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物理和地理的詩1。包含物理現象的古詩
我在網上搜索:
1,江陵壹日:移動速度高。
2.獨木舟已過萬重山:這首詩以山為背景,船相對於山在移動。
3.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落下來:樹葉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地上。
4.而我看著長河總是滾滾向前:河水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向低窪處。
5.千帆經過沈船旁邊:相對運動的描述。因為他的船不動,旁邊的船相對自己在動。
6.妳能有多少悲傷,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在中國,東邊比西邊低,河水在重力的作用下往下流。。(物理+地理)
7、海上升起明月,世界末日* * *此時:由於月球離地球較遠,月光照射範圍較大。。(物理+地理)
8、風雨聲讀書,聲在耳邊:1,聲音的傳播不會互相幹擾;2.聲音可以在障礙物周圍傳播。
9.天山五月下雪,沒有風只有冷:說明在高緯度的地方,寒冷的天氣持續時間長,是因為太陽接收的熱量少。(物理+地理)
10,草枯鷹眼疾,雪輕:草黃了,動物因為沒有保護色的偽裝,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天上的鷹。這是光的現象;因為地上沒有雪,所以馬跑得更快,這是機械現象。
11,直到戰鼓,從漁陽轟出,震撼了整個大地,打破了彩虹裙和羽衣的曲調:上壹句話說明大地(固體)比空氣傳播聲音的能力更強。
12,我遠遠的就知道不是雪,而是有壹種淡淡的香味:看起來像雪(白色),但通過分辨味道,我知道了物質的本質,淡淡的香味來自分子的運動。(物理+化學)
13,連海平正值春潮,海上明月在潮中誕生:前壹句話的意思是,由於地球引力的作用,各地連接大海的河流水位與海平面處於同壹高度。
14,妳見過黃河之水如何移出天外,入海洋,壹去不復返:物理現象同第六首詩。
15,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到客船:根據聲音的音色判斷發出聲音的物體。
16,能畫壹張像滿月的雕花弓,望西北,射壹只天狼星:滿弓蘊含彈性勢能。
17,飛下三千尺:水從高處落下,包括重力勢能和動能的轉化。
18,八月疾風呼嘯,卷著我家的三毛:運動的空氣(風)有動能。
19,柴門聞犬吠,人夜雪歸家:聲音可以傳遞信息,通過犬吠,人知道有人回來了。
20.但是上壹層樓梯,妳就開闊了三百英裏的視野:只有爬得高,妳才能看得遠。(物理+地理)
呵呵,回憶這些東西花了我壹個多小時,所以沒有把同樣的現象歸類。希望樓主能滿意。樓主翻遍古詩詞,肯定能找到更多答案。
2.關於物理的詩
壹、群峰映浮山,無水無山無銷魂。
——現代吳邁《桂林山水》物理原理:光的反射和折射。山疊在水中,水中有山的倒影。沒有不吸引人的山,沒有不吸引人的水。
二、姑蘇城外寒山寺,子夜鐘聲去客船。——唐章季《睡在鳳江邊》物理原理:聲音的傳播。
姑蘇城外寂寥靜謐的寒山寺,鐘聲半夜傳到客船上。三、兩岸青山相對,孤帆來。
——唐李白《望天門山》物理原理:相對於地面上的青山,是靜止的,但以移動的船為參照物,青山就變得移動了。以河岸為參照物,孤帆來自太陽。兩岸青山美景分不開,壹葉孤舟自天邊來。
四、四月,人間美景,山寺桃花開。——唐居易《大林寺桃花》物理原理:地勢越高,溫度上升越慢。同樣的季節,山上的溫度比山下的溫度低。
人間四月,所有的花都已雕零,山間古寺裏的桃花才剛剛綻放。五、黃河之水如何流出天堂,流入海洋,壹去不復返。
——唐李白《入酒》物理原理:水循環。黃河之水從天而降,浪花直卷東海,壹去不復返。
3.有12關於物理的古詩、諺語、俗語。
光在白蒂彩雲中的折射和反射。
千裏之外的江陵,距離和時間的關系。
兩岸猿猴止不住啼哭,聲音生成,傳播。
獨木舟已經穿過萬重山,物體位置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壹、古詩詞中的能量知識
1.蘇軾詩“將弓如滿月,望西北,射天狼”。詩歌中涉及的能量轉換是彈性勢能向動能的轉換。
2.李白詩“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詩歌中的瀑布蘊含著巨大的機械能。
第二,古詩詞中的參考知識
1,毛澤東的詩“坐地日行八萬裏,遠眺蒼穹,看萬江”是“坐地”相對於地面是靜止的,“走天”相對於太陽是運動的。
