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元朝的普通百姓怎麽過年,有什麽風俗?

元朝的普通百姓怎麽過年,有什麽風俗?

眾所周知,元朝是壹個由少數民族創立的政權,那麽在節日習俗上,自然就有依循漢人傳統習俗和遵循蒙古族傳統之別。但是,根據史料,元代的歲時活動大部分還是依循漢地傳統習俗的,春節也不例外。蒙古人早有春節的節慶活動,在忽必烈遷都大都之後,與漢民族的節慶習俗相融合,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

每當歲末之時,元代普通的普通百姓也會進行祭竈、饗豆粥等傳統的漢族習俗;到了除夕那壹天,則有守歲、賣懵(即賣懵董,宋時的壹種民俗)、放爆竹、貼門神等活動,與漢族傳統也十分相似。[1]這些都是春節之前要舉行的諸多活動。

而在正月初壹,有更多活動要進行。根據元人熊夢祥所著《析津誌》記載,權貴之家於春節之時要參加隆重的受朝儀式,普通百姓則會在這壹天進行拜年活動,安排酒席宴請親朋,與好友會面,還會用黃米做成糍糕,贈送親友。

市場上則會販賣山水、翎毛畫,或是糖糕、黃米棗糕、辣湯、小米團等飯食,琉璃燈、紙燈以及煙火炮仗等也是常見之物,[2]可見元代的春節也有做花燈、放炮仗等習俗。在江南等地區,延續宋代以來的風俗,有飲屠蘇、寫桃符、畫門神等習俗,與我們今天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些活動會壹直持續到正月十五、十六,非常熱鬧。

由此,我們可以對元代百姓的春節節慶活動有所了解。可以看出,元代的春節節慶活動有很多事承襲宋代的,與我們今天的春節慶賀方式也有相似之處,成為元代春節風俗的特點之壹。

[1] 史衛民著:《元代社會生活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1月)第360頁

[2] 元熊夢祥著 北京圖書館善本組輯:《析津誌輯佚·歲時》(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9月)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