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古人閱讀文言文能讀懂嗎

古人閱讀文言文能讀懂嗎

1. 大多數古人真的也能看得懂文言文嗎

其實看古文應該是讀書人的專利。只要是讀書人還應該是能看懂古文的。可是看懂不代表看得對,為什麽這麽說,識字簡單,明白字詞意思也簡單。但是明白文章的意義就是很難的了。

有詩說“尋章摘句老雕蟲”足見讀書明白大意義的艱難。大文學家陶淵明也說過“我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所得便欣欣然”,足見讀書的艱難。

文言文最重要的在斷句,在讀懂大義。不會學習的,別人說什麽就是什麽,別人怎麽讀怎麽斷他就這麽記,這種人也叫讀懂,但是歪嘴和尚念歪經,把文章都讀歪了。

妳要學習,就自己揣摩,讀好斷好意思就出來了,意義就出來了。

現在的文言文都有了標點,但是沒標標點的也要細心思考,找到意義去斷的。

古人怎麽學?先背下來。咱們說書讀百遍其意自現,那人家都背下來了。肯定要好得多了。剩下的不好的就是聽別人講,好的就是自己討論探究。

好了。就這些了。

2. 怎麽樣看懂古代的文言文

從妳說妳能看懂三字經等這些書籍說明妳的文言文功底和理解能力是不錯的。

至於妳說看不懂孫子兵法那也是正常的,兵法者,用兵之習冊也。是人家古人學習用兵之道的書籍,既然是學習用的書籍就具有壹定的專業性,就好像現在的醫書等專業書籍,那也不是壹般能識字的人就能看懂的,因為他裏面會出現壹些專用名詞。

這些名詞對壹個正常的沒有太多涉獵這方面的知識的人自然就有些雲裏霧裏,妳看兵書也壹樣,因為妳在古文的知識上就相當於壹個正常的識字者。而妳涉獵的兵家之事又不多,所以妳看不懂。

比如我說敵兵如流失。如果妳知道流失這個詞是亂箭的意思那麽妳自然也就知道我是在說敵人的軍隊很亂。

要是妳對這些感興趣那妳只有多多閱讀關於古代戰事的書以對兵家之事多多了解,那時再看自然就懂了。當然妳要看別的具有那麽些專業性的東西自然也要像這個壹樣,就好比道德經,這是壹部哲學系的書籍。

要看懂它當然也要先了解壹下古人在闡述哲學知識方面時的用詞和講述方法等等。道德經是老子的壹部著作。

很難真的讀懂。如果要想深入研究那麽我建議妳先多看看莊子的東西。

莊子是老子精神的繼承者與發揚者,因為莊子講述道理喜歡以寓言的形式所以莊子的東西容易被理解,這也是我推薦妳從莊子側入對道德經的研究的最大理由。

3. 如何能學會讀懂文言文

初學文言文的時候壹定要註意許多虛詞如“之、乎、者、也、矣、焉、哉”在不同語境下的用法,實詞要關註動詞、副詞、形容詞等。

等到積累到壹定程度(根據我的經驗在壹個多學期吧),再閱讀古文的時候,知道某些生僻實詞的情況下壹般的閱讀不成問題的。多看、多讀、多背、多積累,就漸漸變好了。

至於入門資料,課本上的課文是最好了,難度適中,適合初學。而學有所長的時候,可以參考《古文觀止》《唐詩宋詞三百首》《小窗幽記》《圍爐夜話》等等。

祝學得開心! 壹、咬文嚼字法。 咬文嚼字,就是仔細地讀,研讀每壹個字詞,句子,進行透徹地理解。

咬文嚼字是壹件嚴肅而重要的工作。壹般地說,要抓好以下兩點。

(壹)解釋字義、詞義、串講句義。 宋代學者程顥說:凡看文字,先須曉其文義,然後可求其意,未有文意不曉而見意者也。

文義即文字和文句的含義,這是淺層表面的東西。要弄清文義,當先排除詞語障礙,這是壹項不可忽視的事情。

特別是有些詞語和句子初看仿佛好懂,但真正理解起來卻又會似是而非,壹切不能不求甚解,望文生義,尤***對初中生來說,必要弄清每壹個字,詞的含義,如二冊教材壹十六課《狼》中句子:少時,壹狼徑去,其壹犬坐於前。各自譯為:少時:壹會兒。

