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選舉”制度概述
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古代的選舉制度可以分為三類,即以學校為基礎的選舉制度、以察舉為基礎的選舉制度和以科舉為基礎的選舉制度。這三個系統構成了壹個有機的系統:學校是教育和培養人才的場所;科舉是壹種考察和選拔人才的機制。推薦是直接從社會上吸收人才,根據崗位需要對當選人的學習、才能、崗位進行篩選、使用和監督。從
從系統分析的角度來看,學校是古代選舉制度的基礎,檢點是古代選舉制度的關鍵,科舉是古代選舉制度的主體。
所謂“校本選制”,就是通過學校培養、選拔、任用官員的制度。壹般來說,進入各種學校的出租車,都要經過學校的學習和培訓,然後參加各種考試和考核,最後進入政府。校本選舉制度是整個選舉制度中的基本制度,其特點是註重培訓,經常與其他選舉制度銜接。從西周的官員到漢代的國子監、明清的國子監、國子監,這些都是培養官員的重要陣地。
所謂“以考察為基礎的選舉制度”,就是以考察官員為主要特征的培養、選拔、任用學者的制度。漢朝時,中央機關的諸侯和地方郡守,總是有很大的權力,可以檢查和驅逐官員。察舉制度興盛於漢代,衰落於魏晉南北朝。隋唐以後,官員舉薦人才的選舉方式依然保留。官員作為舉薦人,要為秀才作擔保,所以這個制度也叫“舉薦”。明清時期的舉薦制度更加理性和制度化。道縣統治時期,特別看重舉薦方式,因為這種由新疆官員舉薦是“核者詳,舉者慎”,可以選拔那些通過科舉考試得不到的特殊人才。
所謂“科舉選制”,就是以分科舉為主要特征的培養、選拔、任用士班的制度。其本質是對知識的考查,對人才的分類。科舉選舉制度貫穿了整個古代選舉制度的發展演變。從漢唐到明清,在壹整套政治和行政的支持下,科舉選舉制度形成了壹個完整的體系:考試層次逐漸增加,考試規則逐漸嚴格,考試內容逐漸統壹,考試標準逐漸受制於文本,秀才的任用逐漸有了規律。相對於以學校為基礎的選舉制度和以察舉為基礎的選舉制度,以科舉為基礎的選舉制度是壹種宏大、嚴謹、精致的選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主體。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由西方傳入,並融入其文官考試制度,成為西方官員任用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並非偶然。因為,盡管科舉制度存在弊端,但它為選拔人才奠定了可操作的制度,具有各種優勢,從整體上保證了選舉工作。第壹,科舉考試機會相對平等。從隋唐到明清,絕大多數人口都有資格參加比賽。第二,科舉被稱為“人才之量”,是客觀存在的。第三,科舉考試的客觀性來自於考試的規範化。科舉是壹種“標準化考試”,對考試的內容、體例、風格、任用等進行標準化。第四,科舉選舉制度獨立。這種獨立性意味著科舉選舉制度可以自行運行,任何人都很難操縱它的運行。第五,科舉選舉制度符合所有參與者的利益,具有穩定性。
選舉制度的知識、思想和信念與選舉制度的程序和標準同等重要,是選舉制度的核心。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主要目的是培養、選拔和任用士人為官,而士人要想當選,就必須接受和認可選舉制度的知識、思想和信仰。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士人自覺或不自覺地受到影響,形成了獨特的人格品質。西周的官學教育是壹種全面的教育,註重學生能力的均衡發展,德才兼備,包括劉德、六行六藝,稱為“三事之教”。漢代儒生繼承和發展了荀子,在此基礎上融合了法、道兩派,重構了西周以來的“官學”體系,形成了以儒家為主體、法、道兩派融為壹體的知識體系,顯示了漢代選舉制度中知識和思想的多樣性。唐代的選舉制度也實現了知識和思想的多元化,出現了進士、明靜、秀才、法明、舒鳴、明道、武舉等科目。,同時保留“官道”。宋初基本繼承了唐代以儒家思想為指導的科目和考試方法。慶歷新政和熙寧變法的科目設置精神是“精貢”,停止壹切科目,獨留士子,即“以詩取士”、“以義取士”。詩賦之士重在學詩賦,輔之以經學,而壹旦有所專精,則詩賦之士重在考,輔之以詩賦,必專二經。由此可見,法道統的知識和思想是被排斥的。到了明清時期,考試範圍進壹步縮小,以四書為主,五經為輔。清代科舉本來設計合理,但考試側重於初試,使得考試內容集中在四書上,而士人則全身心投入到四書的背誦中,無暇顧及其他知識和思想。再加上科舉樣卷的廣泛傳播,很多人甚至直接背樣卷,而不是認真讀經典。
