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被稱為“凝固的音樂”,音樂家貝多芬、文學家歌德、雨果都很喜歡這壹妙喻。如此說來,古建築也就是“凝固的古典音樂”。散布在全世界不同國度的古建築群,宛若壹個個音符壹段段序曲,演奏著歷史的遺聲。那些清幽的中國古代園林,那些迥異的西洋古代建築,都記載著厚重的歷史,打上了時代的烙印,成為了天地間無字的古籍。
中國古建築思想
建築是智慧和文明的結晶,是歷史滄桑的見證,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現。中國古代建築在幾千年的歷史衍變過程中,無論是宏偉的宮殿、莊嚴的寺廟、幽靜的園林,還是豐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獨特的形式語言,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豐富而深刻的中國傳統思想觀念。同時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中國古代建築在材料、結構、布局、空間及環境的選擇和處理上都體現了濃郁的民族特色。
中國四合院建築
在壹般住宅四合院中,人倫關系反映在平面布局上。長輩住上房,哥東弟西,女眷居後院不邁二門等等。而房間的功能關系就是人際關系以及各式人等在其中的活動規律。壹般在壹組建築之內,正、倒、廂、耳、門、廳、廊、偏各房都各有等級,不得高於主。即使是人死之後的墳園占地面積、墳丘高度、墓碑形制、神道石刻,以至棺槨祭器,也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違背這些制度,要受到刑法制裁。如果僭用皇帝特有的形制,罪名更可至大逆。此外,中國傳統建築從整體布局到細微的裝飾,都存在著很有規律的數字等差關系。比如,間數以九間(清代擴大到十壹間)為最大,依次降為七、五、三、壹;進深以十三架為最高,以下遞減至三架等這樣的等差規則。這些規則又多是通過朝廷的法典(如唐代的《營繕令》宋代的《營造法式》等)固定下來,直接用這些數字的差別表示出不同等級人的建築等級差別。 “外儒內道”。儒學是維護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精神支柱。中國儒家思想特征最明顯的體現在中正、禮儀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建築中,皇宮、壇廟、陵寢、寺院、宮觀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點是有壹條明顯的中軸線,在中軸線上布置主要的建築物,兩旁是陪襯的建築物,陪襯的建築要整齊劃壹,兩相對稱。這種莊嚴雄偉、整齊對稱、以陪襯為主的方式完全表現出封閉、嚴謹、含蓄的民族氣質。
中國宮殿建築
古代宮殿建築更是最高統治者通過建築藝術來顯示帝國的實力和威嚴的,象征王權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國古代宮殿強調群體氣勢,群體的序列有助於渲染統治王朝的威嚴,群體的布局有利於體現宗法等級的貴賤尊嚴。
儒教有利於統治者的統治,但它過於束縛人性,不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國的古代建築雖然外觀是莊嚴雄偉,壹切照倫理制度做事,但壹般在建築的後部都是詩情畫意,形成中國古代建築前宮後苑的格局。這內外兩個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國人外儒內道的生命觀。它是與道家思想提倡修身養性、追求自由灑脫、講究氣韻生動相吻合的。此外,中國古代建築在造型藝術上形成的飄逸、流動的感覺,讓中國建築產生了翼角起翹、屋檐曲線流動狀態,即使是屋頂也呈現不同的弧面,這樣使建築的重量產生的壓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氣韻生動”之說。
更多關於標書代寫制作,提升中標率,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