徑:在,前:前面。此句的含義就為:壹會兒,其中壹只狼徑直走開,另壹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詩人臧克家幾十年如壹日攻讀《古文觀止》。他說:我讀古人書沈圈密點,旁註,十分認真,壹字壹句也不放過,以求吃盡書中味。

作家孫梨,壹部《聊齋誌異》讀了十五年,僅復吟誦,精心閱讀,細心揣摩,無不得其領,達到學以致用。可咬文嚼字的重要與必要。

(二)突破個別文字障礙。 所謂擒賊先擒王,攻克了句中的老大難字詞,整個句子也就容易理解了,在讀前對學生提出具體要求:結合課文下註釋試著說出每句話的大概意思,說不通的地方,用問號做標記,以備質嶷,初中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首先攻破句子中難於理解的字詞。

二、朗讀吟誦法 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良傳統,學習文言文也離不了誦讀的方法。誦讀分吟讀和朗讀兩種。

前者是聲音較輕有節秦地讀,後者也稱朗讀,是放開聲音去誦讀。我國的優秀古典名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音調鏗鏘,聲韻和諧,其有很強的音樂性,適合於吟讀。

誦讀有利於思索,誦讀的時候必須要做到口眼並用,心到口到。 誦讀是把書面語變成口頭語言,因而是誦讀時要精力集中,不能分心,要做到聲入心隨,嘴也念,耳朵聽,心中想,邊讀邊體會文章的內容,意境。

進入壹個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情溢於海的境界。指導學生反復誦讀,不僅能領略到景色的美好,而且能領悟作者的寫作意圖。

在課堂上不僅要求學生反復誦讀,而且註重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指導學生按層次,由易到難誦讀課文,力求達到誦讀的三種境界。

(壹)是讀得準確、清楚 所謂正確、合理是指句讀分明,節奏合理,達到這個朗讀最基礎的層次,關鍵在於平時隨口練習。 (二)是讀得流暢 所謂流暢,壹是指語句流利,二是指音韻鏗鏘,如《桃花源記》中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可讀出對襯感來,如: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

(三)是讀得有感情 這個較高的朗讀層次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達成。 誦讀,應在熟讀的基礎上,自然成誦。

既要廣讀,又要精讀,正如蘇東坡所說:三分詩七分讀。誦讀得好,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生在學會以上兩法,養成習慣後,可讓學生自學疏通文意,養成分類整理習慣,把文中特殊的文言現象整理下來,積少成多。 只要方法得當,我們就會讓這些難懂的靜止的文言文活動起來,達到壹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中去,為將來更加深入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初中的文言文學習,只是“讀讀背背,不作具體要求”。高中的文言文學習,除了要“讀讀背背”,積累語言材料,增加感性認識之外,還應當引導學生積累文言字詞和語句的相關知識。

只有重視文言詞語等基礎知識的積累,才能有效的培養起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鑒於此,我們該怎樣學習文言文呢? 首先,學習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讀、多背、多練。

古人學習文言文,講究爛熟於心,“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雖然我們不壹定要像古人那樣搖頭晃腦,但其重視誦讀的習慣無疑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所說的“多讀”,不僅要讀課本,而且要讀讀本,有機會的話,還應當盡可能閱讀壹些文言作品,如“四書”、“五經”、《資治通鑒》等,盡可能的擴大自己的視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誦的課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誦,最好能壹字不落的把它默寫下來,連標點符號也不要弄錯!妳千萬別以為這只是“死記硬背”,倘若妳能堅持到底,那麽,在潛移默化當中,妳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和遣詞造句的方法,妳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養起來了。“多練”是提高文言閱讀能力的捷徑之壹,不僅要認真完成課後訓練,而且要多做相關的字詞句的分類訓練,以拓展視野,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其次,學習文言文不僅要學會聽課,而且要重視預習和復習。課前預習。

