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史實

秦始皇焚書坑儒的真實史實

焚書坑儒發生在中國古代的秦朝。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齊春於越博士反對當時實行的“郡縣制”,要求按古制分封子弟。宰相李斯予以駁斥,主張禁止民眾以私學取經,汙蔑國家大事。秦始皇采納了李斯的建議,下令燒毀除季芹以外的其他國家的史籍,還限期交出並燒毀了不屬於博士館的詩詞和書籍;有人敢談“詩”“書”處決,用過去滅絕民族;私塾是禁止的,想學法律的要以官為師。這就是“焚書”。第二年,侯生、魯生兩個術士(練煉丹的人)暗中中傷秦始皇,逃走了。秦始皇得知此事後,大怒,派禦史前去調查。經過審訊,有460多人觸犯了禁令,他們全部被殺於“焚書坑”和“坑儒”遺址。這就是“坑儒”。兩件事合起來就是“焚書坑儒。”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21年),中國社會生產力大發展,壹部分普通民眾逐漸從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面對混亂的社會局面,他們希望通過思考和研究前人管理世界的思想,找到拯救世界的方法。於是就產生了這麽多的學派,寫了無數的作品,歷史上稱之為百家。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壹個統壹的中央集權王朝——秦朝。當時社會上百家爭鳴,嚴重阻礙了秦始皇統壹六國人民的思想,威脅了秦朝的統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說,愚人“進則言不由衷,出則說閑話。他們不取大師之名,就以異勢為高,就引群謗。”於是,為了統壹原六國人民的思想,秦始皇開始銷毀除季芹之外的所有六國史書,以及藏在民間的詩文書籍,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這就是所謂的“焚書”(《史記·第六卷·秦始皇本紀》:我請史家把除季芹之外的書都燒掉。如果妳不是醫生,那些敢收藏詩、書、世界上幾百種語言的人,都會把它們燒掉。敢講“詩”和“書”的,棄市場而去。把過去看做不是現在的壹家人。那些見了不舉的,犯了同樣的罪。接下來30天不燒,就是壹座城了。不去的,醫學、占蔔、植樹之類的書。想學法律,就以官為師。需要特別註意的是,從李斯的信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帝國的所有書籍,包括明確燒毀的書籍,都完整地保存在政府中。朱也說:秦焚書只教世人焚之,其庭猶存之;比如“不在季芹博士和季芹博士手裏的都燒掉了”,那麽六經之類的,他還是留下來了,只是世界上沒有人了。隋代牛弘提出“五害”說,說中國歷代焚書,第壹是秦始皇焚書,第二是西漢末年赤眉叛軍入關,第三是董卓遷都,第四是劉氏亂,第五是魏氏入郢。而劉大奎卻寫出了《焚書歧視》,毫不客氣地指出焚書不是李斯的罪,而是項羽的罪。據《史記·項羽本紀》“項羽帶兵西屠鹹陽,殺秦降,燒秦宮,三月火不滅”。帝國的珍貴書籍被燒毀。可惜唐虞三代法制,古聖先賢的妙語只化為幾焦耳熱度。焚書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在當時的秦國首都鹹陽殺死了460多名術士,史稱“坑儒”。這件事是由兩個魔術師逃跑引起的。原來秦始皇非常迷信魔法和魔人,以為他們可以為自己找到長生不老的真人,得到長生不老之藥。他甚至宣稱:“我崇拜真實的人,稱自己為‘真實的人’,而不是‘我’。”而壹些方士,如侯生、陸生的弟子也喜歡,極力宣稱自己與神相通,可以得到奇藥妙方。但時間久了,他們的承諾和各種奇談怪論總是無效,騙局即將被揭穿。秦律規定:“不可兩面,不可考,死也。”於是,侯生和魯生合謀逃跑。《史記》中記載的侯生、魯生出逃前批評始皇帝的話,如:“始皇帝是專職獄官,獄官運氣好。雖有70名博士,卻用上了專門的幕僚,“以刑為樂”顯然是在用儒家的口吻批評偏向法家的秦始皇。妳不能為它要壹種仙藥。始皇帝知道後,大怒,說:“盧生等人對我壹直很慷慨。現在妳誹謗我,重吾是不道德的。生在鹹陽的,我讓人賤問,或者以訛傳訛。"他下令拷打鹹陽四百多名學者,以找到侯生和盧生。