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隋文帝開始掌握北周政權時,曾反叛周朝皇帝宣帝,說“重政事,簡法紀,節儉,樂於天下”。他當了皇帝之後,更加勤政。每次來朝,或者每天都是五品以上,領導他商量事情,侍衛傳飯吃。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整頓制度,建立規模,在政治和經濟方面采取了許多創新措施,以鞏固和發展新建立的隋政權。
隋文帝(以及後來的楊迪)在政治制度的建設和創新中,確立了“三省六部”的雛形,對中央政府結構和周邊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隋朝在皇帝登基之初,整理了南北朝後期的制度,建立了壹套相當嚴密的統治機構。皇帝在位元年,設尚書、門下、文史三省為最高政權機關。三省總督* * *以法令制定法律,參與軍隊的重大事務,並擔任宰相。在地方上,隋朝將原來的州縣三級結構調整為更加合理的州縣兩級結構(楊迪三年大業改為州縣兩級結構,只是名稱變了,實質不變)。隋文帝改革前,在三級結構體系下,北周二年(580年),即使已經廢除了許多郡縣,全國仍有211郡、508郡、1124郡。地方行政機構的兩級結構不僅節省了國家開支,而且對於中央政府發布政令和控制地方政府具有重大意義。這種結構在安史之亂後被破壞,隨後三級結構成為中國地方行政機構的主要模式。三級結構的出現是伴隨著藩鎮割據的出現。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壹次重大變革。
3.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傳統的政治合法性主要是在“天人感應”、“五德終始”的理論框架下討論的。統治人民的君主是“天子”,天子受天命,天子按天命統治人民。君主是否有統治人民的天命,取決於屠呦呦和祥瑞的解釋。君主受命於天,統治有方,天下太平,所以可以拜泰山(或中嶽)報天。在這個體系中,“天命”是可以轉移的,如果君主的行為觸犯了天道,就會有災難來警示他。君主不反省,天命就被上天剝奪,轉移到另壹個姓氏。闡明統治的合法性需要政治修辭和理論渲染。在中世紀,在沒有現代政治理論的情況下,“太平”、“吉祥”、“災難”、“天命”是主要的政治語言。而“龍圖”、“鳳凰”、“景雲”、“鶴慶”則是主要的政治符號。“天命”仍然是執政合法性的主要來源,自由主義思想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歷史上真正的楊迪皇帝和我們在書中讀到的楊迪皇帝實際上是兩個人。他常被描述為末代昏君,被描述為奢侈、昏庸、迷戀女性、放蕩不羈的形象。但是,他的壹系列做法,包括對高句麗的戰爭、運河體系的修建、東都城的修建等。,實際上被證明是非常重要的措施,也為後唐所繼承。他筆下的蕭皇後是壹個非常正面的形象,她從來沒有被拋棄過。楊迪皇帝在文學、佛教等領域的造詣也相當高。楊迪的失敗不能歸咎於其政策方向的錯誤,而主要原因是其施政節奏過於激烈,過於急於盡快重現歷史上漢帝國的輝煌,最終導致帝國的枯竭。他親近南方的做法也引發了此前占據統治地位的北方軍事貴族的反對。他上臺後,蘇陽、高炯、宇文凱、何若碧都被整肅,南方人成了核心圈子裏最有勢力的人,如余士奇、裴昀。特別是在西北軍事貴族楊玄感叛亂後,裴昀等人被殘酷地牽連到包括薛道衡在內的相關貴族和官員,死於非命。當帝國陷入危機時,楊迪承認江都,而不是首都或洛陽。
5.李淵是壹個“永遠致力於幫助世界,並有心管理世界”的人。人情往來的接待不分高低貴賤,我們相識十幾年了。山河奔流至點,壹眼便可記(《大唐創業筆記》卷壹)。他是壹位深思熟慮、老謀深算的政治家。
6.李世民政變的主要武裝力量是800多名秦宮武士和長孫的叔叔高士廉的囚犯。他的主要目標有兩個,壹是挾持高祖,二是消滅另外兩個繼承人。這場政變成功的關鍵在於李世民可以同時實現兩個目標。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四日淩晨,李世民率領秦的士兵埋伏在宣武門。他之所以能做到這壹點,是因為他提前買通了當天值班的將領。昌河是太子李的密友,但他被收買了。這麽壹個小細節,可能就改變了整個歷史的走向。因為那天是李經常值班,所以並不懷疑有什麽問題。結果,當李和李元吉進入玄武門時,他們遭到了率領的秦軍隊的襲擊。李世民先殺了太子,又殺了齊王。雖然東宮的士兵和齊王宓也到了宣武門,但他們不能進入。這時候,尉遲敬德出門挾持了唐高祖,把太子和齊王的首級給東宮和太子府的將領看,表示這時候再打也沒用,於是“宮廷兵崩”。控制了局面的派原李舊部裴舉到東宮安撫,並以高祖的名義下令停止長安之亂,大勢已定。