2.李白在《望天門山》詩中寫道“兩岸青山對望,孤帆來。”《青山相對》以船為背景,《孤帆自太陽來》以河岸為背景。
3.《閃閃的紅星》歌詞中“小竹筏在河中遊,走在巍峨的青山兩旁”。《竹筏河中遊》以地球為參照物,《青山兩岸行》以船為參照物。
4."昨晚壹股強風吹動了籬笆外的井."井被吹走了,籬笆外做參照物。
三、古詩詞中的熱學和分子動力學理論知識
1.在陸遊的《住在山幸福裏的村莊》中,“花香聞起來像是突然的溫暖,喜鵲聲穿過樹叢像是新的艷陽天”。詩歌中“花香襲人”是花分泌的芳香油分子不規則運動的結果,溫度影響分子運動的強度。
2.在張旭的《留在山中》中,“謎壹樣的即使沒有雨,衣服也沾在乳暈深處”。-露水的形成(液化)。
3、白居易《木江吟》“窮九月三更,露如珠月似弓”——露水的形成(液化)。
4.與物理知識相關的詩歌、諺語或成語。
1,有點重——根據杠桿平衡原理,如果動力臂是阻力臂的幾分之壹,那麽動力就是阻力的幾倍。如果負重臂很大,完全有可能“撥壹兩公斤”。
2.破碎的鏡子無法重新組合——當分子間的距離很大(超過幾百埃)時,分子間的引力很小,幾乎為零,因此很難重新組合破碎的鏡子。
3.妳抓不到的是鏡子裏抓不到的水裏的花——平面鏡形成的像是虛像。
4、人眾誌成城,泰山壓頂——若各分量方向相同,則合力大小等於各分量大小之和。
5、麻繩提豆腐——提不起來——壓力不變時,如果受力面積小,壓力就大。真金不怕火煉,真理不怕辯——從黃金的熔點來說,雖然不是最高的,但也是1068℃,而壹般火焰的溫度在800℃左右。因為火焰的溫度低於黃金的熔點,黃金無法熔化。
7、月暈風起,地基潮濕多雨——風來時,高空氣溫迅速下降,水汽凝結成小水滴。這些小水滴相當於許多棱鏡,月光通過這些“棱鏡”被分散,形成五彩的光暈,所以有“月暈風”之說。
基本滋潤就是地面逆潮。暴雨來臨前,空氣濕度大,地面溫度低,地面附近的水汽遇冷凝結成小水滴。此外,地面所含的鹽分容易吸附潮濕的水汽,所以地面逆著潮水,預示著暴雨將至。
8、壹聲長嘯,山聲和谷聲應——人在山中吶喊,聲音經過反復反射能形成響亮的回聲,持續時間長。仿佛群山在吶喊,山谷在呼應。
5.關於物候學和物理學的詩歌
唐宋詩詞中的物候現象(竺可楨)
這四首五言古詩指出了物候中的兩個重要規律:壹是芳草的盛衰具有年度特征;第二是這個周期隨著氣候變化。當春風來的時候,小草醒了。溫帶地區的人們,經過壹個寒冷的冬天,希望春天的到來。但是春天來臨的標誌是什麽呢?我們可以在很多唐宋詩詞中找到答案。李白詩“東風青瀛洲草青,紫宮紅樓春覺好。”王安石晚年住在江寧,有詩說:“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據宋洪邁《容齋續》載,王寫此詩時,原“春風再來”。他仔細考慮後認為“到”字不盡如人意,改了好幾遍才加上“綠”字。李白和王安石在他們的詩歌中用綠色這個詞來象征春天的到來。時至今日,在物候學上,花木的開花仍然是春天的重要標誌之壹。王安石這首詩的妙處在於物候具有地域性。把這首詩哼成“春風和青澀的江南”是不合適的。因為在大江南北的開封和洛陽,春風帶來的招牌更多代表的是黃沙而不是綠葉,所以李白的《扶風英雄歌》有“洛陽三月飛湖沙”這句話。雖然句子中的“胡沙”暗指安史之亂,但河南春天有大沙塵暴也是事實。
可以肯定的是,樹木的綠化是早春非常重要的指標。但是,各種樹畫綠的時間不壹樣。哪種樹可以算是早春指數?從唐宋時期人們的誦經來看,前程似錦才是最重要的。柳樹被選為早春的代表並非偶然。壹是因為柳樹開花早;第二,因為分布廣,從南邊的武陵到北邊的關外,到處都是。(節選)
6.地理詩
1“上午穿裘皮大衣,下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描述的氣候是(a)西北內陸溫帶大陸性氣候。2“強弟何須怨柳?“春風還不夠玉門關嗎?“春風”可以指(d)夏季季風在北風卷著白草,打破它們,和八月雪橫跨韃靼天空。(關鍵詞: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指由於深入內陸,受溫帶大陸性氣候影響。
而且越靠近大陸中心越幹燥,年和日溫差越大。冬季寒冷,受高壓控制,最低溫度達到-73℃。夏季,南方7月平均氣溫達到26~27℃,最高33℃,北方接近20℃。在這種氣候的影響下,冬天長,沒有夏天,所以轉冷下雪早。四月,人間美景盡,山寺花開(關鍵詞:垂直地帶性)。隨著山高的增加,溫度降低,使自然環境及其組成成分發生垂直變化,稱為垂直地帶性或高度帶。垂直帶形成的基本條件是山脈的構造隆升,直接原因是熱量隨高度迅速降低(-每公裏6℃)。
只要山夠高,從下到上就可以形成壹系列垂直的自然地帶。所以,花只有在山下才會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