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學習篆刻時,應該註意些什麽

學習篆刻時,應該註意些什麽

通過篆刻臨摹階段,就可以進行篆刻藝術創作的訓練。臨摹和創作的關系是:篆刻臨摹掌握了壹定技巧後,可進行創作,創作是對臨摹理解與傳統技巧掌握程度的驗證。在創作後常常會反復地進行壹些臨摹,臨摹與創作交替進行是提高創作水平的壹種方法。創作分為模仿型創作與獨創型創作兩類。所謂“模仿型”,就是指開始進行創作,或創作還未完全成熟時,摹學各家,其創作實際上模仿某家某派,有別人的影子。所謂“獨創型”,就是指創作者完全成熟後其創作能表現個人藝術觀念與風格,如趙之謙、吳昌碩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們早期作品也還是“模仿型”的。所以說篆刻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創”的過程。

進行篆刻創作當然也必須從篆法、刀法、章法這三方面來談。

1.篆法

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問題,比如“暮鼓晨鐘”、“花雨雲濤”,選擇什麽篆體怎樣寫法選擇什麽字樣更易入印,而且四字又協調如無合適的字,如何進行加工另外,如果某種書體中查不到某字怎麽辦

首先要學習文字學。掌握了文字學的基本常識和原理後,還要學會查字書、字典。主要的字典如下。

甲骨文:《甲骨文編》(中華書局);《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

金文: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金文大字典》(學林出版社);羅福頤:《古堡文編》(文物出版社);《古籍匯編》(文物出版社)

小篆:(漢)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繆篆:《漢印分韻合編》(上海書店);《漢印文字征》(文物出版社)

綜合:《漢字大字典》(湖北、四川辭書出版社);《甲骨金文字典》(巴蜀書社);《甲金篆隸大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高明:《古文字類編》(中華書局);《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徐中玉:《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四川|辭書出版社)

甲骨文公認的可識文字壹千多個,創作甲骨文印時若無所需的字則用金文的字來補。金文書體與風格繁多,在選擇時應註意風格的協調性。小篆結字最為嚴格,主要根據是許慎的《說文解字》。在篆刻中漢印都是采用繆篆。清謝景卿《漢印分韻續編·序》指出:“秦書有八體,五曰摹印。漢時有六書,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繆摹別為壹體,屈曲慎密,取糾繆之義,與隸相通,不盡與《說文》合。”所以在漢印中增損筆畫顯得靈活壹些,繆篆與甲骨、金文、小篆比較,在篆法變化上比較自由壹些。

要提高篆刻中的篆法水平,除了學習文字學外,還需要有寫篆書的基礎,只有提高篆書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篆刻中“篆法”的藝術水平。因為不會寫篆書的人,只能將字書上的篆書字形摹描在印上,而會寫篆書的人,不搬字形也可將其字的神采摹擬在印上,而且奏刀時也心中有數,可以手心相應而遊刃有余。

2.刀法

篆刻的刀法,就如書法的筆法壹樣,至關重要。刀法包括三個要素:壹是厚重感。是指用刀不單薄輕浮,有力量,有生氣。二是筆意刀味。是指篆刻線條既含毛筆情趣又有刀刻趣味,這是篆刻線條的豐富性。筆與刀的關系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若即若離,似是而非。用刀如用筆壹樣,壹定要有感覺,有輕重頓挫的變化。用刀頭太滑直,或用刀不果斷挺拔,修飾太多,均不可取。三是金石氣。指書法或篆刻線條點畫裏帶有凝練蒼樸的金石鑄鑿的質量感。這種金石氣,不僅碑學書家在追求,篆刻家也在追求。丁敬有幾段自刻印款:“識者若未見石,當以玉章目之。”(《汪彭壽靜甫印》)“壹仿漢鑄,壹仿漢鑿。”(《王德溥印》)“仿漢刻爛銅印”(《寶雲》)說明丁敬刻的是石頭,追求的藝術效果卻是切玉、鑄銅、槌鑿銅的質感,並以能達到這種亂真的程度而沾沾自喜。篆刻之所以能達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就在於篆刻不僅有筆意刀味與石趣,而且也能表達金鑄玉琢的微妙感覺。

3.章法

章法就是繪畫的構圖、書法的布白。章法對篆刻來說,似乎比對書法繪畫更加重要。

章法主要是字與邊框的安排,以及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稱之為“安字法”與“邊框法”。

(1)安字法:

①原則是自上至下,自右向下。

②在傳統漢印用的四字印中,有壹種叫回文印,這種印的文字順序是,右上是第壹字,左上是第二字,第三字在左下,第四字在右下。這種回文印法為許多篆刻家所采用,在安排四字印時,有時為了取得對角呼應效果,就采用回文法。如“吳熙載印”、“趙之謙印”等。所謂對角呼應,往往用於其中有兩字特繁或特簡如“三朋四友”、“壹石二鳥”,或字有呼應形狀,如“眉開眼笑”、“即心即佛”等。

③合並與拉長。在五字印中,有時人們處理成四個字或六個字的字樣。如“某某章”的“章”占兩字位置,此為“拉長”。而吳昌碩“泰山殘石樓”、“壹月安東令”,是將兩字合並在壹格內,四字印、七個字的印也可用此法。

