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詩歌朗誦 - 汪曾祺學會了寫作文

汪曾祺學會了寫作文

1.急求介紹汪曾祺的作文。汪曾祺的散文在結構上沒有苦心經營,也不追求主題的深邃。平淡無奇,就像文字壹樣家常。汪曾祺曾說:“我認為感傷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了,說點女孩子的話...我希望用平實、自然、樸實的方式寫我的散文。“所以,讀汪曾祺的散文,就像在聽壹個善良而博學的老人在說話。字雖普通,卻有趣,如葡萄月令。

作為壹個人,汪曾祺的散文平淡無奇,樸實無華,這是源於他對人情世故的淡然。即使身處逆境,他的心情也是如釋重負。在他被送去為右派工作的日子裏,他被命令畫壹套土豆地圖。他認為在土豆研究站畫圖集是“神仙的生活”。畫完壹整個土豆,還要切開來畫輪廓。畫完後“土豆塊沒用,我就埋在牛糞火裏烤了吃。我敢說,全國沒有兩個人像我壹樣吃過這麽多品種的土豆。”

汪曾祺小說中溢出的美,在於發現了我們民族的靈魂和精神,用近乎虔誠的態度表達了民族的傳統美德。他說,“我寫的是美麗和健康的人性。”而美好健康的人性,無論民族傳統有多古老,總會如露水般清新。為此,他寫下了著名的《受戒》和《大鬧年譜》。《受戒》中壹對活潑可愛的小孩子之間萌發的天真朦朧的愛情,蘊含著對生命、對生活的熱愛,洋溢著人性、人情的歌聲。這種內心的喜悅和古代樂府、民間情歌的喜悅是壹樣的。《大鬧年譜》裏的愛情故事略顯曲折。可愛的雲朵和年輕浪漫的鐵匠十壹子純潔真摯的愛情被殘酷的蹂躪,但無比忠貞的愛情卻能讓生者死,死者活。這就是讓作家“向往”和“驚喜”的美。它深藏在人民之中,深藏在我們民族的傳統之中。

然而,它在展現美好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常常對人性的醜惡發出深深的嘆息。《漁父的孩子》反映了金錢把人變成惡魔,《珠燈》揭示了封建貞節觀念的散亂,《事業》描寫了沒有童年的童年和世界是多麽艱難,《陳·》揭示了封建主義和宗法專制的殘酷。當然,作者無意掩飾我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點。《異冰》中也諷刺了普通人因循刻板刻板的生活,因生活無望而向《異冰》求助的猥瑣心理:《八千年》中米店老板的心理自我調整也與阿q頗為相似。

作者批判了自卑、平庸、麻木的心理狀態,但畢竟同情、憐憫多於批判。因為在作者看來,今天寫過去,需要反復沈澱才能擺脫憤怒,尤其是感傷。所以,即使把老舍之死寫在《八月的太陽》裏,也只是在悲傷和冰冷的沈默中藏著壹腔憤懣。擺脫憤怒和悲傷,淡定淡然,可以說是汪曾祺小說的主要風格,也是他自己鮮明的“抒情現實主義的心理基礎”。然而,正如林斤瀾所說,“消除火氣也可以消除血氣。除了清除‘感傷’,或許還能清除‘創傷’。”

2.關於汪曾祺的作文素材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月歡,筆名秀、、上官碧、玄若等,本名茂林,本名崇文,湖南省鳳凰縣人。他的祖母劉是苗族,母親是土家族,祖父沈鴻福是漢族。

沈從文是現代著名作家,歷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說代表人物。沈從文14歲高中畢業參軍,15歲隨部隊出征。他當過上士,後來以秘書的名義隨軍隊在城裏當過屠夫和稅務員。

他厭惡世界的黑暗。接觸新文學後,1923去了北京,但未能進入大學。尷尬之下,他開始用“休·雲韻”這個筆名寫作。

沈從文壹生創作的文集有80多部,是現代作家中數量最多的。早期的小說有《橘子》、《雨後及其他》、《女巫的愛》等。基本的主題已經看到了,但是城市和農村兩條線索還是不清晰,兩性關系描寫淺薄,文學的純粹性也差。

