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邾城村名字變遷

邾城村名字變遷

詳細咨詢請查看如下網址:

/sdslswhcz/2009/0521/article_355.html

境內有小邾國遺址、龍泉塔、荊泉、縣府大堂等古建築和景點,“墨子國際研究中心”“漢化像石館”“博物館”“縣衙大堂”“龍泉文化廣場”等設施分布其間,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厚,歷代名勝古跡眾多。

城區東部,荊河東岸有壹土城村,是史書記載為古倪國故址。《通誌氏族略》雲:“倪即小邾國,以居倪故又稱倪國。”《圖書集成》雲,倪犁來城在縣城東壹裏,梁水(城河)之東,周回8裏。其地居城河河道曲處,水沿村東北流折西繞而南,形成河圍三面村居其中。村南平地靠荊河東路,村東北隆起地帶為古邾城遺址,民眾稱之為“城子”。村東岸下為長年沖刷陸沈之沙丘,寬廣1公裏余,或說古邾城隨歷代河洪侵剝為水所損沒。《禹貢七朝.戰國疆域變遷考》序例雲:“倪,在滕縣治微東,約東及南界魯,西界滕,北界鄒。”《路史》及《世本》記載:“小邾,曹姓,帝高陽之苗裔也”。“周武王時,封顓頊帝玄孫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曹俠於邾”。《通考》記載:“周宣王時,俠之六世孫夷父顏,有功於王室,王封其次子友於邾,列諸侯,終春秋之世,至惠公300多年。”為區別邾國,時稱小邾國。

從著名學者王獻唐的《炎黃氏族文化考》《山東古國考》《春秋邾分三國考》來看,小邾國原為邾婁國的壹部分,是東夷族的後裔。周族滅商之後,即對邾婁國采取分而治之的辦法。這樣壹來,其面積僅次於齊魯的邾婁國,遂逐漸地被分為三個小國,即:邾、小邾和濫國。邾國在今鄒城市及滕州市的東北部;小邾國在今滕州城東至東南。小邾國雖然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但在異族的統治下,壹直寂寞無聞,到友曾孫倪犁來時,方名顯諸侯。倪犁來曾跟齊桓公“尊王攘夷”有功,齊桓公請求周王為他封爵,小邾才封為子爵,史稱小邾子。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小邾國開始衰落。據《楚天國孝》載:小邾國約公元前261年,為楚考烈王所滅。滄桑巨變,幾度戰亂,使城垣湮為村落,因原用土築城,故名土城村。1982年滕政發39號文件恢復了古城名,改為小邾城村。

龍泉塔位於城區東部城河西岸。原聳立於龍泉禪寺內。《滕縣誌》載:“龍泉寺(有)四:壹在城東壹裏許,創始無考。(明)宣德間僧正玉重修。塔已漸圮,而千戶蔡佑、首事僧無文等募助重修。寺規制舊極宏麗,塔十層,高十二丈,根稱是。有教諭項理記文,不錄。歲於此為迎春所。今兩廊、方丈俱圮。雖修之不及前遠甚。俗傳雲:‘有大泉,水時漂民居,故建塔以鎮之,龍泉之名,蓋亦有自雲。’”清中期後,寺已漸廢,今惟塔存。龍泉塔為蕃陽八景之壹,康熙《滕縣誌》載:題名為“塔影高標”。道光間滕令王政學以唐韋肇於京都長安為雁塔題名故事,為此塔題名為“浮屠峙玉”並賦題名詩,載入《滕縣誌.藝文》。塔為磚石結構,高40米,塔體安置於石砌須彌座上。塔基結石嚴固,八棱,每邊長5米,由底邊線中點上伸40米至塔頂,所謂“根圍稱是”,即八邊長高相同,形成對稱八面八角合圍塔體。累九級,二挑華拱托檐,身外重檐十壹級,舊以鐵鑄六瓦壹椎覆頂,懸挑金鈴,風動有聲。前有塔室,後有螺旋式磚階可攀緣至頂,塔室內隔墻和塔壁厚80~100厘米。整個塔體造型渾厚,古樸莊重,是我國“密檐室”寶塔佳作。塔身全系青磚嵌灰砌築,雖歷經風蝕雨擊而無損,尤其是經受了清康熙七年(1668年)6月大地震的考驗。康熙《滕縣誌.災祥》記載:“十七日戊時,地大震,有聲自西北來,如奔雷,又如兵車鐵馬之音,地若舟浮掀蕩於危濤驚浪中,崩城郭,壞廬舍,人民多殞;城東地陷,湧出水有泥沙,前史所未聞也。”此塔仍巍然聳立。塔底東側,嵌有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龍泉塔碑記》,儒學教諭項理撰,文謂:“嘗聞之,昔阿育王(系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國王)所造塔八萬四千,彌布天下,上方明剎皆所以藏舍利而見也。然茲塔之建,雖莫考其詳義,跡不過如是而已。”此見500余年前,為重修龍泉塔撰記的項理,對始建此塔之由,也只是壹個設想,亦無從尋得真證,至今尚無定論。但根據專家按其建築風格推論,當屬北宋時期,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清至民國,塔屢遭戰火摧殘,故而塔剎傾毀,挑檐鬥拱脫落,塔身千瘡百孔。1984年7月,本著“以排險加固,局部復原,保證古塔的歷史、科學、藝術文物價值不變”的維修標準和原則,滕縣人民政府撥款13萬元,歷時半年余,對龍泉塔進行了再次重修。現被棗莊市公布為“市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關於龍泉塔的故事有好多版本,其中說建塔是鎮惡龍的較為普遍。說很久以前,滕縣這個地方非常美麗富饒,太平盛世,國泰民安,壹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有壹天,突然變得天昏地暗,接著霹雷閃電,下起了瓢潑大雨。怎麽回事呢?原來是玉皇大帝把犯了天規的白龍貶下凡間。老百姓不知道老天爺為什麽發怒,紛紛燒香磕頭,求老天爺別再下了。那條龍雖然被貶,但仍不悔改。正當人們苦苦哀求的時候,白龍在雨中現身了,它張牙舞爪,惡狠狠地對老百姓說:“妳們把豬、牛、羊給我送到河邊,要是敢不送,我就淹沒妳們的村莊和莊稼!”老百姓害怕,只好壹壹答應。那惡龍就收了法術,停了雨,去河邊等待美餐。

