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帝王。
但兩個人對儒家的態度是截然不同。是有原因的。秦國自從商鞅變法之後,快速走上富國強兵的道路上。所以以後的歷代秦國君主,都崇尚法家。所以秦始皇應該也算是壹個法家的實踐者。而漢代自劉邦立國就對儒家比較推崇。特別是叔孫通給他建立了禮儀制度。所以漢代的皇帝受儒家影響比較大。
除了歷史原因,兩個帝王自身也有很大的不同。
雖然法家脫胎於儒家,孔子的弟子子夏有兩個弟子都是法家,李悝和吳起都是法家。荀子的兩個弟子韓非和李斯都是法家的傑出人物。
在秦始皇統壹六國的過程中,法家的賞罰分明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極大的調動了人才的積極性。所以六國人才紛紛到秦國,得到重用。法家集大成者韓非雖然是韓國貴族,但秦始皇壹樣欣賞。
所以從根本上說,秦始皇本人就是法家代表。而在統壹六國的過程中,儒家根本起不到作用。所以秦始皇認為儒家沒什麽用。
當六國統壹後,法家的弊端就出來了。國家統壹後需要的是發展經濟,對思想統壹進行教育。讓民眾有國家認同感。還有就是人才的選拔晉升。這些都沒有完成。
這時候儒家就提出自己相應的觀點。但遭到李斯為代表的法家的強烈反彈。認為這是儒家讀的書太多,在瞎議論時政。而對國家統壹無任何貢獻。公元前213年,在秦始皇宮中的壹場宴會上,宰相李斯以儒生評論時政為由,向秦始皇提了三條建議:
1)除《秦紀》、醫藥、蔔筮、農家經典外,諸子和其他歷史古籍,壹律限期交官府銷毀。令下三十日後不交的,處以黥刑並罰苦役四年;
2)談論《詩》、《書》者處死,以古非今者滅族,官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
3)有願習法令者, 以吏為師。
秦始皇很快采納了李斯的意見,就開始焚書。認為只要人不讀書,就沒有那麽多議論了。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所信任的方士盧生、侯生等求仙失敗後,不但沒有檢討自己跟神仙的交流有問題,反而私下談論秦始皇的為人、執政。認為是秦始皇的殘暴才導致神仙不下凡的。所以憤怒之下攜帶求仙用的巨資出逃。秦始皇得知出逃的原委後異常大怒,故而瘋狂報復,遷怒於所有方士,下令京城戒嚴搜查方士。經過努力***抓獲還沒逃走的方士460人,全部被秦始皇活埋。史稱這次事件為?坑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