30年代以後,他的作品變得非常成熟。其作品被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40多個國家翻譯出版,被美、日、韓、英等10多個國家或地區選入大學教材,並兩次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新中國成立後,沈從文先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服飾研究。1981年出版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專著,歷時15年。

沈從文於1988年在北京逝世。從1915的錯誤,沈從文從壹所私立學校進入鳳凰縣第二初級中學,半年後轉入文昌閣小學。

因為沈從文生性活潑愛玩,經常逃學上街看木偶戲,所以書包藏在土地廟裏。有壹次,他還把書包放在土地廟裏,看了壹天戲。看完戲,別的孩子已經放學回家了,他回土地廟拿書包,卻發現書包不見了。這時候他就急了,但轉念壹想,書包沒了也不是什麽大事。

第二天,他像往常壹樣去上學,剛走到校園裏的壹棵楠木樹下,就遇到了他的班主任毛老師。毛老師面帶怒色,罰沈從文跪在楠木樹下,大聲問沈從文昨天去哪裏了。

沈從文知道瞞不了,幹脆回了壹句:“我去看戲了。”毛老師見沈從文逃學如此囂張,便嚴厲批評:“勤奮有功,戲劇無用,樹喜歡長大,妳卻喜歡在樹下,做個矮子太不爭氣了!”跪了大概半個小時,毛老師叫他起來。

這時,毛老師用溫柔的語氣問沈從文,是不是恨老師,罰他跪在樹下。沈從文坦然地說:“當然,我恨妳不該在同學面前受罰受辱。”

後來毛老師把沈從文帶進辦公室,慢慢開導他說:“樹是向上長的,但妳要跪下來。人要有進取心,不能妄自尊大,妄自尊大。”

沈從文經過毛老師的耐心勸說和教導,知恥後勇,壹改往日的倔犟脾氣,刻苦學習,成績提高很快。沈老師雖然壹直熱愛書法,在圈內也頗有名氣,但他從來沒有把書法當成自己的壹件好玩的事情,也沒有想過賣字牟利。

除了壹次。抗戰勝利後,沈先生從雲南回到北平。當時,他在擔任教授期間,利用壹點時間為壹家報紙編輯了壹份增刊。

壹個叫柯原的詩人,因為家庭困難,不得不給經常發表他的詩的編輯沈從文先生寫壹封信,請求他的幫助。沈從文知道情況後,又因為當時手頭不寬裕,便在1947 9月20日的《天津藝事報》文學周刊上登了壹則啟事:“有壹位素未謀面的青年作家,因家裏喪葬情況困難,想作壹次‘乞助’。任何願意解除這位前途無量的青年作家的友誼,並不遺余力地這樣做的人,

這個字暫定654.38+萬元。我的辦法是,誰要我的字,可以給我寫信,告訴他我寄的時候怎麽直接給窮作家寄錢。"

同時,他也想推而廣之,“如果妳覺得這個方法合理,有贊助,我想給幾個去世作家的家屬賣半年字。”1949後,柯原成為廣州軍區職業作家。

由於種種原因,他直到1980才知道沈從文的下落,於是他去北京找到沈先生,告訴他自己是如何幫了大忙的。但沈從文自己早就忘記了這件事。

從青年時代起,沈從文就以寫壹些新潮的白話小說而在文壇嶄露頭角。因為詩人徐誌摩的介紹,被中國公學校長胡適聘為老師。然而木訥的沈從文卻在第壹堂課上出醜了。他萬萬沒有想到,在目睹他尷尬的女學生中,張兆和會成為他的妻子。

