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是如何掌握建築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

古人是如何掌握建築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

古人是如何把握建築的質量的?下面仲達咨詢為您帶來相關內容的介紹,供您參考。

古人把握建築品質的“葵花寶典”

南宋時出版了壹本書《營造法式》,這是中國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文獻。是“國標”建築《葵花寶典》,有文字說明和圖紙可供參考。壹本書在手,壹切盡在不求人,確保您建造壹座安全、美觀、實用的建築。

《桃花扇》中有壹句名句——“看他從朱樓起,看他待客,看他樓塌。”

這簡直是盛世預言。前不久,浙江奉化還有壹棟看似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房子。春風波瀾不驚,突然垮塌把人埋了,家瞬間變成了墓地。

不僅僅是房屋、道路、橋梁和...但是到處都是建築。快的剛剪彩幾個月,慢的只用了三五年,就是以新聞的形式跳入人們的視線。有官員直言:中國的建築壽命只能維持25到30年。

人們對古代和現代進行了比較。妳看,應縣木塔有960年的歷史,趙州橋經歷了1400年的風雨,都江堰有2200年的長壽。至今未見其老。現在修路造橋蓋房子都這麽沒用。古人沒有鋼筋混凝土,沒有吊車,“百年質量第壹”的口號,沒有魯班獎,沒有梁思成建築獎。技術和材料都不能和今天相比。建築為什麽能造得這麽堅固?

說古人的好話。那是葉公的好龍。我很想讓妳穿越回來,但妳可能不願意。但古人確實在技術和材料極度貧乏的情況下,將制度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創造了建築史上的諸多輝煌。

國家建築標準

古人的智慧真不是蓋的。早在春秋時期,他們就已經編制了壹份考核記錄,記錄了生產管理和施工的壹系列標準要求,稱為“程序”,用來指導工匠的實際操作。然後有專門的部門和官員來管理。比如隋唐時期,尚書省設立工部,工部主管城市的土木工程。後世基本都效仿了。

到北宋時期,建築“綱領”完善,編纂了標準化的文獻集《築城》,收集了當時城市建築、築壩、水閘的技術、工具、材料、工時等方面的規定。到了南宋時期,建築工程的“綱領”更是雪上加霜,出現了著名的《營造法》和《木經》。

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這份《營造法式》,這是中國建築史上劃時代的文獻。它有文字說明和圖紙供參考。簡單來說,就是壹個“國標”建築“葵花寶典”,壹本書在手,不求人壹切,保證妳建造壹個安全、美觀、實用的建築。

當然,這個“國標”不僅僅是為了好玩,而是為了執行,否則,懲罰是要起作用的。明朝的《大明法》和清朝的《大清法》都有“工會法”壹章,針對工程建設的法律,對違章建築、浪費勞力、使用木石、劣質建築等列舉了非常具體的刑法規定。仔細壹看,頭大。綜上所述,輕的會挨打,判監禁,重的會被處死。這裏有壹個例子。

1621年,朱被封為,封地在衡州,也就是現在的衡陽。因此,修建了桂王府。王宓是朱家的臉面。它是壹個大項目,壹大塊肥肉,很多人都想把項目掌握在自己手裏。

按照明朝的制度,修建皇宮,由宦官掌管,他派手下的宦官監督工程。這時內宮壹個叫黃勇的太監,花了五萬兩銀子賄賂,得到了監察的好差事。

改造耗時6年,耗資50萬。桂王府建成了,朱高高興興地搬進去了。沒想到,有壹天他休息的時候,房梁咣當壹聲掉了下來,差點砸到王子。黃勇和壹同負責該項目的工部修理司司長高道素聞訊趕來,送去5620兩銀子修理,還獻上420兩“迎銀”平息事端。桂主對此並不以為意。

第二年三月初三,衡州連降暴雨。當桂王梳洗時,他突然聞到“像壹個霹靂”。當他跑出來時,他看到王宓的大殿已經倒塌,六名宮女被埋在廢墟下。桂王非常生氣,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崇禎皇帝。

皇帝派人去調查。原來,黃勇等人為了多拿工程款,非常馬虎。地基未夯實,地基較淺。石內用竹簽、松枝、河沙來彌補。梁柱用的木材居然有低價買來的朽木,與《方案》完全不符。有什麽好說的?把黃勇等人帶出去問話,再批重建的錢。

看,光有“國標”還不夠,但我們還不知道工程材料從哪裏來,誰生產的,合格不合格,質量靠不靠譜。

質量追溯系統

睿智的古人想出了另壹種方法——“貨工名”,我們現在稱之為“質量追溯體系”。工匠必須在自己的產品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以示“背書”,保證質量。從壹個商品的“作品名稱”可以追溯到生產廠家、生產商等諸多信息。能跑得過廟,跑不過和尚。“想試探自己的誠意,做錯了就有罪。”妳還敢弄虛作假?

更何況我們還沒等到樓塌了,就來批判了。施工過程中,帝國老板來抽查。如果有不合格的人,我們會當場批評。明代書法家、文學家祝枝山在《姬野》中記載,朱元璋經常到工地視察南京城墻,檢查工程質量。他隨便去了壹個墻體工地,讓人拆開看看有沒有偷工減料,以次充好,不“程序”。如果發現問題,該項目這壹部分的質量監督人員、承包商和工匠將被逮捕並除名。

這種做法不僅是建築行業,其他行業也是如此,比如紡織。明朝永樂十三年,織工“以號烙車,附書開見檢調官,織工立名。將來不強者,依其名而治。”幾乎所有的工匠都搞“質量追溯體系”,準備秋後算賬。

當然,對於壹直誠信生產經營的人來說,“武樂龔銘”不僅具有防偽的功能,還相當於廣告,是商標最初的品牌推廣。在建築工程施工中,無論是材料還是工具,人們都願意選擇質量好、信譽好、服務好的商品,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的“企業”,都願意通過“料工名”給自己的商品打上品牌,提高了“企業”和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從而無形中提高了施工質量。

古人最後壹個聰明的辦法就是組織行業協會,讓協會促進行業自律,提高質量。如北宋規定,各行必須按行業登記,任命行業協會會長,稱為“行頭”或“衣櫃”,作為行員的保證人,負責評定產品質量。與建築行業相關的工匠行會被稱為“魯班會”。他們的重要職責是維護行業的合法權益和形象,在行業內宣傳貫徹“國標”。金杯銀杯不如口碑。妳不希望妳的行業像屎壹樣臭吧?那就照顧好自己。

盤點這壹點,就清楚了為什麽古代沒有現在的技術和材料,但施工質量有保證。記住,不管是哪壹種,背後都有嚴格的問責。被技術和物質沖昏頭腦的現代人,為什麽不謙虛壹點,向古人學習呢?

更多工程/服務/采購招標信息,提高中標率,可點擊官網客服底部免費咨詢:/#/?source=bdz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