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霸蠻的霸和蠻的語義史

霸蠻的霸和蠻的語義史

《說文解字·月部》中已收有“霸”字:“霸,月始生霸然也。承大月二日,承小月三日,從月雨革聲。《周書》曰:‘哉生霸。’”今本《書·康誥》作“哉生魄。”段玉裁註引《正義》:“前月大,則月二日生魄,前月小,則三日始生魄。”段註雲:“《漢誌》所引《武成》、《顧命》皆作霸,後代魄行而霸廢矣,俗用為王霸字,實伯假借字也。”又雲:“霸魄疊韻。”《辭源》對“魄”字作如下解釋:“月初出或將沒時的微光,故做‘霸’。” 可知“, 霸”字的本義為農歷每月初始見的月亮(月光) ,後來假借古音同在五部且疊韻的“魄”字來表達這個語義 。

探索“霸”的語義發展演變歷史,我們不得不先說到“伯”。“伯”有五種讀音,其壹讀bà音《洪武正韻》必駕切,去祃。通霸。

“伯”作為古代漢語的常用詞在使用過程中語義不斷引申,義項逐步擴大,到春秋時期又引申為“諸侯的盟主”義。據統計《漢語大詞典》收錄義項達17 種之多,為區別不同的義項,加強表達的準確性“, 伯”便假借古音同在五部的“霸”來表示“霸主、稱霸”之義。

例:

①《荀子·成相》:“子胥見殺百裏徙。穆公任之,強配五伯、六卿施。”楊倞註:“伯讀曰霸。言壹朝而霸也。”

②《漢書·陳勝項籍傳》:“於是韓生說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肥饒,可都以伯。’”顏師古註:“伯讀曰霸。”

③《史記·齊太公世家》:“昭公元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而會諸侯踐土,朝周,天子使晉稱伯。”張守義正義:“[伯]音霸。”

④漢楊雄《解嘲》:“子胥死而吳亡,種蠡存而越霸。”

“霸”在先秦的古籍中已多次出現,並且表示“霸主、稱霸”義,這說明“霸”最遲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成為“伯”的專用假借字,此時“, 霸”以名詞性和動詞性的兩個相關義項為主,且用例以動詞義居多。

例:

①《論語·憲問》:“管仲相恒公,霸諸侯,壹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

②《孟子·盡心》:“孟子曰:‘五霸,假之也,欠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③《左傳·莊公十五年》:“十五年,春,復會焉,齊始霸也。”

④《國語·晉語四》:“[晉文公]遂伐曹衛,出轂戍,釋宋圍,敗楚師於城濮,於是乎遂伯。”

“霸”成為“伯”的假借字後,在“霸主、稱霸”之義上兩者並用了很長壹段時間,直到《漢書》時代。東漢時代“, 霸”由“稱霸”引出“贏得了,賽得過”義。

例:《漢書·王莽傳》:“有奇士,長丈,大十圍,來至臣府,曰欲奮擊胡虜,自謂巨毋霸,出於蓬萊東南,五城西北昭如海瀕,軺車不能載,三馬不能勝。”

南朝,“霸”引申出“稱雄,奪冠,超勝於人”義。

例:《文心雕龍·事類》:“才為盟主,學為輔佐,主佐合德,文才必霸。”

元末明初,“霸”引申出“強行占據”義,並由此產生出“依仗權勢或實力橫行壹方的人”義。

例:

①《水滸傳》第三十壹回:“花和尚魯智深?在那裏打家劫舍,霸著壹方落草。”

②《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我這裏有三霸,哥哥不知,壹發說與哥哥知道。”

③《紅樓夢》第四回:“無奈薛家原系金陵壹霸。”

據以上“霸”的語義演變過程,我們不難發現,“霸蠻”的“霸”義可歸於“超勝於人”的古義。 蠻,“蠻”的簡化字,《廣韻》:“莫還切, 平刪, 明。”《說文·蟲部》:“蠻, 南蠻, 蛇種。從蟲,糹訁糹聲。”後來引申指“荒野遙遠, 不設法制的地方。”後又成為我國古代對長江中遊及其以南地區少數民族的泛稱。