二姐張允和曾調侃沈從文只能排在“蛤蟆十三號”。沈從文看到張兆和時動心了。

自卑而遲鈍的他不敢向張兆和表白,於是悄悄給趙賀寫了第壹封情書。老師的情書壹封壹封發出,壹點壹點滋潤著彼此的心靈。

女學生張兆和壹個壹個地數著,但始終保持沈默。後來學校裏盛傳沈從文因為追求不到張兆和要自殺。

無奈之下,張兆和拿著沈從文的所有情書去找校長理論,而那個校長就是胡適。張兆和把信給胡適看,說:“老師總是這樣對待我。”

胡適回答說:“他很固執地愛妳。”張兆和馬上回答:“我不是固執地愛他。”

胡適說:“我也是安徽人。我去和妳父親談談,做個媒人。”張兆和急忙說道,“不談這個了。好像這個老師不應該是這樣的。”

沒有了胡適總統的支持,只好讓沈小姐繼續用煽情的話炮轟她。沈從文開始了他馬拉松式的情書寫作。

3.作文:走近汪曾祺(600字)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出生於江蘇省高郵市,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代表。被譽為“抒情人文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學者,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建樹,對戲劇和民間文藝也有深入研究,作品有《受戒》、《飯花集》、《失落的水》、《晚崔雯譚》等。

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畢業,考入江陰縣南靖中學讀高中。1939年夏天,我從上海經香港、越南到昆明,第壹誌願被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中國文學系錄取。65438-0950任北京文聯主辦的《北京文藝》編輯。1961的冬天,我用毛筆寫了壹個羊舍的夜晚。1963《羊舍之夜》正式出版。1981年1月,不壹樣的冰在雨花發表。1996 12,在中國作家協會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顧問。

他去世了,享年77歲。

汪曾祺壹生經歷了無數的磨難和挫折,受到了各種不公平的待遇。盡管如此,他

始終保持冷靜豁達的心態,創造積極樂觀富有詩意的文學人生。賈平凹在壹首詩中評價汪曾祺:“是狐貍,修成老精。”

汪曾祺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愛好書畫,喜談醫德,對戲劇、民間文藝有深入研究,壹生經歷了啟蒙救國、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寧靜,追求心靈愉悅、凈化和升華的心理定勢。

4.《汪曾祺》作文怎麽寫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著有小說集《相遇集》和散文集《喬普集》,大部分作品收入汪曾祺全集。

我小時候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師從當時的中文系教授沈從文。1943畢業後,在昆明、上海等地的中學任教,出版小說集《邂逅》。1948年到北平,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不久後,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團。他去了武漢,留下來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和文學刊物工作。1956年,京劇劇本《範進忠劇》出版。1958被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農業研究所。1962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1963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之夜》。參與了文革時期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1979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他寫了許多描寫民國風土人情的小說,受到好評。出版有長篇小說集《宴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和散文集《晚譚》。大鬧編年史獲1981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其他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慈禧太後》、《異冰》等。寫的小說大多是關於童年和故鄉的,記憶中的人和事簡單自然。在輕松委婉中表現出和諧的情趣。他努力做到淡泊,擺脫外界的喧囂和幹擾,精心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有意識地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沈從文的傳承。在小說散文文化方面,率先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國立西南聯大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是壹個訓練有素的人。雖然他也喜歡學習,但與那些大學者不同,他大多醉心於對演講稿、篇章的考證等“小學”,做的是揭示精微的工作。他熱愛《世說新語》和宋代筆記,繼承明清和五四的散文傳統,鐘情於晚明散文大師張岱,這也與晚明公安派“言誌不落俗套”的文學主張密切相關。汪曾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做過京劇編劇,深諳東方古訓“華麗即樸素”,西方現代布萊希特“隔閡效應”理論。再加上個人生活的滄桑,他不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力求以含蓄、空靈、悠遠的風格建構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永恒的審美價值。他在江南長大,在北京定居。翻閱他的作品,不乏江南美景,小橋流水,壹派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景象。很少見到雷聲轟鳴、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汪曾祺以其對事物獨特的洞察力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切入,寫瑣碎之事,記田園風情,談花鳥蟲魚,考典故,即興講故事,不經意間立下生動精彩之筆,成就了當代雜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愛好書畫,喜談醫德,對戲劇、民間文藝有深入研究,壹生經歷了啟蒙救國、奪取政權、反右鬥爭、“文革”、改革開放等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寧靜,追求心靈愉悅、凈化和升華的心理定勢。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咆哮的瀑布之美令人尊敬,令人敬畏,但在清澈的小溪邊,看著魚蝦,聽著流水,不是很愜意嗎?汪曾祺將自己的散文定位為瑣事的速寫,這正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建議樓主去百度百科查資料選壹些素材刪掉。很簡單。