事後,460名學者全部遇害。這壹事件在後世常與焚書並列,統稱為焚書坑儒。但究其原因,所謂的坑儒,不過是被對方坑殺而已。當然不能說被殺的460多人中沒有儒生,都是方士,但從他們的代表可以推斷,被殺的主體應該是方士,但也有儒生被殺。司馬遷在《史記·儒林列傳》中也明確表示:“至秦末,詩書被焚,術士被陷。“說明秦始皇殺的主要是方士,不是儒生。除了在鹹陽殺了460多人。與此同時,壹批人被轉移到北部邊境。事發後,始皇帝長子傅肅諫曰:“天下之始,遠方領袖未聚。所有的學生都背誦孔子的教導。今天,他們都重視法律的教導。我怕天下不安,只看壹眼。”(既然傅肅用術士孔子替術士求情,那就更有力地說明“術士”在坑裏了。)始皇帝不但生氣而且不聽,還讓傅肅離開鹹陽,派蒙恬去北方的尚軍。”焚書坑儒”壹直是秦始皇殘暴的罪證,2000多年來壹直被世界各地的學者所唾罵,以至於現在還有人對這壹歷史事件耿耿於懷,恨不得自己不能挖墳鞭屍,不能穿透2000多年的時空,從秦始皇身上吸取骨髓。這種仇恨其實是後世文人潛意識中的集體恐懼,代代相傳。從感情上來說,老和尚也覺得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方法太激烈了,對當時的儒生確實太殘忍了。他本可以采取壹些更溫和的措施。但如果要評價壹個歷史事件,最好是從事件的效果來評價,而不是用道德或情感的標準。那麽焚書坑儒的歷史作用是什麽呢?我認為,經過這次事件,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歷史格局已經形成。再來看“焚書坑儒”的本質。“焚書坑儒”的實質其實是壹場統壹思想的運動。秦始皇統壹六國後,在政治結構上廢除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文化上,統壹文字,以小篆為標準的官文;在經濟領域,統壹貨幣,統壹計量。這些措施是國家統壹的基本要素,也是強大的國家暴力所能控制的要素。但是有些事情是國家強大的結構很難控制的,尤其是秦初,剛剛過了戰國,百家爭鳴還在,意識形態領域極其混亂。壹個國家能統壹到什麽程度,最重要的條件是能在什麽程度上形成相同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的混亂是形成相同價值觀的大敵。所以,光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壹措施是不夠的。最關鍵、最長遠的統壹因素是觀念的統壹,形成統壹的核心價值觀,這樣政治、經濟、文化上的統壹措施才能有效。當時最大的兩個思潮是儒家和法家。儒家尊古,但秦始皇統壹中國是新事,采取的措施也是新措施,不符合儒家的理念。當時的六國貴族也試圖通過儒家的“克己復禮”來恢復周朝的分封制,從而獲得失去的權力。因此,對於新統壹的秦朝來說,統壹思想是維護大壹統的關鍵措施。所以秦始皇找了幾個儒生之後,就開始了壹場統壹思想的文化運動。手段有點激烈,但客觀效果很明顯。雖然大壹統的秦朝只維持了十幾年,但秦朝以後的統治者都把大壹統思想作為維持統治的關鍵手段。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中國大壹統思想正式形成。從此以後,歷代統治者基本都把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核心理念。這裏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秦朝“葬儒”和漢代“尊儒”的本質是壹樣的,都是想統壹思想。事實上,自漢代以來,所有的封建統治者基本上都實行“陽儒陰佛”或“真儒”,即表面上采取儒家的觀點,實際上是法家的手段。皇帝用法家的方式統治世界,用儒家的方式教育人民。法家強調權、術、權,古人把這些東西當作帝王之術,作為控制民臣的壹種方式;儒家思想主要強調仁義禮義,仁義禮義最大的好處是在道德上形成行為意識,不需要訴諸暴力手段,是維護等級制度的好工具。所以歷代統治者都用儒家思想教育世人。當時秦始皇因為沒有意識到儒家思想可以利用,所以采取了斷然措施。焚書坑儒是愚蠢而殘忍的。它毀壞了許多古籍,造成了文化史上不可挽回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