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忘恩負義用文言文

忘恩負義用文言文

1. 用文言文講忘恩負義的小人的故事

中山狼傳原文及翻譯 段意講解原文 趙簡子(春秋時晉國大夫)大獵於中山,虞人(掌管山澤的官吏)導前,鷹犬羅後,捷禽鷙(讀音zhì,兇猛)獸,應弦而倒者不可勝數。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簡子唾手登車,援烏號之弓,(傳說中黃帝的弓。

黃帝乘龍升天時,墮下壹弓,百姓抱弓而號哭,因此後人名此弓為‘烏號’。出自《史記》)挾肅慎之矢(我國東北方的少數民族,造的箭非常有名,用壹進貢),壹發飲羽,狼失聲而逋(讀音bū,逃跑)。

簡子怒,驅車逐之。驚塵蔽天,足音鳴雷,十步之外,不辨人馬。

翻譯 趙簡子在中山聲勢浩大地打獵,看山的官吏們在前面引路,老鷹和獵狗排在後面,敏捷的鳥兇猛的獸,應聲(弦的聲音)而死的不可勝數。有只狼在道上,象人壹樣站在那號叫。

簡子吐口唾沫到手上跳上車子,拿起寶弓,搭上利箭,壹箭射到羽毛都陷入肉中,狼號叫著逃跑。簡子惱怒,驅趕著車子追趕它。

揚起的塵埃遮天蔽日,馬蹄之聲如同鳴雷,十步之外,看不清人馬。 原文 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幹仕。

策蹇(讀音jiǎn,跛、瘸)驢,囊圖書,夙(早晨)行失道,望塵驚悸。狼奄(讀音yǎn,突然)至,引首顧曰:“先生豈有誌於濟物哉?昔毛寶放龜而得渡(傳說晉時預州刺史毛寶曾將壹只小白龜放入江中,後毛為石勒所敗,跳入江中,得白龜相助而活命。

見《續搜神記》),隋侯救蛇而獲珠(傳說隋侯曾治愈壹條受傷的大蛇,後蛇於江中銜壹大珠為報答。見《淮南子》),龜蛇固弗靈於狼也,今日之事,何不使我得早處囊中以茍延殘喘乎?異時倘得脫穎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敢不努力以效龜蛇之誠!” 翻譯 當時墨家學者東郭先生要來北方的中山謀官。

趕著跛腳驢,袋子裝著圖書,清早趕路迷了道,望見揚起的塵埃非常害怕。狼突然來到,伸著腦袋看著他說:“先生壹定有誌於救天下之物的吧?從前毛寶放生小白龜而在兵敗落江時得白龜相助得以渡江活命,隋侯救了條蛇而得到寶珠,龜蛇本來就沒有狼有靈性,今天這情景,何不讓我趕緊待在袋子裏得以茍延殘喘呢?將來什麽時候(我)如果能出人頭地,先生的恩德,是把死救活讓骨頭長肉啊,(我)怎麽會不努力效仿龜蛇的誠心(相報)啊!” 原文 先生曰:“私汝狼以犯世卿、忤權貴,禍且不測,敢望報乎?然墨之道,兼愛為本,吾終當有以活汝。

脫(即使)有禍,固所不辭也。”乃出圖書,空囊橐(讀音tuó,袋子)徐徐焉實狼其中。

前虞(擔心)跋(踩、踏)胡(這裏指下巴),後恐疐(讀音zhì,壓)尾,三納之而未克(成功)。徘徊容與(本意是閑暇自在,此處指慢條斯理),追者益近。

狼請曰:“事急矣!先生果將揖(作揖、行禮)遜(謙遜、禮讓)救焚(火災)溺(溺水)而鳴鸞(車的鸞鈴)避寇盜耶?惟先生速圖!”乃跼蹐(讀音jú、jí,曲縮)四足,引繩而束縛之,下首至尾,曲脊掩胡,猬縮蠖(讀音huó,蛾蛹)屈,蛇盤龜息,以聽命先生。先生如其指,納狼於囊,遂括(拴緊)囊口,肩舉驢上,引避道左,以待趙人之過。

翻譯 先生說:“私藏妳冒犯世襲公卿、忤逆權貴,禍將不測,那敢指望什麽報答啊?然而墨家的宗旨,博愛為本,我壹定要救妳活命的。即使有禍,本來也不打算回避的。”

