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詔版文(圖1)
釋文: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秦始皇統壹中國,李斯為丞相,進行了統壹全國文字的工作,變大篆為小篆,結束了“文字異形”的狀況。相傳,李斯手書了秦代金石刻文,金刻有權量詔版,石刻有嶧山、泰山、郎琊山、之罘、碣石、會稽六處刻石。詔版為自由體,主要是為了實用,寫法草率,筆劃方正,行款錯落,該詔版文筆劃方折是因為刀刻所致。文字仍屬篆書範疇。
圖二
“秦詔版”為長方形,長10.8厘米,寬6.8厘米,厚0.4厘米,重0.15千克,它的四角鉆有四個小孔,是供人們將其固定時釘釘子用的,銅質青色,鑄造於秦始皇(贏政)執政時期。其正面是以秦小篆鑄成的,字體大小0.9厘米,豎五行、橫八行、上下、左右結構整齊,陰文書刻40字,即“廿六年皇帝盡並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府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其大意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壹了天下,百姓安寧,立下皇帝稱號,於是下詔書於丞相隗狀、王綰,依法糾正度量衡器具的不壹致,使有疑惑的人都明確起來,統壹起來”。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贏政)統壹了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多民族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大帝國——秦朝,從而奠定了中國長期統壹的基礎。雖然它在歷史上僅存在了15年,但這個短暫的王朝對此後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卻有極其深刻的影響。所謂“二千年來之政,秦政也”,“自秦以後,朝野上下,所行者皆秦之制也”(《中國歷史資料》),是為後世公認的定論。秦始皇的許多經濟、文化等政策無疑是進步的,在各地區、各民族得到了廣泛交流。這對中華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其主要經濟政策是以秦國的圓形方孔錢通行全國。統壹貨幣,統壹度量衡,統壹車軌,修築長城,開挖靈渠,引水灌溉,還有“令黔首(民)自實田”(《中國通史》),在全國實行土地私有制,按畝征稅。其主要的文化政策是先以小篆,後以隸書作為標準字體統壹文字。“秦詔版”就是秦始皇為了落實好經濟政策中的統壹度量衡而頒發的文告,命丞相將其鑄於“銅詔版”上,吩咐丞相把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國原來不壹致的度量衡用統壹的標準明確起來。這壹舉措,在當時封建社會剛剛建立的統壹的多民族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有著積極的意義。
少主 2006-2-7 05:44 PM
公元前二二壹年,秦始皇統壹了六國,為統壹度量衡,向全國頒發了詔書。這篇詔書或在權、量(權即秤錘,量即升、鬥)上直接鑿刻,或直接澆鑄於權,量之上,更多地則制成壹片薄薄的“詔版”頒發各地使用,這就是《秦詔版》。
相傳秦詔最初為李斯所書,不過設想壹下全國那數不清的權量,上面的銘文當然不可能出於壹人之手。加上官吏們對下級的意識決不如對天子那樣恭敬,所以與《泰山石刻》相反,秦詔銘文中雖然也有嚴肅、工整的,但大多數縱有行,橫無格,字體大小不壹,錯落有致,生動自然。更有率意者,出於民工手中,或缺筆少畫,或任意簡化,雖不合法度,卻給人們以天真、稚拙的美感。
少主 2006-2-7 05:49 PM
《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壹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歷代還發掘留存有不少詔版、度量衡器銘和秦代建築裝飾物,譬如瓦當等等金石文物。據考證,其中,詔版今存少量秦王朝末期的。