例:

①《孟子·滕文公上》:“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鴂:佰勞鳥。)

②《戰國策·秦策二》:“義渠君者,蠻夷之賢君,王不如賂之以撫其心。”

③《書·禹貢》:“五百裏荒服,三百裏蠻,二百裏流。”

④孔傳:“以文德蠻來之,不制以法。”孔穎達疏:“鄭雲,蠻者聽從其俗,羈縻其人耳,故雲蠻。”

⑤《禮記·賈捐之傳》:“《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為國家難,自古而來患之久矣,何況乃復其南方萬裏之蠻乎!”

⑥清魏源《聖武記》卷七:“無君臣不相統屬之謂‘苗’,各長其部,割據壹方之謂‘蠻’。”清初時,“蠻”引申為“粗野,強悍”義。

例:

①《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九:“又恐怕張幼謙出去,被他兩家氣頭上蠻打壞了。”

②章炳麟《新方言·釋言》:“凡專擅自恣者通謂之蠻。”

③茹誌鵑《高高的白楊樹·澄河邊上》:“澄河是咱老百姓的,不怕它再蠻,到底還是得聽咱們的指揮。”

“霸蠻”的“蠻”義可歸於“粗野,強悍”古義。“蠻”的“粗野,強悍”義,在文獻典籍中應用很廣泛。如:“蠻不講理”、“蠻纏”、“蠻牯子”、“蠻話”、“蠻勁”、“蠻力”、“蠻攀五經”、“蠻人”、“蠻性”、“蠻性子”、“來蠻的”、“蠻搞子搞” 等等。

①蠻不講理:蠻橫,不講理。

毛澤東《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九:“在我們社會裏,也有少數不顧公***利益、蠻不講理、行兇犯法的人。”

②蠻纏:不講道理地糾纏。

劉半農《擬擬曲》之二:“他媳婦兒還不是那樣地糊塗蠻纏不講理。”

③蠻牯子:方言中多指粗野強硬的年輕人。“牯子”指出生不久的公牛。俗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說的是初生牛犢對外物沒有畏懼感。“蠻”恰巧繪出了“初生牛犢”的這種特性。

④蠻話:蠻橫的話。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六回:“我道:‘這個奇了,那裏鬧出這麽壹句蠻話來?’”

⑤蠻勁:粗猛的勁頭。

茅盾《多角關系》六:“二老板苦笑壹下,知道這位洋貨店老板,有幾分蠻勁。”

⑥蠻力:粗笨的氣力。

明袁宏道《竹枝詞》:“拽時蠻力強三虎,拋擲輕如壹鳥毛。”

⑦蠻攀五經:指蠻橫不講理,卻硬拉壹些大道理來掩護自己。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壹:“妳又來了,這也是封建,那也是封建,有朝壹日,妳懷了毛毛,也會蠻攀五經地跟余家傑說:‘妳為什麽要我懷孩子,自己不懷? 妳太不講道理,壹腦殼封建。’”

⑧蠻人:舊指未開化的南方少數民族。方言中則指粗野的人。帶有輕視的意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齊有宦者內參田鵬鸞本蠻人也。”

⑨蠻性:粗暴的性格。

許地山《解放者》:“他在軍隊裏,蠻性越發發展,有三言兩語不對勁,甚至動手動腳,打踢辱罵,無所不至。”

⑩蠻性子:脾氣粗暴。

柳青《恨透鐵》:“這來娃是個蠻性子人。”

以上語詞中的“蠻”均為貶義。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霸”和“蠻”是壹對意義很近的詞。因此在地處長江以南的湘方言區域,在詞匯的復音化過程中“, 霸”和“蠻”這對近義詞很容易就會被人們復合成壹個詞,並且被廣泛地運用在口語中。所以我們認為“霸蠻”壹詞應該屬並列結構,即通常所說的同義連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