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
郎騎竹馬來,繞床①弄青梅。
同居長幹裏,兩小無嫌猜。
十四為君婦,羞顏未嘗開。
低頭向暗壁,千喚不壹回。
十五始展眉,願同塵與灰。
常存抱柱信②,豈上望夫臺。
十六君遠行,瞿塘灩預堆。
五月不可觸,猿聲天上哀。
門前遲行跡,壹壹生綠苔。
苔深不能掃,落葉秋風早。
八月蝴蝶黃,雙飛西園草。
感此傷妾心,坐愁紅顏老。
早晚下三巴,預將書報家。
相迎不道遠③,直至長風沙④。
註釋
①床:這裏指坐具。
②抱柱信:《莊子·盜跖》“尾生與女子期於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③不道遠:不會嫌遠。
④長風沙:地名,在今安徽安慶市東的長江邊上。地極湍險。
簡析
這是壹首寫商婦的愛情和離別的詩。詩以商婦的自白,用纏綿婉轉的筆調,抒寫了她對遠出經商丈夫的真摯的愛和深深的思念。 詩的開頭六句是回憶與丈夫孩提時“青梅竹馬,兩小無猜”的情景,為讀者塑了壹對少年兒童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形象。“十四為君婦”四句,是細膩地刻劃初婚的羞澀,重現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寫婚後的熱戀和恩愛,山盟海誓,如膠似漆。“十六君遠行”四句,寫遙思丈夫遠行經商,並為之擔心受怕,纏綿悱惻,深沈無限。“門前遲行跡”八句,寫觸景生情,憂思不斷,顏容憔悴。最後四句,寫寄語親人,望其早歸。把思念之情更推進壹步。 全詩形象完整明麗,活潑動人。感情細膩,纏綿婉轉;語言坦白,音節和諧;格調清新雋永,是詩歌藝術上品。“青梅竹馬”“兩小無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無邪情誼的佳語。旅夜書懷
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①獨夜舟。
星垂平野闊②,月湧大江流③。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
飄飄何所似,天地壹沙鷗④。
註釋
①危檣:高聳的桅桿。
②星垂句:遠處的星星宛如低垂至地面,使原野更為遼闊。
③月湧句:銀色的月光映著奔流洶湧的長江。
④沙鷗:水鳥名。
評析
詩作於代宗永泰元年(765),詩人由華州解職離成都去重慶途中。全詩流露了詩人奔波不遇之情。詩的前半寫“旅夜”的情景。以寫景展現境況和情懷,寓情於景之中。後半寫“書懷”。抒發自己原有政治抱負,沒有想到卻是因為文章而得揚名四海,而宦途卻因老病而被排擠。表現了內心飄泊無依的傷感,字字是淚,聲聲哀嘆,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與李白的“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有異曲同工之妙。山居秋暝①
王維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②,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③歇④,王孫自可留。
註解
①螟:夜色。
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③春芳:春草。
④歇:幹枯。
評析
這是壹首寫山水的名詩,於詩情畫意中寄托詩人的高潔情懷和對理想的追求。 首聯寫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霽,幽靜閑適,清新宜人。頷聯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山泉清冽,流於石上,清幽明凈的自然美景。頸聯寫聽到竹林喧聲,看到蓮葉分披,發現了浣女、漁舟。末聯寫此景美好,是潔身自好的所在。 全詩通過對山水的描繪寄慨言誌,含蘊豐富,耐人尋味。“明月松間照,清泉石 上流”實乃千古佳句。登飛來峰
宋-王安石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當過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實行改革,歷史上叫做“王安石變法”。王安石又是文學家,詩和散文都寫得很好。他十分註重修辭,據說,他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經過幾十次修改才選定“綠”字,千百年來傳為美談。
1.飛來峰——就是浙江紹興城外的寶林山。
2.千尋塔——形容塔很高。古代壹尋等於八尺。
3.緣——因為。
這首絕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時的作品。前兩句寫飛來峰塔的形象,後兩句寫登飛來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聳的,塔是高聳的,山頂上的塔更是高高聳立的。飛來峰和它上面的寶塔總***多高?不知道。詩人只告訴我們,單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詩人還講了壹個傳說:站在塔上,雞鳴五更天就可以看見海上日出。請想想飛來峰那聳雲天的氣勢吧!
寶塔雖高,卻不是高不可上。轉眼間,詩人已登上塔頂,世界萬物,盡收眼底,那遊蕩的雲片再也擋不住視線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乍聽起來,是在談論觀賞風光的體會;可壹尋味,便會從中領悟到壹條人生哲理:在社會生活和思想修養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嗎?!在詩人,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對讀者,這是引人向上的啟示。
題西林壁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大文學家、大藝術家,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等方面都有傑出的成就,對後世影響很深。他的詩詞,揮灑自如,明快豪放,善於運用新鮮的比喻描寫山水景物,善於從常見的事物中提示深刻的哲理。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墻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壹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為。
點評: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幹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麽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壹峰壹嶺壹丘壹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壹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壹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壹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