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詩歌史上來看,五言詩是中國古典詩歌的核心形態。
五言詩,古代詩歌體裁。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由五字句構成的詩。五言詩的出現最早源於民間歌謠。五言詩可以容納更多的詞匯,從而擴展了詩歌的容量,能夠更靈活細致地抒情和敘事。在音節上,奇偶相配,也更富於音樂美。
因此,它更為適應漢以後發展了的社會生活,從而逐步取代了四言詩的正統地位,成為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之壹。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五言詩概述:
五言詩是我國古典詩歌的主要形式,自建安以來就最為詩家所重視,如鐘嶸在《詩品序》中所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因為這種詩歌體裁指事造形,窮情寫物,最為詳切.而漢代恰為五言詩的成熟時期。
正是在漢代,五言詩經過數百年自在自為的發展,終於脫離了緣事而發以敘事為主,從屬於音樂歌舞的民間歌謠、樂府歌辭階段,而躍進到重在個人抒情述誌、具有獨立語言藝術特點的文人創作軌道,從而為詩歌自覺走上繁榮昌盛、成就輝煌的新時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言詩的出現最早源於民間歌謠。大約在春秋未、戰國初,民歌中就已經有了較之文繁而意少的四言體更便於容納雙音詞,以表現愈來愈豐富的社會現實生活和人們內心世界的五言體雛形。如《孟子·離婁上》所載楚地民歌《孺子歌》: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到秦代則已出現完全規整,而且隔句用韻,音節更為舒展協調的《長城歌》。目前可以見到的漢代最早的五言體,是《史記·項羽本紀》張守節正義所引陸賈《楚漢春秋》的虞姬《和項王歌》: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