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詩歌”的作者大都不是專業詩人,有的從未涉獵過詩歌創作這個領域,甚至在“四五運動”時期也不曾意識到自己是在寫詩。然而,“憤怒出詩人”,他們完全是出於戰鬥的要求拿起筆來的。在他們的筆下,語言的錘煉和格律的安排,盡管還遠不是無可挑剔的,但是誰也不能否認,那些飽含著人民的血和淚、愛和憤的沈吟與吶喊,確實匯成了人間的偉大詩篇。這些詩篇具有自己鮮明的藝術特點:完全以口語入詩,沒有半句雕飾,通篇都是樸實的白描。然而真理本身就是最樸實的,樸實的東西也最有力量。在“天安門詩歌”中,像這樣樸素真摯的詩不少,如“總理形象真偉大,人民信仰敵人怕。為何生怕死更怕?只因人民力量大。”“書店沒賣您的作品,出版社沒印您的詩文,您雄偉戰鬥的壹生,就是壹部讀不完看不盡的寶貴經典。”等等。人們讀這些詩,主要不是作美學欣賞和詩味的品嘗,而是在傾聽著自己的心說話。就作者和讀者如此聲息相通來說,“天安門詩歌”是獨壹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