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即中醫用藥,為中國傳統中醫特有藥物。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采集、炮制、制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簡而言之,中藥就是指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用於預防、治療、診斷疾病並具有康復與保健作用的物質。中藥主要由植物藥(根、莖、葉、果)、動物藥(內臟、皮、骨、器官等)和礦物藥組成。因植物藥占中藥的大多數,故有“諸藥以草為本”的說法,所以中藥也稱中草藥。三國魏嵇康《養生論》:“故神農曰:‘上藥養命,中藥養性’者,誠知性命之理,因輔養以通也。”晉張華《博物誌》卷七:“中藥養性,謂合歡蠲忿,萱草忘憂。”宋徐鉉《題廟》詩:“常嗟多病嫌中藥,擬問真經乞小還。”中藥主要來源於天然藥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藥、動物藥、礦物藥及部分化學、生物制品類藥物。中藥按加工工藝分為中成藥、中藥材。
中藥在中國古籍中通稱“本草”。我國最早的壹部中藥學專著是漢代的《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並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唐代由政府頒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藥典,這部本草載藥844種,並附有藥物圖譜,開創了我國本草著作圖文對照的先例,不但對我國藥物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而且不久即流傳國外,對世界醫藥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藥物經驗,此書載藥1892種,附方11000多個,對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