便(從袋子裏)拿出圖書,空出袋子慢慢地將狼裝入其中。前面怕踩著了它的下巴,後面怕壓著了它的尾巴,再三裝它都沒成功。

慢條斯理,追趕的人更加近了。狼請求道:“事急啊!先生當真要(這麽)斯文有禮地救火救溺水之人、搖響車鈴躲避盜賊的嗎?還是請先生趕緊動手啊!”便蜷縮起四肢,拿繩子(給先生)綁起袋子,低下頭彎到尾巴,弓起背埋起下巴,像刺猬壹樣蜷縮像蛾蛹壹樣曲身,蛇壹樣盤曲龜壹樣屏息,聽憑先生(處置)。

先生按照它的指示,裝狼在袋子中,便栓緊袋口,扛上驢背,退避到路旁,等候趙簡子的人過去。 原文 已而簡子至,求狼弗得,盛怒,拔劍斬轅端示先生,罵曰:“敢諱狼方向者,有如此轅!”先生伏質(體)就地,匍匐以進,跽(讀音jì,長跪)而言曰:“鄙人不慧,將有誌於世,奔走遐方,自迷正途,又安能發狼蹤以指示夫子之鷹犬也?然嘗聞之:‘大道以多歧而亡羊。

’夫羊,壹童子可制之,如是其馴也,尚以多歧而亡;狼非羊比,而中山之歧可以亡羊者何限?乃區區(僅僅)循大道以求之,不幾於守株緣木乎?況田獵,虞人之所事也,君請問諸皮冠(虞人所戴的帽子,代指虞人)。行道之人何罪哉?且鄙人雖愚,獨不知夫狼乎?性貪而狠,黨豺為虐,君能除之,固當跬(讀音kuǐ,壹舉足曰跬,兩舉足曰步)左足以效微勞,又肯諱之而不言哉!”簡子默然,回車就道。

先生亦驅驢兼程而進。 翻譯 不久簡子到,尋找狼沒找到,非常生氣,拔劍斬車轅的頂端給先生看,罵道:“敢隱瞞狼的方向的人,有如這車轅!”先生將身體趴到了地上,匍匐著前進,壹直跪著說:“鄙人不是很聰明,(但)有誌於對這世界有所貢獻,奔走遠方,自己迷失了道路,又怎麽能發現狼的蹤跡來指示給妳的鷹犬呢?然而我曾經聽說:‘大道因為岔道多而丟失羊。

’羊,壹個孩童就可以制(伏)它,像羊這麽馴服,還因為岔道多而丟失;狼不。

2. 諷刺人忘恩負義的古詩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早達笑彈冠 。——王維

出處唐·王維《酌酒與裴迪》:

酌酒與君君自寬,人情翻覆似波瀾。

白首相知猶按劍,朱門先達笑彈冠。

草色全經細雨濕,花枝欲動春風寒。

世事浮雲何足問,不如高臥且加餐。

解釋妳如有個知己朋友,跟他相交壹生,兩個人頭發都白了,但妳還是別相信他,他暗地裏仍會加害妳的。他走到妳面前,妳還是按著劍柄的好。這兩句詩的上壹句,叫做『人情翻覆似波瀾』。至於『朱門早達笑彈冠』這壹句,那是說妳的好朋友得意了,青雲直上,要是妳盼望他來提拔妳、幫助妳,只不過惹得他壹番恥笑罷了。

3. 知恩圖報的古文翻譯

秦穆公曾經外出王宮,丟失了自己的駿馬,他親自出去找,看見有人已經把自己的馬殺掉了,正在壹起吃馬肉。

秦穆公對他們說:“這是我的馬。”這些人都害怕驚恐地站起來。

秦穆公說:“我聽說吃駿馬的肉不喝酒的人會死。”於是給他們酒喝。

殺馬的人都慚愧地離開了。過了三年,晉國攻打秦穆公,把秦穆公圍困住了。

以前那些殺馬吃肉的人互相說:“我們到了已經可以以死來報答秦穆公給我們馬肉吃、好酒喝的恩德的時候了。”於是就擊潰了包圍秦穆公的軍隊,秦穆公終於解決了困難,打敗晉國,並把晉惠公抓了回來!出處選自《說苑·復恩》《說苑》,西漢劉向撰。

劉向,西漢時期的經學家,文學家,目錄學家,曾領校秘書,本書就是他校書時根據皇家藏書和民間圖籍,按類編輯的先秦至西漢的壹些歷史故事和傳說,並夾有作者的議論,借題發揮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帶有壹定的哲理性。原二十卷,後僅存五卷,大部分已經散佚,後經宋曾鞏搜輯,復為二十卷,每卷各有標目。

