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漢代樂府民歌是什麽?

漢代樂府民歌是什麽?

漢代樂府民歌,繼承發展了先秦民歌的優良傳統,“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真實、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面貌,成為漢代社會歷史的壹面鏡子。

據《漢書·藝文誌》所載篇目,僅西漢樂府民歌就有138首,接近《詩經》的“國風”數目。可惜,流傳下來的總***不過40首。最早見於記錄的是沈約的《宋書·樂誌》,郭茂倩編《樂府詩集》有所增廣。他將唐朝以前的樂府詩分成12類:(1)郊廟歌辭;(2)燕射歌辭;(3)鼓吹曲辭;(4)橫吹曲辭;(5)相和歌辭;(6)清商曲辭;(7)舞曲歌辭;(8)琴曲歌辭;(9)雜曲歌辭;(10)近代曲辭;(11)雜歌謠辭;(12)新樂府辭。漢代樂府民歌主要存在“相和歌辭”、“鼓吹曲辭”、“雜曲歌辭”之中。相和曲是美妙的民間音樂,大部分產生於東漢。所謂相和,是壹種演唱方式,有“絲竹更相和”、“人聲相和”寓意。鼓吹曲是漢武帝時吸取北方民族的新聲,當時主要用於軍樂。其中《鐃歌十八曲》是西漢時的作品。雜曲是聲調失傳的雜牌曲子,產生年代較晚。郊廟歌辭中的《安世房中歌》最早問世,為高祖唐山夫人所作。

“漢世街陌謠謳”全是百姓的聲音。《雞鳴》、《相逢行》、《長安有狹斜行》寫當時富人家的奢侈享樂,而百姓“貧民常衣牛馬之衣,食犬彘之食”,“賣田宅,鬻子孫以償債”。《婦病行》寫病婦臨死托孤,父親集市討飯,孤兒啼哭找媽,人間悲劇,目不忍睹。《孤兒行》寫孤兒父母死後受兄嫂虐待的痛苦遭遇,可憐可嘆。《平陵東》寫官吏綁劫人質,勒索錢財,可憐的義公,為湊贖金,傾家蕩產,連小牛犢都賣掉了。《東門行》寫官逼民反的現實。在無衣無食、沒有出路的情況下,不顧妻子的哭勸阻擋,毅然“拔劍東門去”造反了。《戰城南》寫戰爭的殘酷以及戰士死後無人憐恤的悲慘命運,令人心寒。《十五從軍征》寫壹個老兵死裏逃生盼回家與親人團聚,千辛萬苦到家後,映入眼簾的卻是荒涼的墳墓。《古歌》唱道:“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飆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飲馬長城窟行》寫妻子對遠方征夫的思念夢牽魂繞。而《上山采蘼蕪》寫棄婦無辜被休棄的苦惱。《白頭吟》寫女人“願得壹心人,白頭不相離”的理想。《有所思》是西漢民歌,寫壹女子本打算送給愛人貴重的禮物,當知道那人變心時,立刻“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上邪》也是西漢時代的民歌。“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女主人公追求婚姻愛情大膽潑辣,用自然界不可能發生的五種現象,以排比句式,反襯自己意誌的堅決。《陌上桑》則寫壹個美麗機智的羅敷,用誇夫的方式拒絕使君提出的婚配要求。《順帝末京都童謠》:“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桓靈帝時童謠》:“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黽。”這些民歌民謠,語言犀利,短小精煉,針砭時弊,愛憎分明,具有較強的現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