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融合是指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融合。
儒釋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三教的分合是中國兩千年思想文化史上的壹股重要潮流,對中國文化乃至中國社會的變遷產生了重大影響。對於這種現象,學者們大多談的是三教合壹。但是,從三教共存到三教融合是有壹個過程的。元明之際“三教合壹”壹詞的出現,可以說三教關系發生了內在的演變。今天將分階段描述這壹演變,希方予以糾正。
(1)
“三教”是指儒釋道[1]。三教觀念的發展可分為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幾個階段。在最初階段,三教雖然是聯系在壹起的,但又是相互獨立的,當然也是相互影響的。儒、道、佛之所以被相提並論,是因為他們註重的是其社會功能的互補性。中間階段是過渡階段,主要在於彼此內心意識的循環和融合,逐漸變成妳中有我,我中有妳,但就其主流而言,還是獨壹無二的。只有到了最後階段,才有真正的三教合壹。其中,第二階段是在延續第壹階段三教功能互補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第三階段也是在前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演化出“三教融合”的新成分,這也體現了三教融合的日益發展趨勢。
三教在社會中的客觀存在是三教觀念產生的基礎,但三教觀念是社會意識發展變化的結果。佛教的傳入和道教的形成是在漢代之間。雖然“佛教來了以後中國的宗教史是壹部儒釋道的交涉史”[2],但三教概念的產生和廣泛接受,最早是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表現出來的,三國以前的人們的著作中還沒有“三教”壹詞。《洪光明記》第壹卷載有《吳註孫權論佛道三例》壹文,還提到了儒釋道[3]。以及“牟子理惑論”,論儒佛的壹致性;道安用老子的語言詮釋《般若經》;這些可以說是三教的初步意見”[4]。以後“三教”壹詞在文獻中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晉南北朝時期,道教和佛教作為強大的社會存在是毫無疑問的。當時對佛教與儒教、佛教與道教的互補有很多建議,特別是“南朝人傾向於講理,故俗說三教調和”[6]。如孫綽在《輿道論》中說:“孔伷存極弊,佛家知其耳,* * *為始端,使其異”[7]。明高僧邵認為“佛開三生,故圓應無窮;“老人止生,教盡傾淳”,所以“孔伷,老莊,為帝之師”“釋迦牟尼真唱窮源,神主相通”[8]。王執信先生對張榕、等人的“道同氣”思想進行了闡述:“形而上的道本來就是壹;只有在物理儀器方面,才有佛道之分。.....這些都是六朝三教的同見,對後世影響很大”[9]。此外,當時還有壹大批體現這種思想的人,如著名道士陶弘景,著有《孝經·論語集註》和《以五戒起誓的譯林縣阿育王塔》[10]。再比如薩滿坦度的《好三藏》和春秋、莊、老、易。宋世祖,唐太宗,秦商”[11]等等,當時這樣的人物很多。存在決定意識。”這種情況是由於三教所依附的社會基礎和所發揮的社會作用是相同或壹致的”[12]。在此基礎上,出現了“三教”的概念。
這壹時期,由於壹些帝王對佛教的崇拜,以及佛教作為壹種新的意識形態所具有的生命力和豐富內涵,佛教成為三教的中心。梁武帝在《三教詩》中說自己“幼時師從孔伷”,“中時師從道家”,“晚年釋書,月中映星”,最後得出“真理之後無生”的認識[13],形象地突出了佛教對其他兩種宗教的吸引力。這可以說是這壹時期三教關系的壹個特點。
