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鮑彤是唐代鑄造的壹種銅幣,唐代硬幣上有“鮑彤”字樣。唐初使用隋五銖,輕而易舉,混淆視聽。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為整頓混亂的貨幣制度,廢隋錢,模仿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始鑄造“開元鮑彤”,以代替社會上殘存的五銖。
《舊唐書:食貨誌》記載:“(唐)漢高祖即位,仍用隋朝五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廢五銖,錢用於開元鮑彤,直徑八分,重二銖四銖。積十品重壹兩,千品重六斤四兩。”錢文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楷簡”,形制仍沿襲錢。
開元鮑彤是唐朝的第壹種貨幣。因其質量合理,貨幣控制得當,工藝精湛,深受百姓喜愛。開元鮑彤已成為五帝錢的壹部分,具有驅邪招財的功效。
開元鮑彤鑄造
質量方面,壹般開元鮑彤重壹元壹文,十文壹兩,六斤四兩壹文(即壹千文)。每件物品重2銖4盎司,相當於約4.2克的質量。但唐玄宗開元年間,開元鮑彤的銅材增加了壹至兩成,此時開元鮑彤的質量約為4.5克至5克,所以此時鑄造的開元鮑彤大多較重。
從樣式上看,初唐開元鮑彤有光背,中唐時錢的背面有星星、月亮等裝飾。唐朝末年,會昌開元在錢的背面加了錢局的名稱。經過300多年的鑄造,版本復雜,唐代以後仍有鑄造,但風格大多與唐代不同。規格上,開元鮑彤基本是小平錢,但唐代也鑄有少量“開元鮑彤”,價值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