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國古代兵器的古代書籍

中國古代兵器的古代書籍

《中國古代兵器》陸敬嚴.著 出版社: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3年12月

ISBN:756050452 頁數:323

包裝:平裝

是第壹部論述中國古代兵器、戰爭器械與裝備的專著;詳細介紹了中國古代冷兵器、戰車、城防體系與防守器械、偵察器械、遠射兵器、攻堅器械、火藥與火器等兵器、裝備、設施的起源、發展、基本原理、使用方法、性能與作用,並穿插介紹了壹些與兵器發展有關的著名戰例和事件。 五代至宋之間,新的戰爭型態又蘊釀成形,由於火藥的發明與使用,熱兵器登上了歷史舞臺,這是宋代戰爭的壹大特點,此時的騎兵戰力相當有限,主要以步戰、城池攻防戰與水戰為多,在短柄兵器上,則吸收了西北少數民族的風格,形式龐雜,有鞭、棒、錘等,在接戰時配合長刀使用,以破解敵軍的鐵甲,而長刀也變化為刀身微曲、刀頭較寬、厚脊薄刃、並帶有護手的型式,堅重有力,從出土的少數宋刀得知,此時也運用了純熟的夾鋼技術。在長柄的兵器方面,則有大刀、戟、斧、鉤、錘等,可說無奇不有,這些都是為了戰術上的需要而制作的;軍中以很少用劍,只作為軍官的佩飾,短刃厚脊鈍鋒,樣式重拙,不利擊刺,顯然象征多於實用。

蒙古與阿拉伯的交會

元朝雖是橫跨歐亞的大帝國,但流傳下來的兵器實物卻非常的少,蒙古軍長於騎戰,人人馬術嫻熟,行動飄忽而快捷,使用利於砍削的馬刀或腰刀是很合理的,同時我們也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以如此強大的軍事隊伍而言,其兵器的質量必有可觀;文獻中曾記載蒙古軍征服阿拉伯時,曾擄掠當地的能工巧匠隨軍征戰,以當時“大馬士革鋼”冶煉技術之精湛,其兵器之形制、制作工藝等,必定因此有所改良或提升。另壹個旁證是:其他的文獻也提及,女真興起之時,因與蒙古諦盟,獲得蒙古的協助,兵器的制作技術遂得以大幅進展;以蒙古在明代的不振,卻能以精良的技術支援女真,說是元朝所遺是相當可能的,此點相信在未來必可由考古實物得到佐證。

戚家刀與抗倭戰爭

明代的火器發展已漸成熟,遠射的火炮已基本上取代了炮與床弩,但單兵使用的火器如鳥銃等,因裝填費時,未至完全實用的程度,所以刀、矛、弓箭等傳統兵器仍為步兵之基本裝備,並因倭寇的侵擾而有重大的變革。當時的軍隊在接戰倭寇,時手中的兵器常遭精良的日本刀磕折,死傷極重,爾後發展出厚背砍刀相抗,雖不再易斷,但壹經正面砍架,刃口常翻卷,甚至不能傷敵,況且器又沈重,遠不如日本刀的靈動沈猛;為長久之計,抗倭名將戚繼光遂上書建議,向日本政府訂制軍刀壹批,其形制基本上是中國式的,但制法卻是日本風格,這批為數數千的中日混血軍刀在戰場上有優異的表現,戚繼光於是以此進行仿制與改良,稱“戚家刀”,刀形狹長,具有優美彎弧,護手與刃的相接處裝有吞口,面長背短,可增加刀的強度,清代腰刀壹度保留了這個特點。日本刀的影響還顯現在另壹種長刀上,這種刀長約二米,具有長柄,以利雙手握持,頗似苗刀,由步兵使用,殺傷力極大。 三千年來,在中國古代刀劍的發展過程中,有壹些關鍵是必須提出來的,它們代表著此段文化史的精萃,也代表著傲世的文明成就。