(2)邊框法:

①秦印白文喜用“口”、“曰”、“田”字格,而吳昌碩喜在方形印中用豎線,並有“井"字格。

②漢印白文雖無分格邊框線,但漢印筆畫豐滿,形成暗框。漢印四字白文壹直講究六條邊線,邊框的四條線,與框內四字橫與豎的交叉兩條線。壹般說來,邊框的線要比篆文的線略細或略粗壹些。邊框本身也要有虛實變化,特別是朱文的邊框,是整個印面能聚氣與通氣的關鍵之壹。

從篆刻風格來講,章怯往往因風格不同而有不同要求,如漢印、古璽印、元朱文都有不同的章法要求。

(1)漢印。粗白文要以渾樸茂密為宗,白與朱相映成趣。滿白文尤其要註意留朱的位置,有時有兩邊大壹點的朱色塊,顯得醒目活潑。細白文朱雖多,但仍很緊密充實。朱文要求工穩典雅,與白文壹樣,字與字大小協調。

(2)古璽。漢字印是繆篆,字方,布白勻整。古璽是大篆體,字形不規,布白不勻整。相比較而言古璽的章法更自然而富於變化,字與字間字形大小可以不同(但仍要求能和睦相處,彼此照應協調)。壹般白文線條粗壯,朱文線條細挺。

(3)元朱文。元明元朱文,其篆法也有自身特點,章法尤為疏朗,橫平豎直,頗為文靜。

(4)細朱文。指清代吳讓之、趙之謙等人的小篆體朱文,線條較元朱文更加彎曲嫻娜,章法布白上有流動感。

(5)封泥。除了有粗的邊框外,章法屬平整壹路。

(6)玉印。章法特點平整工穩。

(7)甲骨文印。甲骨文入印是近年事,由於甲骨文是象形字多,有的又符號意味濃厚,章法上處理得好,能奇麗生動。

(8)鳥蟲篆印。因為篆文本有圖畫性與裝飾性,章法易生動,其裝飾示意性的形狀與線條又簡潔大方。

(9)朱記印。指唐宋朱記印,近年來有人喜仿其風格,章法上大白細朱,也很有趣味。

(10)多字印。指十個字以上的印。主要是應註意全體篆文之間的協調性。

(11)今文印。指以楷書、隸書、行草入印。此可偶爾為之,章法較難處理。篆刻以篆為主,其他書體不是正宗。

(12)肖形印。有文字有肖形圖畫者,要兩者搭配,若單是肖形,關鍵就是造型要有藝術性,而章法布白有變化。

以上列舉的不同篆刻風格註意點當然也非絕對,作為藝術創作,有時很難將其作品歸於某類,但章法布白上必須協調統壹富有變化,又要充實而透氣。

4.個性風格

篆刻創作高級階段必須使作品有個性,有獨特的風格。正如丁敬詩雲:“古人篆刻思離群,舒卷渾同嶺上雲。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漢家文。”泥古不化與墨守成規都是不可取的,必須要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風格,獨樹壹幟。

要想在篆刻創作上形成個人風格,而且是優秀傳統基礎上構建的高品位的藝術風格,必須在以下提出的幾個方面作努力。

(1)增強作者文化、藝術的修養。僅僅會握刀刻印是不夠的,需要“印外求印”。篆刻屬於美術範疇,而且文字與書法又是其基礎,對這兩方面都需要認真研究。

(2)提高書法特別是篆隸書法的水平。清代鄧石如、吳讓之、趙之謙、吳昌碩這幾位開宗立派的大家,在篆書上也是卓有建樹的大家。難怪諸樂三先生當年向吳昌碩請教學刻印時,吳昌碩說:“寫字頂要緊,寫字主要是學篆,篆不好,印怎能刻得好呢”

(3)加強篆刻實踐,加深功力。功力膚淺而想在篆刻創作上能出人頭地是異想天開。吳讓之自題印譜中說過這樣壹段話:“讓之弱齡好弄刻印章,十五歲乃見漢人作,悉心仿十年,凡近代名工,亦務必肖己。”(《吳讓之印譜》)他壹生刻印有上萬方,可見功力之深。同時要廣學各家各派,才能撤取眾長。

(4)增強對個人風格追求的信心與自覺性。關於個性與風格,傳統的觀點常常以為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的事,似乎是純粹由於功力學養到了就形成的。其實這種想法是片面的,學養功力固然重要,但沒有主觀理性上的把握與追求,常常會籠罩在某家某派大風格範圍之內,而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藝術個性,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在還未很好掌握篆刻基本技巧時,當然談不到個性,但在基礎紮實後,必須註意發現自己個性風格的苗頭,加以愛護與培養,使其成熟。風格是藝術家德識才學的集中體現,是還其“本來面目”。因風格的品位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追求風格時也不能操之過急,為個性而個性,為風格而風格易誤入歧途。藝術風格的形成與確立,是藝術家壹生追求的目標,也是其藝術技巧、觀念、修養等綜合實力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