惡龍走後,百姓們齊集了牲畜,給惡龍送過去。沒到壹年,這壹帶的牲畜都叫惡龍吃光了,惡龍還是要。老百姓沒辦法了,愁得唉聲嘆氣。

有壹天,有個白胡子要飯的老頭來到這裏,聽人說了這件事,對百姓們說:“這是壹條惡龍,不能再叫他作惡了,要除掉它。”人們聽他這麽壹說,都很高興,但馬上又猶豫起來:就這麽個老頭,能把惡龍除掉嗎?可不能害了他呀。老頭沒等人說出來,好象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堅決地說:“我是有辦法除掉它的,只要妳們今晚把牲畜、好酒多送些就行了,不要為我擔心。”

等天黑了,也就是該給惡龍送飯的時候了,人們就按老頭說的做了。那惡龍肚子正餓,見了這麽多的東西張嘴便吃,便喝,那真是風卷殘雲,不壹會兒就酒足飯飽,呼呼的睡著了。這時,老頭從人群裏走出來,伸手從衣袖裏掏出個象小手指般的塔,向著那龍拋了下去。說也奇怪,那塔見風就變大,壹下子把龍罩住了,那龍還在做夢呢。

人們見了這情景,都驚呆了。等想起來得感謝感謝老頭的時候,老頭不見了。人們四處找,到處喊。只聽上空有人說話,擡頭壹看,正是那個老頭兒。人們“呼啦”壹下全跪下了。老頭說:“我是玉皇大帝派來除掉惡龍的。那惡龍被塔壓住,永遠不會作惡了。妳們就安心地過日子吧。”說完就不見了。

境內荊泉附近原有5塊石碑錯落在泉上,分別刻五花泉、大沸泉、小沸泉、趵突泉和噴玉泉。泉大者口徑約1米,人若跳進泉中,泉湧能將人拋出水面數尺,水聲似雷鳴。曾為古滕八景之壹。自郭水入荊,山洪攜來泥沙將泉淤死。現“噴玉濺珠,與濟南爭勝”的景象雖然不見了,仍不失為壹大景觀。

墨子,名翟,春秋戰國之際小邾國人。據張知寒教授考約生於公元前468年,卒於公元前376年,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和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墨子做過工匠,長於機械制造,他稱自己為“賤民”。從墨子壹生的活動看,他屬於當時的知識分子階層。他早年曾受過儒家的教育,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他發覺儒家非常強調禮樂,主張厚葬久喪,不利於人民,於是棄儒而去,後來創立了自己的學派。墨子是壹位將自己的壹生無私奉獻給社會民生的人。他的思想學說博大精深,他的科學思想前無古人,他的軍事技術高於其它諸子,他對社會、對世界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在政治方面,墨子主張“尚賢”。他提出了“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的主張,認為只要有賢能,不管親疏遠近,貧富貴賤,都要任用他。他所提出的維護和平、反對侵略的“非攻”主張,仍是今天處理國際關系的壹個準則。在經濟方面,墨子主張“強本節用”,即重視生產、崇尚節儉。他還是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系統論述人口問題的人。墨子第壹個提出了消費的總原則。在倫理方面,墨子主張“兼愛”,為官的要“興萬民之利,除萬民之害”;為民的要相親相愛、交互得利。在哲學方面,他是中國哲學史上第壹個對認識的過程作出詳盡描畫和論述的哲學家。在方法論和邏輯學的基本規律方面,墨子也作出了重要的研究和闡述。在教育方面,墨子的教育思想在諸子中是獨樹壹幟的。墨子主張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實現救世拯民。他是第壹個不畏勞苦送教上門的教育家。更為可貴的是,他十分重視教授生產、軍事技能、自然科學知識和邏輯學知識。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墨子總結出了壹些重要的原則和方法。他是第壹個提出教育上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則、實踐性原則、博約並重原則的教育家。教學方法上有因時(材、人)施教、講清事物的所以然、以行為本、註重學生個性發展等。在自然科學方面,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楊向奎評價說:“墨子在科學史上的貢獻,等於古代希臘。”他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在軍事方面,墨子主張“有備無患”,他否定侵略戰爭,肯定防禦戰爭。他主張外交上要“遍禮四鄰諸侯”,爭取國際上的支持。