4. 怎麽讀懂文言文

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言文試題是高考的重頭戲,有的同學經常會問,平時如何學好文言文才不至於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認為能註意以下幾點,學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沒什麽問題了。

第壹,要有相關的歷史知識。常言說,文史不分家。每個人都是生活在壹個時代裏的,這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必定會對他產生影響。所以,我們只有了解了這個人所處的時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內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國強大,但楚王“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先疏遠屈原,後把他流放汨羅江,使其改革之誌不能實現,投江而死。了解了這段歷史,我們在理解《離騷》時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備相關的文化常識。中國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內涵豐富,並且有許多內容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地演變。如姓名和稱謂,官職和科舉,地理常識,宗法禮俗,服飾和器物,歷法和刑法,古籍註釋體例等八個方面所涉及的內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別。這些內容雖然不需要學生全部掌握,但平時學習中遇到的也應積累下來作為自己的知識儲備,以便在文言文學習和考試中隨時調用。

第三,學會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我們生活在當今社會,面對災難,會團結壹心,眾誌成城;面對醜惡,會抨擊、鞭撻;我們會同心抵禦外辱。其實這種思想感情是壹脈相承的。面對外辱,文天祥寫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對百姓的困苦,杜甫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我們在學習古文時,應善於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壹起對比聯想,從而揣摩古人的思想,準確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實質。

第四,把握課本,紮實文言文基礎。平時的文言文學習,壹定要熟練掌握課本中所出現的知識點: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異讀字。②詞義,包括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復句。

第五,在學習壹篇文言文中應做到如下幾點:首先,整體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其次,在整體把握課文上落實對段的理解;再次,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上下文進壹步理解詞句;最後,在前三個條件的基礎上,進壹步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總之,平時的學習能做到以上幾點就會為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5. 想學習古代文學,目標是可以像古人寫作,可以像古人壹樣看懂文言

如果沒有老師,想要自學的話還是很難的。這個很難還僅僅是能讀懂文言文,如果是寫作那太難了,不僅僅是妳要非常熟悉古代字詞的用法,而且還要養成這樣的壹種習慣。就比如妳現在生活在中國,想要寫出壹篇精彩的文章的話,其實大半的人都做不到。就是因為雖然我們都懂漢語,能說能寫漢語,也聽過看過壹些書,可是並沒有這樣的素養,沒有這樣的知識積澱讓我們去寫出壹篇精彩的文章。何況是古文呢?現在我們連這樣的語言環境都沒有了,甚至有些語文老師自己都對古文學壹知半解的,教導學生也就是半瓶子醋了。

比如壹句最熟悉不過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就有很多種解釋,不同的老師也有不同的解說。

所以說我覺得妳目前不要以能寫作為目的,如果以這個為目的,也許妳要花費十年二十年,甚至壹生時間才能學會,否則妳寫的東西恐怕只會貽笑大方。

言歸正傳,如果妳完全沒基礎又沒有老師,不妨從先從簡單入手,比如妳試試買本初中教材輔導書,就是《新課標初中觀止讀本:古文(第3版)》這類的,選的都是比較容易的文章,裏面有重點字詞的解析,註音,有釋義等等。雖然這些註釋翻譯等未必真的養養準確無誤,但是對於初學者來說還是比較容易上手的。

另外妳如果真的要學好古文學,工具書是少不了的,買本《古代漢語詞典》吧,商務印書館的那本最好,如果覺得貴,可以先買個學生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