詔版是皇帝用來發布詔書的。 秦始皇統壹六國,實施"書同文",制定規範統壹的書體,即"小篆"。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命丞相隗狀、王綰把秦國所制定的度量衡標準,作為統壹的度量衡制度頒行全國。在這件青銅詔版上,以小篆體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統壹度量衡的40字詔書,後又附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補刻的詔書。壹項法令必須在全國許多地方同時分布,務必要翻刻多件,當時又缺乏今天這樣的印刷條件,因而詔版直接鑲嵌在銅、鐵權上,有的四角或邊緣帶孔,以釘在木制量器上。
詔版主要用於記事,實用的需要,決定只能相對急就,選擇了篆書的草書——“草化”的小篆, 字形大小不拘,結構疏密不壹。但通篇氣息規整,單字欹正多姿、大小隨意,筆畫之間則多呈平行態勢。
少主 2006-2-7 05:55 PM
秦官印-私印的對比及與詔版篆書的關系
官印 秦始皇統壹全國後,廢除了東方六國異體文字,實行“書同文”的政策,制定了整齊化壹,但並不呆板的秦篆,通稱小篆。我們在秦印中看到的就是這類文字,其特點是遒勁安樣,工穩自然。秦官印以其創制的小篆筆畫為基礎略取方勢,體勢與秦詔版、秦權量,以及瑯琊臺刻石、泰山刻石上的文字基本相同,很容易與戰國或戰國以前各國文字,特劇是各國的璽印文字相區別。在傳世的秦官印之中,從文字、史料、制作方法等方面分析,個別官印其時代上限可能早到戰國晚期,如“昌武君印”,有些則可能要推遲到漢初,這是因為秦王朝歷史甚短,存世秦官印極少的緣故。
秦代官印與戰國官璽明顯不同,秦時只有皇帝的印稱“璽”,百官皆稱“印”或“章”。秦官印除天子用玉外,壹般官吏為銅質,多為白文鑿印,通常2至3厘米見方,正方形印喜用田字界格,印文分布格內。這種格式,使小篆字體在方形框內經過減略、移位、挪讓等手段的處理,成為趨於嚴整的“摹印篆”,改變了小篆的修長貌,因而與印章的形式相統壹,顯得平正秀麗,筆勢圓潤流暢,挺拔有力。這種漢“摹印篆”的早期形態,率意自然,頗多古樸之氣。與方形印同時並存的還有壹種“日”字形邊框的印,正好為正方形官印的壹半,稱為“半通印”。這類印的特點與正方形官印大致相同。秦官印在章法上更加嚴謹,疏密虛實安排得當,它在古璽印自然古樸風格的基礎上由圓向方過渡,故印面方中寓圓,於遒勁安祥中溢出靈動多變之姿,給人以活潑自如、詼諧風趣的感覺,體現了較豐富的藝術內涵。從形式上看它雖然不及古璽豐富多彩,但具有的繼往開來的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漢印——中國篆刻藝術輝煌時期——奠定基石。
--------------------------------------------------------------------------------
私印 秦代的私印,也以鑿制為多,形狀上長方形的比方形的多,也有橢圓形、圓形的。印面亦加有邊欄界格。無論何種形狀,體積都較小,俗稱“秦小印”,印文筆畫秀美可愛,字體依形附勢,隨遇而安,結體疏朗茂密相融,極為和諧統壹,且鑿刻技藝精湛,顯示治印工匠高超的應變能刀和工藝技巧。由於秦王朝的壽命短,所以當時的臣民還都是戰國末期的遺民,他們所用的私印,除文字外較少受官印形制的制約,還自然沿用戰國末期的印式,因此,頗多戰國私印的遺韻。
秦私印中正方形與圓形印,鑿制精細,字體遒麗端雅,這類印文字更接近同時代鑿刻的詔版銘文特點。方形、圓形中的兩字小印,由於被安排在左右狹長的界格之內,因而體勢修長,線條優美。印文雍容舒展,婉轉自若,布白上部斂收,下部疏放,加上印工們嫻熟的鑿刻技術和銅質印坯的特色,行轉精巧自如,刀情筆意俱全,玲瓏剔透,令人不忍釋手。秦私印中的半通印多具率真意趣,兩個字在上下方形框內,看似不經意為之,但挪讓、參差變化又十分得體,直率拙樸,天然去雕飾,更有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後人從中得到啟發,使篆刻藝術步入更高的境界。秦私印中的橢圓形印,也刻得十分精巧,起落轉折極見筆墨情趣,字與印形統壹和諧,古樸生動。
少主 2006-2-7 05:56 PM
例子:如圖示秦官私印的區別。
少主 2006-2-7 06:08 PM
