公元前230年之前221年,先後滅韓、魏、楚、燕、趙、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為了確立至高無上的權威,鞏固中央集權政府,他在政治、經濟和文化思想方面推行了壹系列措施。
由於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非常混亂,大大影響政治法令的推行、經濟生產的發展以及文化教育的傳播。因此,秦始皇在滅掉六國、統壹中國後,所做的第壹件大事就是書同文,即統壹文字。
整個工作由他的丞相李斯主持,分為兩個步驟:壹是廢除六國文字中各種和秦國文字不同的形體,即罷其不與秦文合者,以秦國文字作為規範的基礎;二是將秦國已有的正統使用的籀文即大篆的形體,加以簡省刪改,同時吸收民間的字體中的壹些簡體、俗體字,進行規範。這樣就形成了壹種新的正式字體--小篆。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壹次由中央政府領導的、比較徹底的漢字規範運動,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
隸書
相傳秦朝有壹個叫程邈的徒隸,因為得罪了秦始皇,被關在監獄裏。程邈看到當時獄官的麽牌用篆書寫很麻煩,就作了改革,化繁為簡,化圓為方,又創立壹種新的字體。秦始皇看了很欣賞,不僅赦了他的罪,還封他為禦史,並將這種字體規定在官獄中應用。因為程邈是個徒隸,起初又專供隸役應用,所以把這壹書體稱之為隸書。這個故事可能有很大附會的成分。實際上正像書法的產生壹樣,隸書也是靠日積月累許多人***同創造的,程邈所作的大概是整理工作。
從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來看,戰國和秦代壹些木牌和竹簡上的文字,已有簡化篆體,減少筆劃,字形轉為方扁,用筆有波勢的傾向。這是隸書的萌芽。西漢時,書法中隸體的成分進壹步增加。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帛畫《老子》已有了明顯的隸意。隸書成熟於東漢。漢桓帝(147-167)、漢靈帝(168-189)時代,是隸書的盛期。
隸書的出現,是書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從此,書法告別了延續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開端了今文字,字的結構不再有古文字那種象形的含義,而完全符號化了。隸書承上啟下,上承篆書,下啟楷書,是壹個質的轉變和過渡。作為書法藝術,它打破了原來篆書單壹用筆的局限,而有了十分豐富的變化。前人稱篆書筆法為玉箸,即玉作成的筷子,橫平豎直,均勻圓潤。字的結體規矩嚴謹,較少變化。隸書則不然,它的點劃分明,粗細有致,波畫有蠶頭燕尾,壹波三折。用筆有方有圓,或方圓兼濟。結體或險峻跌宕,堅挺雄健,或秀麗工整,圓靜嫵媚,或堅守中宮,凝重端莊,或大開大合,意氣飛揚,可謂千變萬化,各臻其極。這真是書法史上瑰麗的壹章。近人康有為極力推崇漢隸,他在《廣藝舟雙楫》中寫道:書莫盛於漢,非獨氣體所高,亦其變制最多,臯牢百代。杜度作草,蔡邕作飛白,劉德升作行書,皆漢人也。晚季變真楷,後世莫能外。蓋體制至漢,變已極矣。
漢代書法的雄強樸茂之風與當時的社會風氣有關。漢代隸書蘊含著壹種博大的氣勢,充溢而湧動著雄健的力量。精美絕妙的漢隸至今仍然散發著無窮無盡的藝術魅力。
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漢代隸書,都是憑當時刻在石碑上而保留下來的。可惜當時書丹的作者沒有留下他們的姓名,後人只好以某碑或某碑銘文內容為其命名,例如:《乙瑛碑》、《史晨碑》、《禮器碑》、《孔宙碑》、《石門頌》、《華山碑》、《曹全碑》、《西狹頌》、《張景碑》、《張遷碑》等等。
漢代書法,除碑刻外,還有書寫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漢簡。簡板上的漢隸遠不像碑刻上的那樣嚴整、肅穆、氣勢恢宏,而是活潑靈動、變化多端,甚至漫不經意,富於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為工筆,那麽,漢簡則如同寫意。漢簡的字體自然天真,粗頭亂服,不修邊幅,甚至草率。其中壹些似乎透露了晉人行草的信息。
漢字的發展
草書
什幺叫草書呢?廣義地說,草書就是比較草率的字體。古文字有古文字的草率寫法,今文字有今文字的草率寫法。狹義地說,草書是壹種書體,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書,就是寫得草率、快速的字體。按說任何字體都可以草寫,都可以有草書,比如青銅器銘文中就不乏刻寫得潦草的字;但是文字學所指的草書是壹種特定的字體,它是從秦隸的草率寫法發展而來的,大約在西漢中期形成,東漢時廣泛流行。
梁武帝蕭衍《草書狀》認為,勁草的產生是由於:「諸侯爭長,簡檄相傳,望烽走驛,以篆隸之難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書,蓋今草書是也。」說明了草書是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
草書是何時產生的呢?歷史上第壹次提到草書之名的是《說文解字?敘》,敘中明確指出「漢興有草書」。
楷書
楷書是對隸書略加改造的壹種字體。因其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楷書是在漢隸基礎上省改波磔、增加挑而成的壹種書體,也叫「正書」、「真書」。大約在東漢末年形成,到魏晉時代就逐漸成熟了。至三國魏鐘繇和晉王羲之,進壹步規範體勢,使楷書成為壹種完全獨立的書體。
和隸書比較起來,楷書的線條更平直,而字形定型化則得到進壹步加強。具體說來,漢隸的筆勢大多是扁方形狀,向外攤開,而楷書筆勢則大多是長方形狀,向內集中。漢隸的用筆大多帶有波磔,粗細變化很大,而楷書用筆要幺比較平穩,要幺出現硬折,粗細變化相對少些。
行書
行書,是介於草書和正體字之間的壹種字體。早期行書介於草書和隸書之間,現在常見的行書介於草書和楷書之間。無論是隸書還是楷書,都要壹筆壹畫地寫得端端正正,寫起來都有點費時間,所以人們在書寫不很重要的東西時,往往就寫得自由壹點,草率壹點,因而也快壹點,但又要保持正體字的形體,這就是行書。六朝以來,它就是人們手寫的主要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