模仿汪曾祺散文600字。他的話壹眼就能看出來,因為他的話大部分是可以扭曲的。

第壹個發現這個的人是壹位聰明的法國女士。

他的解釋很普通:他的家鄉高郵是個水鄉。

他不是唯壹壹個來自水鄉的作家,但後來那些人都離開了水,上了岸。壹些上岸的水生動物進化成了爬行動物,而另壹些則逐漸變成了兩棲動物。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這當然是壹種進化,而當這種生物學意義被引入社會意義時,這種選擇在今天就變得“有規律”和無可非議了。

只有他留下了。

在水邊。偶爾擡頭看看天氣,再低頭看看屬於我的無聲的白水。

6.寫壹篇關於端午節的文章。這是模仿汪曾祺先生的寫作風格。不少於600字。農歷五月初五是我家鄉的端午節,它是中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壹。又叫端午,意思和“初”壹樣,也叫“初五”。端午的“五”字也與“午”相連。按照地支的順序,五月是“午”月。因為正午是“陽光”,所以端午也叫“端陽”。五月五日,月和日都是五,所以也叫午。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夏節。我覺得我很難簡單的包粽子,也不知道怎麽自學。誰知道,當我真正去做的時候,才知道包粽子是壹門手藝,包得漂亮又結實,並不容易。第四天下午,我跟著媽媽學包粽子。我媽拿了壹片粽子葉,用手壹卷,就成了空心的圓錐體。我學著媽媽的樣子拿了壹片粽子葉想卷起來。還是直筒。我媽壹看,就指著我說:“左手拿著粽子葉的壹角,右手卷著粽子葉的另壹角。力下收緊,頂上放松。”在媽媽的指導下,我卷好了粽子葉。然後,我媽把壹根筷子插進空心圓錐形的粽子葉裏,拿了壹個勺子放了壹些糯米進去,然後把筷子均勻的搖了搖,直到糯米被包起來。把糯米放好。抖筷子的時候,要麽是稻葉碎了,要麽是糯米包得不緊。我媽說:“輕輕抖抖筷子,把飯葉子捏緊。看——”媽媽壹邊演示壹邊說,我壹邊聽壹邊學。哈哈!我包的粽子看起來像壹個小點。最後壹道工序,我綁了線。只見媽媽雙手捏著粽子的葉子,用繩子在粽子的尖角上繞了兩圈,系上繩頭,包出了壹個漂亮的粽子。吃著自己包的可愛粽子,開心極了。通過這次包粽子,我明白了壹個道理:要學好壹門技能,必須真誠、細心、堅持。

7.作文汪曾祺600字的美食汪曾祺(1920 3月5日-1997 5月16),江蘇高郵人,現代作家、散文家、文體家。

早年畢業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歷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主編、北京京劇院編委。他在短篇小說創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著有《小說集》、《小說集》、《散文集》、《散文集》。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我小時候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教育。

1939年考入國立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1940年開始寫小說,師從當時的中文系教授沈從文。1943畢業後,在昆明、上海等地的中學任教,出版小說集《邂逅》。

1948年到北平,在歷史博物館工作。不久後,他加入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團。他去了武漢,留下來接管文教單位。1950年調回北京,在文藝團體和文學刊物工作。1956年,京劇劇本《範進忠劇》出版。