中國悠久的歷史蘊含著燦爛的政治文明,選舉制度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現代西方選舉制度相比,中國古代培養、選拔、任用學者為政府官員的選舉制度是壹個獨特而完整的有機體系。在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中,西方現代選舉制度與中國古代選舉制度在沖突、碰撞、融合的過程中推動了制度改革和社會發展。今天,對中國古代選舉制度的研究仍有壹定的借鑒意義。
科舉文體的變遷
中國古代的科舉因朝代不同,側重點也不同,但從隋唐到清末,壹脈相承。唐代以詩賦為主,宋代以謀略為主。本版選取的兩首詩在當時具有代表性,現代人的解讀是以現代人的視角看待著名的科舉考試。
隋唐:繁榮詩賦
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公元587年,隋文帝,隋文帝,規定各州每年從貢士中選三人,標準是華麗篇。楊迪·楊光登基後,創立了進士科。當時考試的主要文體是時事策略,這是壹種關於當時國家政治生活的政治試卷,叫審判策略。
唐朝皇帝推翻隋朝統治後,繼承了隋代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進壹步完善。考試科目分為常規科目和系統科目兩類。常規科目有秀才、明靜、進士等50多種。其中,明靜和進士成為唐代的主體。起初,明靜和進士這兩個科目只是嘗試策略,考試的內容是景宜或時事。後來兩科考試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士子更重詩賦,明經更重經籍和墨義。
宋元:移情、論辯與政策導向
宋代的科舉考試大體與唐代相同,包括常科、必科和武科。進士仍然是最重要的科目,但在考試內容上做了很大的改革。王安石參政以後,開始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廢除詩賦,附加經典和墨意,註重通過義、理、策來選拔士人。所謂經學,類似於理論,就是壹篇短文,限於用經學中的句子作為題目,用經學中的意義來發揮。但王安石的改革遭到了蘇軾等人的反對。所以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化不定。
元朝建立後,很長壹段時間沒有科舉制度。直到仁宗二年(1313),中書省的壹位大臣才建議恢復科舉制度,次年舉行考試。考試的內容主要在四書之內。風格以“策略”為主。《古賦》、《聖旨》、《張彪》任選其壹。古賦、聖旨都是古文,張彪是四六體,參照古文。
明清:重視八股文
元朝滅亡後,明朝建立,科舉制度進入鼎盛時期。科舉考試的方法比歷代更為嚴謹。科舉考試分為三個等級:鄉試、中考和殿試。八股文在第壹屆鄉考和普考中考過。能不能考上,主要看八股文的質量。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句子為題目,只能根據題目的意思來說明意思。它是從宋代的儒家經典演變而來的。
基本和明朝壹樣,清朝的科舉制度最大的特點就是八股取士。以八股文為主。文體變化極其有限。乾隆二十二年(1757)加試詩。在清代科舉制度中,試帖詩比較特殊,是壹種用於考試的常規詩。基本上都是從上壹代的經典、歷史、哲學、定力中提煉出壹些詞語。試著把詩的結構貼出來,第壹聯是題,第二聯是題。第三聯類似八股比,第四、五聯像中比,第六、七聯像背比,結像梁比。
全詩不能壹字重復,對音韻、用典都有嚴格要求,容易犯忌。
作者不能評論褒貶,發表自己的看法。
在清代科舉史上,八股文可謂是風生水起,直到1901慈禧在八國聯軍的炮火下宣布停止八股文考試,才走到了歷史的盡頭。1905年9月2日,清廷宣布:“停止壹切鄉試、公考。”中國的科舉制度結束了。
參考數據
科舉文體研究王小洋孔慶茂天津古籍出版社
八股文概述傅中華書局
劉鑫主編《中國考試史論文選》,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