墨子紀念館(墨子國際研究中心)位於滕州市城區東部風景秀麗的荊河西畔,前有巍峨的龍泉塔,後依莊重樸素的王學仲藝術館,南面府前路,西臨塔寺街,環境優美,交通便利,占地面積1.0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4100平方米。墨子紀念館始建於1993年,建築設計新穎,風格獨特,既有傳統民族特色,又有鮮明時代氣息,是集學術研討、圖書資料收藏、科技教育、參觀遊覽於壹體的綜合性多功能的園林式建築群體。它由東、西、北三部分組成,東院為墨子紀念館,主要有墨子生平事跡展廳、科技軍事成果展廳、研究成果展廳、王玉璽八體書古今名人評墨子書法展室、國際學術會堂、墨子像、《墨子》原著碑等。西院為中國墨子學會、山東大學滕州市墨子國際研究中心、山東墨子基金會辦公區,建有目夷亭和名人題詞碑廊。北部為圖書資料樓,收藏國內外墨學研究圖書資料。主要建築有:墨子聖跡堂、墨堂、科技堂、匯文堂。東院,有墨子講學石雕胸像、《墨子》石刻、名人題詞碑刻,此外還有角樓、回廊、目夷亭等景觀。整個建築皆平脊挑角,方吻扣檐,寶頂高聳,碧瓦粉墻,黑色大理石臺基,莊重古樸;門闊窗高,嵌以藍寶石玻璃,恢宏壯觀;廳連廊通,道曲徑環,名花異草,綠樹成蔭,是現代化與民族形式相結合的園林建築群體,具有學術研討、圖書資料收藏、參觀遊覽三大功能,既是旅遊觀光的人文景觀,也是滕州市對外開放的壹個重要窗口。墨子聖跡堂,展出的是高2.5米、長85米的巨幅壁畫,表現了墨子光輝的壹生。墨堂,“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誌、明鬼”二十個大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主張。義利堂,介紹了他在物理、數學、光學、軍事上的成就。圖書樓則是國際上唯壹的墨學研究資料中心。墨子紀念場館是魯南大地上的壹顆明珠,成為研究、宣傳、學習、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地。

------------------------

邾國故城位於城東南12.5公裏嶧山鎮紀王城村。北枕嶧山,南依廓山,地勢開闊,平面近似長方形。東西橫距2530米,南北縱距2500米,城周長約10公裏。地勢南北高中部低。邾國是東周時期著名方國之壹,西周始封,至魯文公十三年(前614)始遷於嶧,後為楚所滅,邾滅後,故城仍為當地政治、經濟中心,直到北齊年間才遷徙到鐵山之陽(現鄒城市城區),故城逐漸淪為廢墟。邾國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齊年間***延續了1100余年,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故城現存城墻約4000米,殘高3~4米,最高處約7米。墻基寬20~30米,夯築。經考證,城內分布有邾國宮殿區、貴族墓地和手工業作坊區。邾國故城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東周時期都城遺址之壹,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歷史價值。?

東周時期邾國故城遺址,位於鄒城東南12.5公裏,嶧山鎮紀王城村周圍,北枕嶧山,南依廓山,地勢開闊。地貌呈南北高亢、中部略低,源於嶧山的金水河自東向西穿過故城,匯入白馬河。

據《左傳》、《史記》、《漢書》等古籍載:西周始封邾,至邾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始遷於嶧,至二十九世為楚所滅,在此建都400余年。邾滅後,故城仍為當地政治、經濟中心。秦置鄒縣,屬薛郡,漢屬魯國,歷經晉、劉宋、元魏,直至北齊年間遷徙在鐵山之陽,故城逐漸淪為廢墟。邾國故城自春秋建立,至北齊遷徙***延續了1100余年,是壹座歷史悠久的古代都城。

邾國故城平面近似長方形,南北長2500米,東西長2530米,城周約10000米。故城構築利用山間高地,具有戰略防禦特點。現存城墻4000米,殘高3—4米,最高處約7米。墻基寬20—30米,夯築。城內中部偏北處有壹高地,發現大片夯土、礎石、花紋磚等建築材料,經考證是邾國宮殿區。此外在故城東北發現邾國貴族墓地,在城西南金水河兩岸發現邾國手工業作坊區。

邾國故城是我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東周時期都城之壹,有重要的考古研究和歷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