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歷程:夏爾·波德萊爾(1821-1867),在19世紀中葉獨步文壇,標新立異的奇才,以驚世駭俗的詩集《惡之花》(1857)和數十篇見解獨特的文藝批評,贏得了巨大聲譽,被譽為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的***同先驅。(1)他把醜與惡升華為藝術美,為後人表現社會的病態美開辟了道路。(2)他把詩歌從大自然拉進大都市,以其獨有的角度深入描寫畸形變態的巴黎生活,為詩歌創作拓展了壹個新領域。(3)以其“通感”理論,為象征主義奠定了理論基礎,《感應》壹詩,把世界看成是象征的森林,認為主客觀之間、人的各種感官之間,都存在著某種神秘的聯系。
70年代,象征主義在法國崛起,壹批苦悶仿徨、憤世嫉俗、玩世不恭、而又情感纖細、才思敏捷的青年,組成了許多文學團體,出版了許多文學刊物,他們轉向內在的世界尋求真實。1886年莫雷亞斯發表了《象征主義宣言》,使這壹新的流派得以定名。
B、理論:反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力圖重新把握文學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觀之間的契合點,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義的理論基石。他們認為,在可感的客觀世界深處,隱藏著壹個更為真實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們只有憑本能的直覺才能領悟。而藝術地傳達出這種秘密便是詩人的最高任務。真正的詩人,有不同於常人的感知力,能夠深入把握光怪陸離的自然和人生,達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創造出神韻獨特的藝術。
C、風格特色:蒙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隱喻,詩意飄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對音樂的追求,使詩歌富於樂感,內在韻律的豐富,更增添了詩歌夢幻般的詩意和多義的魅力。
D、代表作家:(1) 保爾·魏爾倫 (Paul Verlaine ,1844-1896),法國著名的象征派詩人。60年代開始寫詩,深受帕爾納斯派影響,第壹部詩集《感傷集》(1866),便顯示了他以暗示手法表達復雜感情的才華。1871年,他結識詩人韓波,次年壹起前往倫敦、布魯塞爾等地,其間創作的《無言的羅曼斯》(1874)是他最成熟之作,音樂性、暗示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另有詩集多種。他的詩作,情緒憂郁,韻律講究,於樸實流暢的詩句學面,隱含著人生的苦痛和悲涼。
(2) 阿爾多爾·韓波 (Arthur, Rimbaud,1854-1891),是最具反叛精神的壹位象征主義詩人。他的創作期只有五年(從16歲到20歲),留下的作品只有140電首詩歌和兩部散文詩,但他的地位不可動搖。他認為詩人應是“通靈者”,其任務是通過感覺的“錯位”去探求神秘的“未知”。他的《元音》、《文學的煉金術》等詩,形象地發展了波德萊爾的“通感論”,而代表作《醉舟》《黎明》等,以瑰麗的想象、巧妙的“通感”膾炙人口。
(3) 斯蒂芬·馬拉美 (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象征派的泰鬥。他潛心研究詩論,寫有《音樂與文學》等論著。他是“純詩”論者,詩歌形式極為嚴謹,強調音樂性,認為詩人的任務在於以奇異的手法去揭示平凡事物背後的“絕對世界”。他的詩作不多,但構思精巧、思想深邃,而又晦澀難解、充滿夢幻色彩。著名的有《牧神的午後》(1876)、《骰子壹擲絕不會破壞偶然》(1897)。馬拉美被公認為象征派領袖,還因為他在巴黎羅馬街五號的寓所,持續十年舉行“周二聚會”,座上客有紀德、瓦雷裏、克洛代爾,以及英國的王爾德、比利時的維爾哈倫、德國的奧格爾格等。90年代,這壹聚會解體,標誌著象征主義運動的衰亡。
附 :後期象征主義
壹、什麽是象征:
象征(Symbol),在古希臘是指“拼湊”、“類比”。最早指壹塊書板的兩個半塊,互相各取半塊,作為信物。逐漸用來指那些參加神秘活動的人借以互相秘密認識的壹種標誌、秘語或儀式。
象征就是指甲事物與乙事物有著重要的密切的關系,甲事物代表、暗示著乙事物。在象征活動中,象征是用小事物來暗示、代表壹個遠遠超出其自身涵義的大事物,如十字架-基督,用具體的人的感覺可以感知的物象來暗指某種抽象的不能感知的人類情感或觀念,如狼-貪婪。