中國秦漢時代,漢字的變遷最為劇烈,大篆經過省改 而創造了小篆;隸書發展成熟;草書發展成章草;行書 和楷書也在萌芽,書法家也隨之大量產生。文字的變化 和書法的成就,給以後書法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秦漢書法留存今天的墨跡有帛書、簡牘書,還有壁 畫、陶瓶上的題字;其他實物資料有金屬器銘文、石刻、 磚瓦、漆器等遺文,這些都是研究秦漢書法的重要資料。
秦代書法小篆是秦代的官方文字。秦統壹六國後,規定“書同文字”。小篆形體長方,用筆圓轉,結構勻稱, 筆勢瘦勁俊逸,體態典雅寬舒,主要用於官方文書、刻石、刻符等。流傳至今的秦代小篆作品,石刻有《泰山刻石》、《瑯□臺刻石》、《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相 傳均為丞相李斯所書。《瑯□臺刻石》殘存壹面,藏中國歷史博物館;《泰山刻石》殘存10字,現在山東泰安, 都是典型的秦代小篆書法。其他刻石都為後代摹刻,已 失原貌。刻符有《陽陵虎符》,體勢和刻石相同,圓潤渾厚。秦代權、量、詔版刻的都是始皇和二世的詔書,文 字也是小篆,但由於刀刻和受當時民間書風的影響,風格 比較質樸,筆畫多為方折,線條瘦硬,鋒棱俏麗。秦陶 量文字都是用刻好的小篆戳子在陶坯上捺印出來的,筆 畫圓厚,可以與石刻相媲美。 《詔版文》(秦)
秦代書法墨跡有帛書和簡書。湖北雲夢睡虎地出土 的秦簡,文字大都屬於隸書。但有的字仍保留篆書的結 構,是篆隸遞變中的古隸。字形有長方、正方、扁方等 變化,筆畫渾厚樸茂,結構方圓相輔,書法工整端秀。湖 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文字有的是屬於篆書,書 寫年代有的為秦代。這些墨跡大多比較工整,可資研究 早期隸書的結構和用筆的特點。
根據記載,秦代書法家有李斯、趙高、胡毋敬、程 邈等。李斯曾作《倉頡篇》,他取史籀大篆,創造小篆,對 後代篆書影響很大。他的書法骨氣豐韻,方圓妙絕。相 傳秦始皇巡遊各地的刻石均由李斯書寫。相傳趙高曾作 《爰歷篇》、胡毋敬曾作《博學篇》,都對創造小篆作 出壹定的貢獻。程邈曾對隸書的規範做過工作。
少主 2006-2-7 06:09 PM
書同文字”的秦代書法
在春秋戰國戰亂不壹諸侯割據的五百多年裏,漢字的發展也受到了動亂的影響,文字異形、書體多樣的景況日甚壹日。從書法發展的多樣化上講不無好處。但語言文字畢竟是人們交流思想進行社會交際的工具,“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對人們的思想交流和社會交際是不方便的。因之,秦始皇統壹中國,建立秦朝之初,采納丞相李斯的建議,在沿襲西周文字的秦系文字的基礎上統壹了全國的文字。以小篆作為學童啟蒙的識字課本,以為推廣應用的楷模。從此,與大篆相對而言的小篆就成了秦代的通行書體。這種書體,比前代文字,有了書寫線條圓勻,結構統壹定型,字型呈縱勢長方等特點。從漢字發展上講,這無疑是壹大進步。但秦代書體並不只此壹種。東漢許慎說:“秦書八體:壹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說明當時與小篆並行的還有:大篆、隸書(稱古隸或秦隸)。“蟲書”又叫鳥蟲書、鳥篆,以鳥蟲頭起筆,以蟲身區曲為線的篆書美術字。是趙國越王勾踐銘文壹類書體的延續;“刻符”為小篆;“摹印”為結體方正的小篆,開漢印篆體的先河;用於門榜、封簡題字的“署書”,刻於兵器的“#書”,都是大篆、小篆或隸書應用範圍的變化而已。許慎說的“秦書八體”,以漢字形體論,不外大篆、小篆、隸書三體。
郭沫若在談到秦始皇統壹文字時說;“秦始皇帝統壹文字是有意識地進壹步的人為統壹。中國文字的趨於壹統,事實上並不始於秦始皇,自殷代以來,文字在逐漸完密的同時,也在逐漸普及,由黃河流域浸潤至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西周所留下來的金文,是官方文字,無分南北東西,大體上是壹致的。但晚周的兵器刻款、陶文、印文、帛書、簡書等民間文字,則大有區域性的不同。中國幅員廣闊,文字流傳到各地,在長遠的期間發生了區域性的差別。”秦始皇的“書同文字”是“廢除了大量區域性的異體字,使文字更進壹步整齊簡易化了。這是在文化上的壹項大功績。”(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證的發展》,見《奴隸制時代》壹書。)