二十卷的標目依次為:君道、臣術、建本、立節、貴德、復恩、政理、尊賢、正諫、敬慎、善說、奉使、權謀、至公、指武、談叢、雜言、辨物、修文、反質。分類纂輯先秦至漢代史事傳說,雜以議論,借以闡明儒家的政治思想和倫理觀念。

壹般以第—則或前數則為壹卷的大綱,雜引前人言論陳說本卷主旨,以下便用大量歷史上的實例加以證明。向又編有《新序》壹書,性質與此類似。

由於書中取材廣泛,采獲了大量的歷史資料,所以,給人們探討歷史提供了許多便利之處。書中記載的史事,有的可與現存典籍互相印證;有的記事與《史記》、《左傳》、《國語》、《戰國策》、《荀子》、《韓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相出入,對考尋歷史者足資參考。

有些古籍已經散佚,但《說苑》中卻保存壹二,吉光片羽,尤為可貴。如《君道篇》載師曠言雲:“人君之道,清凈無為,務在博愛,趨在任賢,廣開耳目,以察萬方,不固溺於流欲,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踔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

此人君之操也。”《漢書·藝文誌》小說家類有《師曠》六篇,早已散佚,師曠的這段議論,疑即出自《師曠》六篇。

此類例子,還可找到不少。典故魯宣公二年(公元前607),趙盾(謚號“宣”,後世通稱趙宣子,晉國正卿)在首陽山(今山西省永濟縣東南)打獵,住在翳桑。

他看見壹人面黃肌瘦,就去詢問他的病情。那人說:“我已經三天沒吃東西了。”

趙宣子就將食物送給他吃,可他卻留下壹半。趙宣子問他為什麽,他說:“我離家已三年了,不知道家中老母是否還活著。

現在離家很近,請讓我把留下的食物送給她。”趙宣子讓他把食物吃完,另外又為他準備了壹籃飯和肉。

後來,晉靈公(春秋時代著名昏君)想殺趙宣子,在搏鬥中有壹名武士突然反過來抵擋晉靈公的手下,使趙宣子得以脫險。趙宣子問他為何這樣做,他回答說:“我就是在翳桑的那個餓漢。”

趙宣子再問他的姓名和家居時,他不告而退。原來那名病漢武士,名叫靈輒,是春秋時代著名的俠士之壹。

這個知恩圖報的故事後來成為典故,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就引用了它:“常擬報壹飯,況懷辭大臣。”寓意從秦穆公的角度:對待做錯事的人要懂得寬容。

從殺馬人的角度:知道自己受了別人的恩惠,就要去報答人家對妳的恩惠。習題文章最後用“徳出而福反”壹句,對秦穆公做了評論,請妳用自己的話說說秦穆公是如何施恩於人,又獲得回報。

駿馬被人斬殺後,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眾人食馬肉致死,親手給他們斟酒喝。後來秦穆公遭晉國圍攻,得到食馬人的救援,解除危難,戰勝了晉國。

題目中“知恩圖報”的“圖”,解釋為(考慮)文學常識《說苑》:西漢學者、文學家劉向編撰。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蘇沛縣)人。

官至光祿大夫、中壘校尉。曾受詔整理五經秘書、諸子詩賦等,前後幾近二十年,撰成《別錄》,這是我國最早的目錄學專著。

他編撰的《新序》、《說苑》,是分類撰編先秦至西漢史事。相關的名句1 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2 飲水不忘挖泉人3 懷著感恩的心去做人做事4 千恩萬謝5 感恩戴德 戴:尊奉,推崇。

感激別人的恩惠和好處。《三國誌;吳誌;駱統傳》:“今皆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

6 恩深義重: 恩惠、情義極為深重。也作“義重恩深”。

褒義。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八:因爹媽執意不從,故把兒子玉郎假妝嫁來。

不想母親叫孩兒陪伴,遂成了夫婦。恩深義重,誓必圖百年偕老。

清;袁於今《西樓記;衛行》:崎嶇古道,教伊浪遊,繁華別院,與奴遣愁,義重恩深難消受。7 恩重泰山: 恩情深厚,比泰山還重。

也作“恩重如山”。褒義。

宋;劉攽《彭城集;次韻孫少述二首》:“君恩重泰山,未有毫發酬。”宋;陸遊《刪定官供職謝啟》:“拔茅以征,冒處清流之末;及瓜雨往,曾無累月之淹。

恩重如山,感深至骨。”8 大恩大德: 恩:恩惠;德:恩德,好處。

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澤深厚。褒義。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17卷:“若非妹丈救我性命,必作異鄉之鬼矣。大恩大德,將何補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