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醫是怎麽發現經絡穴位的?

中醫是怎麽發現經絡穴位的?

經常看中醫的人會發現,診室的墻上往往都會掛著幾張經絡圖,圖上密密麻麻的都是穴位點。穴位又叫腧穴、氣穴、氣府,《黃帝內經》說:“氣穴所發,各有處名”,並記載了160個穴位名稱。晉代皇甫謐的《針灸甲乙經》,有340個穴位;現行教科書上有361個穴位;還有人統計人體周身約有52個單穴,300個雙穴、50個經外奇穴,***720個穴位。其實人體的穴位遠不止這些。

《黃帝內經》說:“以痛為腧”,意思是說當人有了疾病以後在人體的體表總會出現壹些壓痛點,內臟或某壹組織器官有病,可在相應的體表的某壹點上產生壓痛或感覺異常,按壓或針灸這些壓痛點,可以診斷和治療有關臟器的疾病。唐代的大醫學家孫思邈在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卷二十九中說:“吳蜀多行灸法,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或快或痛處,即雲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

相傳古時醫生為病人治病,壹直在摸索治病的方法。偶爾無意中按到病者某處,病者的痛癥得到舒緩。後來醫者再遇見病人就在其身體的部位進行按壓,直到病人呼喊“啊!是這裏,是這裏了。”於是在病人有壓痛或感覺異常的部位按壓或者針刺、灸療,果然使病情轉好。於是孫思邈根據病人喊聲將這些穴位命名為“阿是穴”,阿是穴又稱為“天應穴”。中醫認為“有諸於內,形見於外”,意思是說人體內部發生疾患,必然會在體表有所反映,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就是根據這種原理來確定的。

最初古人發現腧穴對疾病的治療作用只能是壹對壹的關系,即某穴能夠治療某病,但是隨著這種經驗的積累,人們逐漸發現穴位與穴位之間 存在某些聯系。給妳講個故事,也許能夠明白,從前有個人,肚子疼得厲害。

不知怎麽的,突然不疼了。他於是和別人講,

?發現有些人和他有同樣的情況。於是大家拼命回憶,發現有壹個巧合, ?

很多人都是腳不小心碰到了硬物。於是有心人就總結出通過碰腳趾頭可以緩解肚子疼,這樣就把腹部與腳趾頭的穴位聯系起來了。把具有某些相近治療作用的穴位連成線,形成了初步的經絡概念。

另外,中國古代傳統的觀念是“天人合壹”,認為人體自身就是壹個小宇宙,正如《黃帝內經》所說:“天圓地方,人頭圓足方以應之。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天有四時,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那麽大地上有江河,人體內也應該有流動的溝渠。原始的解剖雖然粗糙,但也發現人體內確實有不少的管道,更印證了古人的這種推想,這樣經絡的概念就形成了。

但是限於當時的科學水平,古人並沒有真正弄清人體內各種管道的走向,只能將這些管道作為經絡的直觀參照物,而對經絡結構和走向的描述,卻是根據穴位的治療作用和針刺後針感感傳的體悟而提出的,所以經絡的發現雖然有解剖的基礎,但更多的是壹種感悟。

這是壹種“聞道”即內求的方式,是通過壹種東方人所特有的修煉方式而實現的。我們可以把“聞道”或內求的方法稱之為非理性的方法或直覺方法。這是中國(東方)與西方的認知方法最明顯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