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夏天的詩句 - 關於泰戈爾

關於泰戈爾

泰戈爾出生於孟加拉。但人們壹致認為他是印度人。因為泰老在世時孟加拉還是印度的壹個省。泰老的著作最初都是用孟加拉文寫的。據說當年凡是講孟加拉話的地方沒有人不日日歌詠他的詩歌的。然而他的詩是在他自己把它們譯成英文之後才獲得了世界性的贊揚。他於1913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

泰戈爾的詩集用英文出版的大致有: Gardener《園丁集》 Jitanjali《吉檀枷利》 Crescent Moon《新月集》Fruit-gathering《采果集》Stray Bird《飛鳥集》Lover’s Gift and Crossing 《愛者之贈與歧路》。而用孟加拉文寫的則還有許多。 而英文詩只是選了其中的壹小部而已。 例如《飛鳥集》就大部來自Kanika。

愛的牧歌——泰戈爾《我壹無所求》賞析

作者:邢光 人氣:186 日期:2005-11-24 19:55:52 出處:會員轉發 [大 中 小]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1941),這位印度近代最偉大的文學家,在他近七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尤以詩歌著稱。本詩出自他五十歲時結集出版的《吉檀迦利》,正是這部詩集的巨大影響,使他成為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詩集的名字“吉檀迦利”原意是“獻詩”的意思。這些詩到底是獻給誰的呢?出生在佛國的泰戈爾自然是把它獻給“神”。而且他認為這“神”無處不在,無所不包,存在於壹切自然中,存在於最貧賤的人們之間。基於這樣的泛愛觀,即使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在他的詩中都被賦與了牧歌式的迷夢色彩。《我壹無所求》就集中反映了他的這壹創作思想。

詩人壹開篇就吟出心曲———“我壹無所求”。為何“我壹無所求”呢?因為“我”已經擁有,擁有了最凡俗也是最寶貴的生活。高大的榕樹,開滿繁花的芒果樹,曲折的村徑,清澈的池塘,多麽原始而又美麗的鄉村風光!汩汩的流水聲,女人釧鐲的叮當聲,蜜蜂的嗡嗡聲,鳥兒的歌唱聲,朝拜者的頌經聲,廟裏的鑼聲,構成了壹曲最質樸最自然的天籟之音。擠奶,汲水,趕牛群,頌經文,多麽勤勞的鄰裏鄉親!多麽簡單卻悠閑自在的生活方式!

詩人選取了鄉村早晨的特定時刻,由靜而動,由近而遠地繪出了壹幅恬淡、寧靜、原始而有生機的田園牧歌式的畫卷。最有趣的是,詩人自己也身處這幅畫卷中,而且是詩中壹個最獨特的意象。說其獨特,是因為詩中的“我”始終站立著,靜止著,這是外部形態上的意象特征,同時也是解讀詩人內心世界的關鍵。這種靜立,可以理解為,詩人沈浸其中,在享受這美好的晨光,享受這田園的生活,這是詩的表象,亦即淺層意境。但是,詩人的情感、思想卻始終在奔湧著、流動著。

第壹詩節中,在黎明時分,壹切都還似醒未醒之時,詩人已和妻子來到林邊榕樹下,妻子在擠奶,而詩人“沈靜地站立著”,這個沈靜,絕不可能是詩人睡眼朦朧,因為他的眼睛,正在欣賞大自然此刻仿佛美人壹般似睡似醒的姿容。同時,他也在欣賞著他的妻子———“用乳油般柔嫩的手擠著牛奶”的妻子,在壹片倦懶的晨光中,這個勤勞的女人,顯得如此美麗。第二詩節,詩人仍在靜立著,這時的大自然,已經醒來,展示出她的千姿百態和無限生機。人類也不甘示弱,壹天的活動由頌經開始,這種朝拜者心靈的贊歌,與鳥兒的歌唱、蜜蜂的嗡嗡壹樣動聽,也許聽到詩人的耳中,後壹種更為動聽吧。詩人的妻子,此時已經擠了很多的牛奶,要把罐兒放在膝上了。心靈的洗禮可以訴之以宗教信仰,也可以行之於勞動。勞動不僅能鍛煉人的體格、意誌,同時還能凈化人的心靈。第三詩節,隨著時間的推移,天亮了,早禱結束了,趕牛呀、汲水呀,這些瑣碎日常的活動開始了。牛蹄揚起的街塵,占據了本屬於薄霧的空間,女人們的釧鐲聲取代了鳥鳴,人類的活動在天地間突顯出來。而這壹切,只不過是發生在短短的壹瞬間,就是擠壹罐兒牛奶的功夫。詩人看到了妻子的奶罐兒已經擠滿了,“乳沫溢出罐沿”了,可是他卻仍靜立著,沈浸在眼前的景象和自己的心靈活動中。

他觀賞,傾聽,感悟。他觀賞到大自然與人類的活動,它們是如此地和諧;他傾聽著天籟與人籟的合奏,它們是如此的富有生機;他感悟了那古老的禪語:壹切眾生,皆有佛性。他立於自己描繪的畫面中,心靈卻在壹定的距離之外,這個審美的距離是詩人有意拉開的,他在觀照個人的生活,生活是如此的和諧美滿;同時也在觀照大眾的生活,生活是如此的純樸自然。他在贊美大自然,同時也在贊美人類。這種贊美自處於他的心靈深處,沒有壹絲雕琢的痕跡。

詩人雖然在形式上,用了“我”向“妳”傾訴的對話樣式,“我我妳妳”遍布全詩,但是,這決不僅僅是在向親密的愛人傾訴,同時也是在向大自然傾訴,向他的人民傾訴,向他心中最高的神祗在傾訴。正因為如此,這首愛的牧歌才如此動聽,如此撼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