到了隋唐兩宋時期,不僅三教分立的局面達到了高潮,而且三教之間的思想交流也是空前的。陳寅恪先生說:“南北朝時,有三教:儒、釋、道(魏北周寫三教七卷)。參見舊唐王朝(在儒家經典的官方記錄下)對唐力的世界的看法,這成了壹種固定的制度”[14]。壹時間,三教關系成為政壇熱門話題。隋唐兩宋之間多次舉行的三教論爭,雖然表面上表現了三教之間的差異和矛盾,但客觀上為三教的思想交流和融合提供了極好的契機,反映了三教融合的社會政治需求。如唐代“貞元十二年四月,德宗生日,內廷召戴旭、兵部閬中趙旭徐孟榮、禮部閬中徐孟榮、屈某、道長萬申城、薩滿譚艷等十二人,談儒道佛”[15]。唐宋時期三教之間頻繁的宮廷爭鬥,通過相互的陳述和辯論,產生了更多的詞匯、概念和思維方式。如果說“借儒者之言,學老佛之言,易儒者之言”[16],客觀上,三教加深了相互理解和認同。比如從唐代開始在中國流行的禪宗,就是典型的儒釋道結合的流派[17]。甚至從唐代開始,“中醫是儒道佛之間的壹種* * *同壹語言和聯系紐帶”[18]。董先生通過對唐墓誌銘等史料的考證和解讀,認為“儒、釋、道是隋唐士人及其家族的大勢”[19]。同時,“中唐以後,關於三教的傳統活動——天帝生日舉行三教討論”,由此產生了中唐三教壹致的觀念[20]。但由於這些爭論的主題方向往往是在儒學實際運用的框架下進行的,目的都是為了皇朝的“丁酉常可”和“天下為大”[21],所以三教在唐代甚至被稱為,雖然也是放在同樣的位置,但此時三教的重心已經從佛教轉移到了儒學 因為“南朝梁陳,北有,中有唐,思維方向相反,他們極力主張儒家習天下的做法,並以此作為組織上述三次宗教論戰的出發點[22]。 思想的融合必然會在作為思想載體的語言中看到,而唐代三教的名稱也在史書中頻繁出現,達到壹個高峰。比如在《舊唐書》中,“三教”壹詞出現了24次,比《新唐書》之外的其他22部歷史的次數總和還多。可以說當時三教聯動,是大勢所趨,深入人心。武則天編纂三教時,所有的參與者都是臨時選擇的,如“李傕、顏、、、宋、崔琨、傅嘉謨等。" [23].這些人讀的儒家經典少,受儒家思想影響深,當然會影響三教寫作的頻率。
無論是在魏晉隋唐時期,三教並置都可以說有以下含義:第壹,說明儒釋道作為社會的自覺力量,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可以說是把世界分成了三部分,雖然往往有高低之爭。第二,所謂“三教合壹”、“三教壹家”,無論出自那家之口,都是以維護社會道德、有利於政治統治為前提,認為在這方面完全是“壹家”,即所謂“三教不同,但皆屬善”[24]。這種強調“壹”的結果,實際上是把儒家的觀念作為三教的選擇標準。所以,反對三教並置的壹方,也把佛教和道教作為他們不具備能與儒家平起平坐的社會功能的重要原因,認為三者的道德走向還不壹致,甚至更壞。但在魏晉時期,甚至隋唐時期,反對並不是社會的主流意見,至少大部分時間不被最高統治者采納。第三,三大宗教仍然保持著各自獨立的形態,但在觀念和思維方式上卻在不斷地相互交流和融合,並在壹定程度上加深了它們對內部思想融合的外部功能互補。第四,由於南北朝以來玄學的衰落和經學的復興,特別是王通、韓愈發展理學,朱成興起理學,儒學主導社會意識的勢頭日益強大,使得隋唐以後三教合壹的儒學化趨勢越來越明顯[25]。
(2)
從融合的角度看,“三教合壹”的意義無疑比“三教”更進壹步。關鍵在於對“統壹”的理解。如果把“大壹統”看作是儒道佛三教融合的趨勢,尤其是在道德標準的取向上,當然是可以的,但至少在明朝以前,它被稱為“三教合流”或“三教合壹”。其實現在的學術著作講三教融合就是這個意思。
也許是對“三教合壹”這個詞的模糊理解。古人很少用“三教合壹”這個詞,至少明朝以前沒人用。筆者曾請好友復旦大學吳教授通過電腦光盤檢索,三教融合的名稱在整部《四庫全書》中僅出現過8次,均在元代以後。也就是說,在明朝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完全沒有三教合壹概念的普及。換句話說,明朝以前的人並沒有意識到三教合壹在外在形式上的可能性。當然,明朝人所謂的“合壹”,還是可以分為兩個層次的。壹個還是過去“三教合壹”、“三教合壹”的含義,即主要指三派之間道德價值觀的壹致性。如顧憲成在《南陽府登州判官石聞張軍墓誌銘》中說“東瓦治公,崇道東南,標誌三教合壹。”君與質難言數百言,公心彎曲”[26]。然而,據明代監察人魯說:“今天,人們說三教合壹,這並不是朱所遺憾的。也有人說三教不相容,各有千秋。不妨共存的,不相容的,尤其是包容和諧的。"[27].魯所謂三教合壹的區別在於外在形式,即當時確實有人主張三教合壹。