1958被劃為右派,下放張家口農業研究所。1962調到北京京劇團當編劇。

1963出版兒童小說集《羊舍之夜》。參與了文革時期樣板戲《沙家浜》的定稿。

1979重新開始創作。80年代以後,他寫了許多描寫民國風土人情的小說,受到好評。

出版有長篇小說集《宴花集》、《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和散文集《晚譚》。大鬧編年史獲1981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其他較有影響的作品還有《慈禧太後》、《異冰》等。寫的小說大多是關於童年和故鄉的,記憶中的人和事簡單自然。

在輕松委婉中表現出和諧的情趣。他努力做到淡泊,擺脫外界的喧囂和幹擾,精心構建自己的藝術世界。

有意識地吸收傳統文化,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顯示了沈從文的傳承。在小說散文文化方面,率先開風氣之先。

汪曾祺與眾不同的是,他在國立西南聯大接受過正規的高等教育,是壹個訓練有素的人。雖然他也喜歡學習,但與那些大學者不同,他大多醉心於對演講稿、篇章的考證等“小學”,做的是揭示精微的工作。

他熱愛《世說新語》和宋代筆記,繼承明清和五四的散文傳統,鐘情於晚明散文大師張岱,這也與晚明公安派“言誌不落俗套”的文學主張密切相關。汪曾祺,深諳中國傳統文化,做過京劇編劇,深諳東方古訓“華麗即樸素”,西方現代布萊希特“隔閡效應”理論。再加上個人生活的滄桑,他不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力求以含蓄、空靈、悠遠的風格建構作品深刻的文化內涵和永恒的審美價值。

他在江南長大,在北京定居。翻閱他的作品,不乏江南美景,小橋流水,壹派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景象。很少見到雷聲轟鳴、聲勢浩大的壯觀景象。

汪曾祺以其對事物獨特的洞察力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切入,寫瑣碎之事,記田園風情,談花鳥蟲魚,考典故,即興講故事,不經意間立下生動精彩之筆,成就了當代雜文的經典和高峰。汪曾祺學識淵博,興趣廣泛,愛好書畫,喜談醫德,對戲劇和民間文藝有深入研究。

他壹生經歷了啟蒙救國、奪取政權、反右派鬥爭、“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許多轟轟烈烈的大事。但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囂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寧靜、閑適、寧靜,追求心靈愉悅、凈化和升華的心理定勢。

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咆哮的瀑布之美令人尊敬,令人敬畏,但在清澈的小溪邊,看著魚蝦,聽著流水,不是很愜意嗎?汪曾祺將自己的散文定位為瑣事的速寫,這正適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態和期待視野的調整。在當今社會,復制技術造成的“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虛擬幻象,因其虛幻性和剛性,不再具有可以體驗的審美特征。

真正具有體驗美的特征的,只是現實個體存在中無時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和“小敘事”。汪曾祺對中國當代文壇的貢獻,在於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於他對個體存在的人文本真境界的宣示和呼喚,在於他幫助發現身邊“瑣事”之美。

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魅力之所以對讀者有強大的魅力,就在於他對“瑣事”的審視,能夠貶低自己的渺小,以小見大,而不是狂妄自大,諂媚自己的渺小。

必須指出的是,汪曾祺的《瑣事》隨筆包含了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果並不僅僅是自娛自樂。他強調自己的作品應該與世界人民互補,有益於社會生活,絕不是把個人孤立於社會之外,與社會對立。他的作品中也不時流露出道家所提倡的悠然自得的趣味,自足自保,但絕對不同於魏晉文人的閑言碎語和頹廢。本質上,他對生命的理解和描述是樂觀的,他相信“人類有希望,中國會變得更好”。

現代藝術,太誇張,太* * *,太使用聲光電。汪曾祺要從內容到形式建立壹種原創的“自然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壹種真實的境界,傳達真實的情感,帶領人們走向精神世界的凈土。

現代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雞毛蒜皮的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拋在了記憶的後面。從這個角度來看,人在生活中似乎除了被“忙碌”的包裹和擠壓之外,沒有其他的樂趣。

汪曾祺的散文就是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