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給我壹些唐朝古詩人張籍的壹些資料或者是他的有意義的故事,急用

給我壹些唐朝古詩人張籍的壹些資料或者是他的有意義的故事,急用

張籍

張籍(767?-830?),唐詩人。字文昌,原籍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少時遷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貞元十五年進士,歷任太常寺太祝、國子監助教、秘書郎、國子博士、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仕終國子司業,故世稱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因家境貧困,眼疾嚴重,孟郊戲稱“窮瞎張太祝”。他對文學社會作用的認識,與白居易相近。與韓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詩多反映當時社會矛盾和民生疾苦,頗得白居易推重,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有《張司業集》。

張籍詩歌創作大致有3個時期。40歲前為早期。40-50歲為中期,其優秀樂府歌行作品多作於此期。50歲後為晚期。這時生活逐漸安定,除仍寫樂府歌行外,多作近體詩。他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詩中廣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種社會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婦怨》,另壹類描繪農村風俗和生活畫面,如《采蓮曲》、《江南曲》。張籍樂府詩藝術成就很高,善於概括事物對立面,在數篇或壹篇之中形成強烈對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細致真實地刻畫各種人物的形象。其體裁多為“即事名篇”的新樂府,有時沿用舊題也能創出新意。語言通俗淺近而又峭煉含蓄,常以口語入詩。他還著意提煉結語,達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諷刺效果。張籍的五律,不事藻飾,不假雕琢,於平易流暢之中見委婉深摯之致,對晚唐五律影響較大。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張籍詩集》。

節婦吟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

感君纏綿意,系在紅羅褥。

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持戟明光裏。

知君用心如明月,事夫誓擬同生死。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

欲作家書意萬重。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張籍吃詩平民冤

--------------------------------------------------------------------------------

發表日期:2007年6月28日 點擊數:56

唐朝著名詩人張籍,原籍吳郡(今江蘇蘇州),後移居和州烏江(今和縣烏江鎮)。他年輕時家境貧窮,讀書刻苦用功,雖已小有詩名,可還壹個勁苦讀,尤其愛讀杜(甫)詩。讀後為了永記不忘,他就親手抄錄,背誦熟了,點火燒成灰燼,把詩灰沖水壹飲而盡。有人以為他癡楞了,他卻笑笑說:“平生敬老杜,還怕不入肚;吃了老杜詩,誓為百姓呼!”

從此,張籍吃杜詩,就作為美談傳開了。

這年夏天,張籍正在桃花塢讀詩,忽見壹個三十多歲的婦女,懷抱嬰兒,邊走邊 哭,滿面淚水。常言說:事不關心,關心者亂。他剛讀了杜甫的《新婚別》,這女人的哭聲,就象《新婚別》那新嫁娘的哭聲壹樣淒慘。張籍忙站起來,拉住她問道:“大嫂,妳有何難處,這麽傷心?”

婦人見問,“哇”地壹下竟放聲大哭,越發傷心。原來,這婦人的丈夫被征戍邊,自己帶著小孩苦度光陰。丈夫才走三個月,她的大伯子竟說她丈夫已戰死,要她改嫁,她不願,大伯子竟將她賣了。她孤身無援,就回娘家。大伯子也不答應,竟帶人追來了。

說話間,人聲嚷嚷,已到近前。壹個滿臉橫肉的粗壯漢子,走到女人面前,伸手就抓住婦人說:“賤婢,妳往哪裏跑也跑不出戚鎮戚大爺的手心!”

張籍聽了婦人的訴說,心中憤慨;又見這大漢光天化日之下抓人罵人,更是怒火燃燒,便喝道:“住手!”

那戚鎮望望他,哈哈大笑道:“河邊無青草,甭來多嘴驢。走!”說罷,手壹揮,幾個人上來,推推搡搡, 擁著哭哭啼啼的婦人走了。

張籍忍無可忍,當即提筆寫了四句:

良人去遠戍,妻孥受人侮;

呈給父母官,要與民作主!

然後,頭頂詩頁,來到和州大堂,擊鼓告狀。知州接了狀子,問道:“妳與那婦人何親何故?”

“無親無故,偶然相遇。”“既然無親無故,妳們讀書人管這閑事何用?”“老父臺差矣,讀聖賢書,不替民分憂,讀之何用?”

這知州為官還算清廉,平時也聞張籍之名,他點了點頭,說道:“聽說妳酷愛杜詩,吃入肚,可有此事? 今日妳為那婦人鳴不平,也能如此嗎?”

“當然!”說罷,張籍取火燒了“詩狀”,就把紙灰吞了。接著,他在堂前朗聲念道:

“良人去遠戍,妻孥受人侮;呈給父母官,要與民作主!”

此時,來看熱鬧的人擠滿堂下。張籍壹說完,眾人齊喊道:“知州大人,妳要與民作主啊!”

知州受了感動,當即差衙役去抓來戚鎮,傳來他的弟媳,把戚鎮杖打四十,枷首遊街,令其不準再欺侮弟媳。那弟媳知道張籍所為,感謝不叠。從此,張籍與知州成了忘年交。

/ReadNews.asp?NewsID=1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