三教合壹的概念是在明代提出的,它壹定是當時社會中三教合壹的某種實際形式,哪怕是壹種模糊的存在。值得註意的是,當時社會上確實存在三教形式的* * *壹家。比如到了明代,三大宗教崇拜的神靈日益盛行,其中以關帝信仰最為興盛。明中葉寫的《容妖關·盛迪君三界忠孝義真經》說關羽在三界,“掌管儒釋道,管理天地人才。”再比如明末的林兆恩,他甚至創立了以儒學為主體的三位壹體教,宣稱要“三教歸儒,三綱復古”,甚至“建立寺廟,塑造三教形象:中有佛教,左有老子,下有浮雕”。名門士紳也篤信其有[29]。在信仰崇拜體系上實現了三教合壹。由此,三教融合概念的內涵有了質的飛躍。
林兆恩的“三位壹體教”就是以公然標榜三教合壹為目的,其他壹些民間宗教也以此為旗幟,在那些民間宗教的經典“寶卷”中可見壹斑。比如《賣悟性歸本》壹書說:“我既然帶著慈悲心來找妳,就歸三教本源了”;《喜果》中有“三教九菩薩”;《混元洪陽林凡樸高經》還包括“取三教之賢”[30]。這說明明清時期的無名宗教組織比較多,也就是當時比較活躍的各種民間宗教。明末清初的閻錫齋就清楚地看到了這壹點。他說,“大部分外道都說三教統壹或者萬法統壹”[31]。在這些民間宗教所追求的寶卷中,三教原本的差異變得模糊甚至消失。正如安娜·塞德爾所說,“這些佛-道主義者起源於社會金字塔底層的世俗圈子,在那裏兩種宗教的教義差異變得越來越模糊”[32]。事實確實如此。如羅教創始人在他的《破邪示證要卷·破家先佛》壹書中進壹步解釋說:“出家人有儒家親和之心,與禪同心。比如水源?日、月、星* * *壹天。本來就沒有別的大道,所以偏執,不談玄學。誰更在意人心,三教總是籠統的。”酒井忠雄先生曾經考證過五書六書的語錄,發現其中不僅有金剛經、華嚴經、北鬥經等佛經,還有《道德經》、《五真篇》等道教經典,還有儒家的《大學》和《中庸》[33],可見這些所謂的寶卷完全是三教合壹的。總的來說,這些卷軸都是異端邪說,冒充如來經書騙人的[34],也就是說,如果說民間宗教在崇拜形式上經常表現出佛教色彩,那麽它們所倡導的世俗人的行為準則就是忠孝仁義等儒家倫理,如《取消蔣猛忠烈德經》、《二十四孝母恩經》、《結義經》
(3)
在區分三教與三教合壹時,有壹個界限需要明確界定,即從佛教和道教的宗教立場上說三教合壹與把三個概念統壹為壹種宗教形式是有根本變化的,雖然後者也可以說是前者概念發展的結果。
從“三教”觀念到“三教合壹”觀念的轉變,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壹些發展趨勢。首先,唐朝以來,無論從外部的政治統壹,還是內部的專制集權程度,都超過了歷代,而且不止壹代。隨著這種專制集權的社會政治制度的不斷強化,人們越來越需要壹種包括宗教形式在內的更加壹致的社會意識形態,因此要求三教融合的呼聲也日益強烈,包括朱元璋、明太祖等統治者的大力倡導[35]。其次,鑒於春秋至秦漢時期的思潮所形成的傳統,在長期的共存過程中,三教在本質上通過交流加深了彼此的認同,隨著時間的推移,三教真正的統壹具備了更充分的必要條件。例如,余英時先生指出:“唐宋以來中國宗教倫理發展的整個趨勢,這種長期發展最終歸結為明代的‘三教合壹’,這可以說是必然的”[36]。又如,元代全真創始人汪哲(重陽)在山東等地組織“三教玉華會”、“三教平等會”、“三教七寶會”,表明新道教內部三教融合的因素更加成熟,“大量儒釋道思想融入道教,成為明代以來道教的壹大特色”[37]。這種現象也普遍存在於當時上層建築的各個領域,如“元雜劇等作品中突然出現三教聖人”[38]。再次,由於13世紀後佛教在印度的解體,中國佛教不再難以吸收與中國文化不同的東西,這成為加速與其他兩大流派同化的有利因素。最後,中國人民在宗教上向來寬容,儒釋道的內容早已司空見慣。三個宗教的融合協調了他們最熟悉的事物,並帶來了新的事物,這是人們樂於實現的。這成為三教融合的重要社會條件。