神話世界就是象征的世界,又因為神話是文學之母,所以文學與象征不可分離。
二、什麽是象征主義:
作為壹種創作美學,象征主義古已有之,與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壹道,是文學史上具有原型意義的三種基本創作美學。始於柏拉圖,他不統壹的物質世界分為二元的現象世界和本體世界,現象世界是本體世界的模本。
歐美現代主義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壹個流派。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法國,然後波及歐洲其他國家,至20世紀20年代,有了進壹步發展,成為國際性文學流派。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壹,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感受。
三、前期象征主義 :
1、 分期: 波德萊爾時期/魏爾倫、蘭波、馬拉美時期。
2、 主張 :反浪漫主義、唯美主義、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力圖重新把握文學的特征,努力探求主客觀之間的契合點,因而,“通感”便成了象征主義的理論基石。他們認為,在可感的客觀世界深處,隱藏著壹個更為真實的、真正永恒的世界,人們只有憑本能的直覺才能領悟。而藝術地傳達出這種秘密便是詩人的最高任務。真正的詩人,有不同於常人的感知力,能夠深入把握光怪陸離的自然和人生,達到物我相通的境界,創造出神韻獨特的藝術。
3、 風格特色: 蒙朧美和神秘色彩。多象征、暗示、隱喻,詩意飄忽,半明半暗,留下更多品味余地。另外,對音樂的追求,使詩歌富於樂感,內在韻律的豐富,更增添了詩歌夢幻般的詩意和多義的魅力。
4、 傳播 : 19世紀90年代,象征主義在法國衰落,其影響卻越過邊界傳向世界各地:
維爾哈倫和梅特林克把它引進比利時。
王爾德把它引進英國。
格奧爾格把它引進德國。
裏爾克把它引進奧地利。
哈姆遜把它引進挪威。
勃蘭兌斯把它引進丹麥。
亞狄把它引進匈牙利。
巴爾蒙特把它引進俄羅斯。
達裏奧把它引進西班牙。
四、後期象征主義
20世紀20年代,象征主義又出現了第二次高潮,通常稱為後期象征主義。法國的瓦雷裏繼續著馬拉美“純詩”的道路,在追求音樂性的同時,更增加了哲理的思考。美國的龐德舉起了意象主義的大旗,領導了英美的意象派大軍。俄國的勃洛克運用象征派的藝術,謳歌蘇維埃的革命事業。美國的艾略特則兼容並蓄,又融進了宗教意識,開拓了西方現當代詩歌的先河。
1、 主要代表作家 :法國的瓦雷裏,奧地利的裏爾克,愛爾蘭的葉芝,美國的龐德,英國的艾略特,比利時的梅特林克。
2、 前後期象征主義的***同點:
反對膚淺的抒情和直露的說教,主張情與理的統壹。
通過象征、暗示、意象、隱喻、自由聯想和語言的音樂性去表現理念世界的美和無限性。
曲折地表達作者的思想和復雜微妙的情緒。
3、 前後期象征主義的不同點:
前期象征主義象征內涵意義單壹、單義、簡單,暗示和對應的關系相對明晰,而後期象征主義則表現出多重、多義、復雜的特征,其內涵意義更具暗示性、聯想性、含蓄性,象征意象交錯重疊,復雜難辯。
前期象征主義註重感情象征,通過對應和暗示,可以窺見作者豐富的情感世界,而後期象征主義更在於表現理智,表達抽象的思想觀念,著眼於對藝術、生活和人生哲理的理性探索。
前期象征主義追求迷離蒙朧的、夢幻般的詩歌意境,把直覺幻覺、暗示象征、音樂夢幻等冶為壹爐,而後期象征主義則把詩歌引人到宗教神秘之中,建立起象征主義的神話體系,將玄學、典故、宗教神話與象征意象結為壹體,表現出空靈虛無的特征。
五、代表作家作品:
1、保爾·瓦雷裏 ( Valery,1871-1945):
法國人。青年時代崇拜馬拉美,法學院就讀期間結識了馬拉美和紀德。23歲開始定居巴黎,先在國防部認文稿起草員,後來又長期擔任哈瓦斯社社長秘書。巴黎解放後不久去世。歷任國際筆會主席、法蘭西學士院院士,逝世後,戴高樂將軍堅持主張為他進行了國葬。
在他壹生中,1892-10-4-5日最關鍵,他經歷了“驚心動魄的壹夜”,從詩歌轉向哲學思辯和數學研究,用了二十年時間,他研究人的精神活動的方式、精神活動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最後結論是:精神最重要的作用在於它有綜合能力,能夠把感官的印象加以綜合整理,因此,創造的起點是理智對感覺的作用,是精神活動,而精神活動的起點則是形式和結構。--詩學理論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