據《金文編》著錄,在秦統壹文字之前,“寶”字就有194種形態,“眉”字有104種,“壽”字也在百種以上,小篆分別只用壹個字就代表了。這無疑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大進步。
秦統壹文字,不僅指統壹篆書為小篆,而且也指統壹隸書。許慎《說文解字?敘》、《漢書?藝文誌》、晉代衛恒《四體書勢》、唐代張懷瓘《書斷》都先後指出這壹點。但其中有秦“始造隸書”的說法,不妥。“隸自古出,非始於秦”。唐蘭先生也說:“隸書比篆書簡易,因為有壹部分是承襲六國古文的。”(唐蘭《中國文字學》)說秦大量應用隸書是合乎事實的。至於說程邈把大篆“增減其體,去其繁復,名曰隸書”就更不恰當了。漢字發展種的任何壹種形體,都決不是某壹個人所能創造出來的。他應當是千百萬人書寫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說程邈搜集、整理、推廣民間散在的隸書,使之成為小篆的輔助書體是可信的。這種筆道方折、結構簡易的字體可以說是在漢字的同年期(如甲骨文)就已萌芽,到了秦代就更多了。
壹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省雲夢縣城關西部睡虎地墓地出土的秦始皇時期的竹簡,其書體可以說是秦隸的典型。這些秦人的墨跡中雖然還保留了篆書的痕跡,但基本上已是隸書。
從漢字形體演變上來看,秦代是極其重要的壹代。從書法發展上看,秦代以小篆光耀史冊。
我們現在能看到的秦代書跡有:金石刻辭、墨書竹簡、詔權量文、刻符等。
秦刻石,據《史記?始皇本記》記載,有泰山、瑯邪臺、碣石等六處七次刻石,《史記》錄五篇文字。這些刻石是秦始皇東行郡縣時為了炫耀其文治武功而刻的。相傳都是當時大書法家丞相李斯寫的,是當時的標準書體。唐張懷瓘《書斷》稱頌李斯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唐人書評》說:“斯書骨氣豐勻,方圓妙絕。”我們仔細分析這些刻石的用筆,也正如韋續所說:“先急回,後疾下,鷹望鵬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腳如遊魚得水,舞筆如景山興雲,或卷或舒,乍輕乍重。”其結體,平穩端嚴凝重,疏密勻停,壹絲不茍。部分有縱長筆畫且其下無橫畫托底的字,密上疏下,穩定之中又見飄逸舒展。這種結字方法,至今仍為人們書篆刻篆所沿用。泰山、瑯邪刻石也正是這樣。
秦刻符存於世者兩件。書體皆為小篆。其中的陽陵虎符原藏羅振玉家,現歸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字錯金為之,不能拓墨本。
秦代書法遺跡中有大量的詔權、詔量、詔版,大部分為金文。始皇時基本上都是篆書,不過結體漸方。這些詔書文字從傳世者看恐怕多為下層小吏所為。因之,書體比泰山刻石陽陵虎符草率的多,夠不上秦篆的標準體。二世詔版,則更草率,且多隸書筆意,有人稱之為古隸。從漢字發展上看,這些出自民間書家之手的草率的作品對推動漢字形體演變作用極大。以書法論,就不如泰山諸石與陽陵虎符了。詔量之中最可稱道者有陶詔量。這些詔量文字是在未燒制的陶器上用戳子印上字,再進行燒制。壹九七三年在秦都鹹陽遺址曾發現壹枚陶印章,就是做戳子用於陶制品的。不過陶詔量文字比壹般秦陶文漂亮得多。這種陶文刻畫的意味少,書寫的筆意濃,筆畫圓融流動,變化自然,比起金文詔書的書法有過之而無不及。可與李斯所書諸石及虎符書法媲美。
又有瓦當文字如“維天降靈延元萬年天下康寧”以及貨幣文字等,其書法都各具特色。
秦代書法遺跡中最珍貴的要推壹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壹千壹百余枚竹簡。這些簡文為墨書秦隸,是秦始皇統壹全國後五、六年的遺物。唐張懷瓘《書斷》在稱贊程邈時說:“隸合文質,程君是先。乃備風雅,如聆管弦。長豪秋勁,素體霜研。摧鋒劍折,落點星懸。乍發紅焰,旋凝紫煙。金芝瓊草,萬世方傳。”這段贊美程邈書法的詞句用來形容雲夢睡虎地秦墓竹簡當不為過。這些秦人墨跡,是未臻成熟的隸書,能融篆隸於壹爐,拙中見巧,古中有新,給我們提供了書法繼承與革新的好範例。
秦代在中國歷史上雖然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然而在漢字書法發展史上卻留下了極其光輝燦爛的壹頁。與中國雕刻史上的秦俑、建築史上的長城、阿房宮等同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