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花的季節,是花的世界。然而,當人們提到春天時,他們會想到五顏六色的桃花。因為桃花在早春開放,味道鮮美,所以往往成為春天到來的象征。比如唐代周浦的“桃花開在暖春,人都好看”(《桃花》);唐代吳榮的“樹上滿是嬌艷的顏色,所有枝頭的花都在春天燃燒”(《桃花》);白敏的《宋》“千香樹斜,壹枝點雲。”從妳對風的厭惡來看,就是這種花占據了春光。"(《桃花》)形象地描述了桃花在五彩繽紛的春天裏的特殊地位。桃花柳綠壹直是春光明媚的典型寫照,泉水也常被形象地稱為桃花水、桃花洪、桃花波。同時,桃花的雕謝往往與春天的逝去聯系在壹起。因此,惜花惜春也是古代桃花詩的重要內容。比如南朝的沈約說,“風吹樹葉,風怕花。虹影已經被燒毀,這種情況充滿了陽光。歌手們在偷偷編曲,姑娘們在晚上縫衣服。“妳若把我當春天的壹滴淚來信任,會讓人心碎。”(桃上詩)表達了詩人因傷春而斷腸的思念。清代袁枚“二月春歸風雨天,桃花流年。”還剩下三千棵樹,還不如第壹朵花。"(《題桃樹》)將桃花雕謝後的淩亂景象與初放時的明媚相比較,表達了他愛花惜春的思想感情。
第二,作為美女的形象。
以美人比桃花,或以美人比桃花,在古代桃花詩中屢見不鮮。《詩經》中“桃飛去,焚其榮”,首歌以桃喻人。南朝徐懋《房仙種紅粉比紫蘇亮》
(《房前桃花頌》)眼前的桃花,紅白花瓣鮮艷,聯想到妻子臉上的胭脂和脂粉,表達了對遠方妻子的強烈思念。崔護《唐代桃花相映圖》
(《題是城南村》)緋紅的桃花,用來襯托姑娘的羞赧。唐代韋莊詩“有露,似垂湘女淚,無字,似伴愁”(《庭前桃花詩》)描寫了湘女含淚無聲的桃花姿態。清代曹雪芹的《哪種胭脂艷?花的顏色讓人流淚。如果把人的眼淚比作桃花,眼淚會從長流到迷人。”淚易幹,淚幹春盡。“(桃花行)以花擬人,以花比人。詩人把眼淚看得比花更迷人,把眼淚看得比花更容易幹,把憔悴的人看得像憔悴的花,把花和人交織在壹起,刻畫了壹個孤獨多愁善感的柔弱少女形象,而桃花則成為林黛玉清純美麗、命運多舛的象征性寫照。
第三,作為桃園的形象。
封建文人的人生理想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專用”)。桃源,即桃花源,是東晉陶淵明在桃花源中建造的仙境。是與現實對立的理想世界。這裏與世隔絕,民風淳樸,人民安居樂業,千百年來壹直讓詩人和作家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