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湖名的由來,眾說紛紜。坊間流傳最多的是“陷巢論”(“巢湖因潮州城陷落而得名”),在湖區流傳千年,近代也有人沿襲。湖泊研究專家告知:“巢湖在晚更新世之後開始下沈,形成了湖泊的雛形。到晚更新世末期,湖泊的基本形態已經奠定。”(中國湖泊環境)2002年安徽省政府和國家環保總局聯合向國務院提交的《巢湖流域水汙染防治“十五”規劃》確認,巢湖“形成於約1億年前”。巢湖不是潮州城陷落形成的,“困巢”神話不可信。
這個說法來自於壹個流行的傳說:巢湖在古代是壹座城市,其居民因誤吃“小白龍”而遭到東海龍王的報復,城市沈入湖底,城中除了心地善良的焦木,所有人都葬身於這洶湧的湖中。
“湖型理論”是現代新興理論。辭海:“湖為鳥窩,故名。”《合肥概況》、《江淮風光》等地方文獻也是這麽說的。想象是誤傳,似乎很普遍。在古代,是誰爬上湖面,以湖的形狀來命名的?事實上,“鼎盛時期,巢湖比現在大三四倍,湖也深得多。”(《中國名湖》)“巢湖西至六安雙河鎮,北至合肥市,南與廬江縣白湖相連,面積2000多平方公裏。”(《中國湖泊誌》)當時是壹組湖泊,形狀不是“鳥巢”。怎麽能建立在看名字的推測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