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雀啄灸的臨床應用

雀啄灸的臨床應用

取穴:大椎、風門、肺俞。

治法: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雙側同選。采用艾條雀啄灸法方法為將艾條由距皮膚2.5cm處逐漸及近,至患者覺灼痛為壹壯,每次約灸10壯,每周1次,不計療程。

療效:63例患者經過8次治療,預防的有效率達95.2%。艾灸次數越多,療效越顯著。 取穴:

主穴:腎俞、脾俞。

配穴:足三裏、三陰交、天樞。

治法:主穴均取,配穴酌加1~2 穴,所有穴位雙側同用。拇、食、中指(可兩手同時施灸),持住上端燃著的艾條,其余兩指伸直或稍屈,以小指、無名指固定在被灸的穴位附近,根據患者耐受情況,或遠或近,壹起壹落,如雀啄食似的施灸,每次每穴約灸6min左右,以局部感覺溫暖、舒適出現紅暈時為度。每日或隔日 1 次,10次為壹療程,療程之間可休息4日。

療效:***治脾腎陽虛型泄瀉 30例,均經治3個療程後進行療效判定,結果:痊愈24例,顯效4例,進步2例。總有效率為100.0%。 取穴:百會、足三裏。

治法:先灸百會,後灸雙側足三裏。操作時灸條從遠處向穴位接近。患者感到灼燙為壹壯,艾火與皮膚表面距離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然後將艾條提起,再從遠處向穴位接近。同樣患者感覺燙熱又為壹壯,如此反復操作10次即10壯。每日1次。不計療程。定期就診復查。

療效:***治318例,均停用降壓藥物,灸療後大都有即刻不同程度的降壓效果。灸前平均收縮壓166.5mm汞柱,灸後為142.3mm汞柱,降低 24.2mm汞柱。灸前平均舒張壓為108.7mm汞柱,灸後為95.3mm汞柱,降低13.2mm汞柱。經統計,1周內血壓恢復正常評為顯效者231例,占72.6%; 2周內血壓基本恢復正常評為有效者60例,占18.9%;經治2周,血壓無改善27例,占8.5%。總有效率為91.5%。 取穴 :百會、患側肩*k、曲池、外關、合谷、中渚、環跳、陽陵泉、太沖、懸鐘。

治法:采用艾條雀啄灸。施灸時將艾條點燃的壹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並不固定在壹定距離,而是象鳥雀啄食壹樣,壹上壹下的活動施灸,每次施灸約1小時,每穴施灸5~6min。每日1次,2周為壹療程,***治療2個療程。

療效:對中風患側肢體水腫的患者***166例,經2個療程雀啄灸治療後,痊愈41例,顯效74例,有效4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8.2%。艾灸對甲皺微循環的檢測數據治療前後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取穴:翳風。

治法:僅取患者穴區。取藥艾條兩根,用膠布固定在壹起後同時點燃,右手在翳風穴處施雀啄灸法,左手掌心向下,以食、中兩指為主在翳風穴周圍輕輕觸動緩解患者局部不適感,並感知其皮膚溫度,以便隨時調整施灸距離。每次施灸30min,至翳風穴處出現紅暈、潮濕為度。每日 1 次,l 個月為壹療程 。

療效:***治33例,均為青少年。結果:痊愈 21例 , 好轉 9 例 , 無效3。總有效率達90.9% 。 取穴:隱白。

治法:雙側均取。令患者取仰臥位或正坐位,暴露雙腳前部,采用臨床常用的藥艾灸條兩支,同時點燃,用正火灼烤雙隱白穴,患者自覺局部有灼熱感為度,長時火力過猛亦可采用雀啄式灸法。壹般施灸40~50min,灸後可見局部潮紅,偶爾有起水泡者亦無妨,可用針灸針刺破,塗少許龍膽紫,次日可繼續施灸。若見體質虛弱者可酌加足三裏(雙)穴。壹般情況可只灸隱白穴,1日 1 次,7次為1療程。

療效:13例患者通過治療後,觀察其癥狀完全消失,其他功能均恢復正常者11例,顯著好轉並不再用藥者1例,因治療中斷而無效者1例。治療時間最長者2個療程,最短者0.57個療程(4次)。總有效率92.3%。 取穴:主穴:神闕、足三裏、三陰交。