明代三教合壹觀念及其相應宗教形態的出現,既與社會的演變有關,也與儒學的發展有關。林兆恩的“三位壹體教”或其他各種類似的民間宗教,但它們的社會道德取向都來自儒家價值觀,可以說是宋明理學發展的副產品。宋明理學,正如很多學者所指出的,它的形成是吸收了佛道諸多思想的結果,也強化了它的宗教氣息。“尤其是理學的修煉功夫,無論主是否誠心敬主,主是否安靜,主是否要歸心,主是否敬良知等等,都包含了宗教的祈禱”[39]。“元明以後,佛道衰落,理學興盛。理學以孔子的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了佛道大量的哲學思想、思維形式和實踐方法,使之緊密聯系,密不可分[40]。甚至可以說,宋明理學作為壹種“新儒學”,對道佛基本觀念的堅持,比道佛更為壹致。他們甚至比道家更道家,比佛教更佛家”[41],所以可以說體現了三教合壹。然而,結果出現了復雜的情況。第壹,宋明理學由於種種原因成為壹種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統治意識,徹底改變了魏晉南北朝三教鼎立的格局。其次,佛教和道教逐漸成為“三教”中的配角,這也降低了它們作為宗教在社會中的影響力。第三,在儒家內部,三教融合的思潮越來越強烈。《四庫全書》的明代書籍中開始出現“三教合壹”壹詞,而且數量不少,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因為宋代以後的《四庫全書》所收的書籍和文獻,基本上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
以上三件事同時發生。因此,壹方面,儒家思想作為社會意識的上層,在三教合壹的理論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趨於完善,但這種儒家思想仍然不是宗教,仍然缺乏在生死問題上給予人終極關懷等基本的宗教特征。先生說:“朱的祭祀說在理論上不能被忽視,而回到了宗教解釋,這是宋代儒家哲學墮落的證據之壹”[42]。這不僅說明儒學有適應宗教化的傾向,而且說明單靠儒學是不可能宗教化的,朱的“墮落”也不過如此。另壹方面,雖然佛教和道教在這壹時期也大力發展了三教合壹的理論,但與社會主流意識仍有差距,兩者中任何壹方的宗教影響力都在減弱。也就是說,在當時的社會中,主流意識和宗教需求之間存在矛盾和落差。
需要是發明的源泉,而解決這種矛盾和差距的方法之壹就是將三教,主要是儒教融入宗教。儒家在明代最流行的學派王陽明的觀念中強化了三教合壹的思想。它“確立了三教合壹的理論,並將朱成教誣蔑為異端邪說。萬歷人到中年,受群眾敬仰,浸淫藝術”[43]。同時,王雪的理學弟子向下層發展的傾向也很明顯。如泰州學派羅汝芳(近溪)講學時“牧童若沾柴,捉老漁翁,街上少年,公仆健,織女農,秀才賊,賊賊。”匡父衣布衣戴偉,居水巖,是白面書生,少年之子,黃冠白宇,衣君子,紳君子,象?真是墨守成規,趕著見面。其間,張先生坐而笑之”[44]。這些儒生的弟子多種多樣。這樣,以羅汝芳、關之道(艾東飾)為代表的王學弟,可以說是壹種逐漸向其他階層蔓延的趨勢,不僅在官僚階層流行,在農業、工業、商業領域也很流行。這是因為,好書、功過不再拘泥於過去儒釋道的界限,而是把三教混為壹談,以自己的實踐立場為中心去理解他們的信仰和知識,從而作為壹種新的公共道德而流行起來[45]。於是,在民眾廣泛受其影響的情況下,真正具有三教合壹性質的“三位壹體宗教”就應運而生了[46]。事實上,將儒家視為儒家的觀點大多來源於這個時候[47]。這說明從三教合壹到三教合壹的轉變是與明清社會需求相契合的,與儒家思想的演變相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