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辭路,虎不辭山”意思:人離不開謀求生活的道路,虎離不開山林。
不:
讀音:bù
字義:做否定性的回答
辭
拼音:cí
釋義:告別,請求離去,解雇等。
“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出自:
1、清·無名氏《施公案》第壹百六回:“常言:‘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將來眾位總有到茂州去的。”
2、張孟良《兒女風塵記》第三部七:“都是鄉裏鄉親。人不辭路,虎不辭山。誰還能背著房子逃難?”
3、時有“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唱戲的不離百順韓家潭”之說。
擴展資料:
有個風俗叫“辭路”,就是知道自己來日無多了,要走動走動,能解的結都要解開,人都要死了,總不能心裏揣著個疙瘩,就像古人說的“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
引用: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凡是留人情,後來好相見。
舉例說明:
20世紀初,有很多山東人到東北去“闖關東”,他們年老時,覺得自己身子骨越來越不行了,就會為自己的後世做準備,於是有些年邁的山東人不遠千裏回到山東,都不願客死他鄉,如果客死他鄉的話,到死他們心裏都會有疙瘩,所以回來了,這就可以叫做“辭路”。就是解開心裏的疙瘩,讓自己死之前沒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