配穴:痛在臍上者配灸水分、下脘;痛在臍下者配灸關元,氣海、大敦;痛在臍旁配天樞、大橫。

治法:主穴每次取2~3個,配穴據疼痛部位而選。將藥艾條點燃對準施灸部位,采用雀啄灸法,使施灸部位有明顯的溫熱感,以患者可忍受為限。每穴施灸約5~10min。根據癥情,每日施灸1~2次,7日為1療程。

療效:***治療23例。結果:痊愈12例,顯效8例,好轉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6.6%。 取穴:主穴:百會、長強、足三裏。

配穴:分二組:(1)心、肝(左側耳穴);(2)脾、腎(右側耳穴)。

治法:主穴百會必取,另加壹穴。主穴用雀啄灸法。令患者正坐,分開頭發暴露百會穴,持點燃1.5寸長的艾炷置於艾灸盒內,對準穴位施灸15~20min。自覺局部發熱有向下傳的感覺。灸長強穴,個患者取俯臥位,手持點燃艾炷對準穴位,行雀啄灸大約15min,使肛門有向上收縮的感覺。足三裏用雀啄法灸,以患者自覺溫熱量為度。每次灸20min。。耳穴用針刺法,耳穴皮膚作嚴格消毒,用0.5寸不銹鋼毫針,針尖達皮下至耳軟骨之間為宜,每5min行針1次,留針20min。每日施灸 1 次,病情嚴重時可灸 2 次,針刺為每日治療1次。7~12日為1個療程,間隔3~5日再進行第二個療程。

療效:***治192例,結果:痊愈137例,顯效30例,有效18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6.8%。在痊愈105例中,其中3~7日治愈的15例,8~14日治愈的36例,15~21日治愈的53例,21~28日治愈的1例。 取穴:主穴:足三裏、闌尾穴、曲池、中脘、天樞、氣海。

配穴:上巨虛、手三裏、合谷。

治法:上述穴位均取雙側。主穴每次取3~4 個,配穴根據癥情加1~2個。。患者仰臥位,肢體穴位先針後灸:取穴部位皮膚常規消毒。下肢穴位取2寸毫針,直刺1寸~1.5寸;針刺上肢穴位時用1.5寸毫針,直刺0.5寸~1寸,均提插撚轉至得氣,以穴位局部感覺酸、脹為主,毫針刺入後,每隔 15 min行針1次, l小時後拔針,按壓針孔。留針過程中施灸。腹部穴位只灸不針。灸法:用清艾條或藥用艾條2根,點燃後對針刺穴位施行雀啄灸,每穴約10min灸至取穴部位皮膚潮紅,其溫熱感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取針後即停止艾灸。每日2次,連續治療3日為壹療程。

療效:臨床上以術後出現腸鳴音、肛門排氣作為消化道功能恢復的主要標誌。 63例患者胃腸功能均在3日內恢復,其中第1d後胃腸功能恢復者 48例,針灸2日後胃腸功能恢復者10例。治愈率為100%。 取穴:主穴:會陰。

配穴:秩邊、氣海、中極、關元、三陰交、。

治法:藥艾條制備:將艾葉、白芷、防風、烏藥、小茴香、官桂。按8:4:4:3:2:2的比例稱好後,把白芷、防風、烏藥、官桂粉碎後過250目篩備用。再將艾葉碾制成艾絨後與上述藥粉攪拌均勻,以優質桑皮紙卷制成藥艾條備用。

用法:配穴每次取2~3穴,用針刺法。囑患者伏臥位,取28號3寸毫針分別對準秩邊直刺進針,提插撚轉至穴位周圍有酸麻脹重感,使酸麻脹重之針感放射至前陰,留針10min,然後出針揉按針孔。患者再取仰臥位,取28號2寸毫針分別在氣海、中極、關元穴處直刺進針,提插撚轉至酸麻脹重之針感放射至前陰,三陰交直刺進針,至穴位周圍產生酸脹感為度,留針20min,每10min撚轉行針1次。主穴用雀啄灸法。取上述自制藥艾條點燃後對準會陰穴處用雀啄法灸之,灸至穴位周圍皮膚出現紅潤有癢感為度。

上述方法每日1次,15次為壹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2日再行下1療程。

療效:***觀察60例患者,經過1個月治療後,治愈39例,好轉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0%。 取穴:阿是穴(病竈部位)