8.唐朝前後,中國僧人不遠萬裏,冒著生命危險到天竺取經。法顯、玄奘、易經等高僧都為此做出了貢獻。但同時,他們心裏都有某種焦慮,對出生在邊緣的焦慮。玄奘到了天竺之後,甚至氣絕。法顯到達印度後,會盡壹切可能去佛經中提到的聖地朝聖,比如佛陀講經的格德拉薩。高覺山,又名伊沙伊、李傑托洛Ku艾、庫裏托洛矩,位於印度中部莫傑托邦國王佘城東北。法顯和玄奘都去過這座山。高覺山在唐代高僧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他們有機會向它多致敬。從高宗二年(675年)到澤天廣齋元年(684年),他們在那爛陀寺住了十年。與五星在九嶺(即大月升之山)品酒遊歷,懷戀王蛇城,寫詩抒懷,有雜言,13579字,其中雜言寫於大月升之山,其詞如下:“觀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玄奘回到中國時,他在印度的老師和朋友勸他留下來。主要原因是印度是佛國,而中國是邊疆。唐朝及其前朝對印度充滿了美好的想象,但這壹切在唐朝的壹位使節抵達天竺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足以影響佛教在中國本土化的進程。
9.“九指”即“九要”。《九歷》是壹部由幾部印度歷法匯編而成的歷法,介紹了印度天文學中的壹些先進內容,如測量周日360度和60進制弧的方法,黃平象限的概念,以及比中國歷法更精確的數據,如太陽的遠地點位置、黃白交點的運動周期等。
10.唐代是壹個佛光普照的時代,但除了佛教,其他宗教,如道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都可以寬容對待。不像在世界其他地方,宗教之間沒有宗教戰爭,但它們可以和諧地發展和繁榮。波斯和中亞商人在長安、洛陽、涼州、沙洲建立了寺廟。景教也可以“流十道”“寺滿百城”;摩尼教在唐朝中期曾經非常興盛。信仰寬容為知識創新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著各種文明的融合,唐代的物質文化、藝術創作和科技發明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佛教的流行促進了印刷術的發明和普及,雕塑、繪畫、音樂、舞蹈為絢麗的唐文明增添了亮色。在富有創造性和想象力的環境中,社會進步往往呈現百花齊放的形式,表現在各個領域。
11.敦煌莫高窟有大量的壁畫和雕塑,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佛教藝術中心。莫高窟集繪畫、雕塑、建築藝術於壹體,最大的洞窟16為268平方米。其壁畫博大精深,包括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古跡、變遷、神怪、供養者、裝飾圖案等,還展現了當時狩獵、農耕、紡織、交通、戰爭、建築、舞蹈、婚禮等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場景。莫高窟的壁畫為研究中國美術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也為研究中國古代文明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圖像和圖案。在最高的第96窟,巖石上建有壹座佛塔,壹尊高達30米的彌勒佛坐像,高達崖頂,氣勢磅礴。武則天的樂園雖然燒毀了,但是敦煌的這座建築給我們提供了壹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12.玄宗執政後,進行了壹系列改革,加強了君主權力,穩定了政局,繁榮了經濟,對外政治軍事擴張取得了很大進展。唐朝呈現出高度繁榮燦爛的文化,國力達到巔峰,也成為中國歷史上幾個盛世之壹。“自西行千裏,在河湟納稅。左擁右抱的寶貝不計其數。四方富,百姓富,有壹千多萬戶。壹鬥米有三四文,丁壯的人對兵器壹無所知。路不接,行路人不包食。”除了政治、經濟、軍事上的成就,玄宗本人還擅長音樂、詩詞、書法,對道教、密宗佛教等宗教哲學也頗有了解。他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後來成為中國文學的典型題材,不斷出現在詩歌和小說創作中。可以說,在中晚唐人的眼中,玄宗是壹個悲劇英雄。在他的統治下,唐朝達到了輝煌的巔峰,但很快就從巔峰滑落下來。這壹轉折的意義甚至超越了唐朝本身的興衰,對整個中國歷史乃至亞洲歷史都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