青銅劍的表面處理

這部份又可分為烏黑亮澤的防銹層與規則的表面暗紋兩種,其制作方法仍是千古之謎;防銹層是壹種鉻鹽氧化物,厚度僅十微米左右,在西方直至二十世紀才掌握它的技術;平面暗紋或呈菱形格狀、或象火焰,至今所知並無重復者,構思巧妙、華美絕倫,在世界兵器史上無出其右,可說超絕古今。金屬的摺疊不論青銅、鋼鐵,我國的金屬摺疊技術在東周已相當成熟,領先阿拉伯、日本近千年,這種技術巧妙地克服了同時保持刀劍硬度和韌度的矛盾,使剛柔並濟,因此沿用至今;由於反覆捶打,紋理十分細密,不經研磨拋光,壹般難以看出,加以年久失護,往往銹蝕,所以在得到古刀劍時,通常須要適當的處理,使之回復原貌,同時,也有助於了解刃體的銹蝕狀況,以便去除腐蝕性的銹斑,否則遲早銹穿刃體,無藥可就,這是收藏者不可不知的。 刀劍既然長久以來壹直是兵器或武力的代表,小至個人的健身護體,大至國家的宣威致勝,無不以之為基礎,因此人們在其上施以巧藝,或增進其功能,或裝飾其外表,以下是常用的工藝:錯金、鎏金、包金、鑲嵌、髹、失蠟法(或稱脫蠟法)中國古代鋼鐵冷兵器之審美

壹件兵器,除去所包含的政治、經濟等研究要素外,其中藝術價值與文化內涵是我們所最為關註的。兵器的使用價值以外,其藝術、文化含量是我們研究的最主要課題。壹件兵器就是壹件藝術作品,談到藝術便離不開審美,而審美則需要標準。我們的收藏與研究的內容便是它的“美”及美的含量。那麽,壹件兵器具備哪些要素才值得收藏與研究呢?換言之,什麽樣的兵器是美的,可以稱得上是藝術品呢?下面我們簡述如下:

壹、 藝術價值:

1、外在方面:包含兵器造型的姿態美,尺寸的長短、重量的大小、血槽開制的規矩程度、銹蝕程度、有無雕刻、鑲嵌、金銀錯等工藝及工藝水準高低。

2、內在方面:鍛造花紋的美感、規律性、稀有性等。

二、 學術價值:如銘文、銘刻的有無、精美程度、研究意義大小等。

三、 實用價值:即實戰性的有無、強弱等。

四、 紀念性:可能涉及的歷史人物與事件。

五、 完整性:兵器的完整、壹致程度、缺損大小、是否拼湊等。

六、 完美性:在具備完整性的基礎上,品相優劣的問題。

七、 稀有性:指存世量的多寡。

八、 年代:在具備相類似品相與藝術價值的前題下,年代愈久肯定收藏研究的價值愈高。

中國古代兵器的分類

目前有關中國古兵分類有多種學術流派。分類的通常思路為:

壹、編年法:即以時間、年代的延續為依據。

二、以兵器的使用階層或社會群體或個體為對象劃分。

三、依據兵器的使用功能及作用劃分:如:十八般兵器等長兵、雜兵、刀劍類等

四、以文物標準劃分:即壹、二、三級文物。目前這種方法最不成熟。

鑒於中國古兵的自身特點,分類的標準制定應體現中國古兵在世界兵器文化及中華民族多元文化中的地位與貢獻及民族歷史與文明的悠久燦爛。充分展示中華民族高尚而特有的價值觀和審美觀。同時深刻而具體的展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學和軍事思想以及倫理道德。

基於此,我們對中國古兵的分類 是依據其審美與藝術價值來劃分,依次如下(三級九等):

壹、第壹類級:精絕作品:1、指古代工匠為武將量身制造的個體武器。這些作品均具備至高作品的藝術與審美要求:他們制造精湛、造型科學、獨具匠心、藝術感染力強、具有強大殺傷力並具備藝術原創性特點且存世量稀少。

2、皇室禦用軍械:歷代皇室兵器均以其制造精良、裝飾奢華、具備相當的實戰性而著稱於世,並以其象征高貴的地位、至高的權力、神秘的政治色彩而被世人推崇,並 以其存世稀少而成為世界各地著名藏家所追逐的目標。

二、第二類級:即制式兵器,通常被人們稱做官造的兵器。指各期軍隊武官所配備的制式武器,這些武器鍛造精良,工藝規範,裝飾美觀,通常會出現金銀錯工藝或鎏金銀的工藝、鏤空鑄造、鏨刻工藝等。鞘室壹般以裹革、髹漆、彩繪等進行裝飾。銘文、銘刻亦多有出現,有壹定的存世量

三、第三類級:民造精品。是民間武夫所使用的具備壹定藝術價值的兵器。此類兵器壹般制造較為規範,工藝較為講究,品類豐富,民俗特點突出,地域性強。豐富體現了中華武術文化的精深與博大。是研究中國古兵器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三級,按各級作品所含文化藝術含量的高低,又各分為上中下三等。總計三級九等。所余民間普通粗陋兵器不列入等級範圍,壹般愛好者可適當把玩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