治法:壹般癬病,在病竈區艾條灸施以雀啄灸手法,每次約5~10min,以不引起2度燒傷為原則和皮膚充血為度。如為甲癬,治療前,囑患者用溫熱水將病甲浸泡30min,使其甲板軟化,常規消毒,再用刀片清除碎甲及周圍增生物,而且後用棉簽蘸冰醋酸塗抹,另外市售艾條雀啄灸灸20min,使患部皮膚潮紅,以能耐受為度。每日 1 次,治療不按療程,治愈為止。如患者不能堅持按規定來診,可教給患者家屬治療。整個治療期間,強調註意衣服消毒和杜絕再感染機會。

療效:治療頭癬和體癬73例。結果全部治愈:灸1次治愈者4例,2~ 3次治愈者35例,4~ 5次治愈者32例;6次以上治愈者只有2例。全部病例無1例復發和再感染。甲癬患者***治147人,臨床療效亦較滿意。其中110例,經10~20次治療,痊愈40例,好轉6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占98.2%。 取穴:主穴:阿是穴(病竈區)。

配穴:合谷、委中。

治法:主穴用雀啄灸法,距離病竈約0.5~1寸,以患者感微燙為度。以癤腫最高點為中心,緩慢均勻移動艾條,灸至癤腫及其周圍皮膚明顯紅暈、皮溫微燙,癤腫處不痛為止。每次約30min,每日1次。配穴每次取 1 穴。以三棱針點剌,擠出6~10滴血。隔日 1 次。灸針都不計療程,以愈為度。

療效:54例初成膿癤經治2~3次全部消散;26例膿初成者經3次治療後有10例腫痛消散、吸收,16例切開排膿後均再灸1次而愈。 取穴:中脘、下脘、神闕、天樞、足三裏、腎俞。

治法:每次取2~3 穴,穴位可輪流選用。點燃艾條,在施灸部位象雀啄壹樣忽近忽遠上下移動。由於小兒皮膚稚嫩又難以表達,為防止燙傷,施灸時,醫生應將中、食指分開,放在施灸部位的兩側,根據醫生手指的感覺來測知患兒的受熱程度,以便隨時調節施灸距離,壹般灸至皮膚潮紅為止,每日灸2次。不計療程 ,以愈為期。另外,治療期間乳食應定時定量,合理安排,註意衛生。

療效:***治770例,結果:痊愈660例(其中,經治療1~3次痊愈615例,3~5次痊愈45例);顯效42例;好轉者44例;無效22例。總有效率為97.1% 取穴:湧泉、肺俞。

治法:每次取 1 穴,雙側同取。每穴以雀啄灸法懸灸20min,懸灸方法同前之,使其熱度以患兒能忍受為度。每日1次,6次為1療程。壹般治療二個療程。

療效:湧泉穴組:治愈和顯效率為83.4%,總有效率為95.9%;肺俞穴組治愈和顯效率為79.2%,總有效率為94.3%。兩組灸治呼吸道易感兒,湧泉穴組療效略優於肺俞穴組,但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 取穴:中脘、天突、內關、巨闕、神門、足三裏。

治法:

藥艾條制備:陳艾葉(2年以上)250 g,蒼術50 g。先將蒼術研成細末,再將艾葉揉搓成團狀,兩者混勻,用細麻紙(或易燃的薄紙卷)裹成長20~25cm、直徑約1.2 cm的藥艾條,。

用法:每次選3~4穴,點燃艾條對準選定的穴位,距皮膚1寸上下行雀啄灸,直到所灸穴位皮膚潮紅為止,每日1次。

療效:***治33例,除上述方法外,未做其他輔助治療。結果,全部治愈,其中經3次治療嘔吐停止17例,經5次治療嘔吐消失11例,經7次治療嘔吐消失5例。 取穴:主穴:百會。

配穴:慢性腸炎加關元,腎虛加命門。

治法:百會穴行雀啄灸,時間為15min,病程長,病情重則延長至25min。配穴據癥而加,亦用雀啄灸法,時間10~15min。加外可配合捏脊,方法為從尾骶部開始,在下髎、中髎、次髎和上髎,及腰椎間隙處拿提各3次,並在大椎處拿提1次以增陽益氣,再在各骶孔處、腰椎間隙及其夾脊處用大拇指輕揉,捏脊時應註意患兒承受力。灸法早晚各1次,8日為1個療程。伴有細菌感染加服抗生素治療。

療效:***治22例患兒,經1個療程治療,全部痊愈,16例半年隨訪無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