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這個女人死後,連鸚鵡都為之泣血而死,世人來到她的墓前無不落淚

這個女人死後,連鸚鵡都為之泣血而死,世人來到她的墓前無不落淚

這是宋代女詞人張玉娘為思念進京赴考的未婚夫,而寫下的《山之高》。這些句子能夠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她表達思念的方式非常獨特:不動聲色,尤其“悄悄”二字,將女子的甜美與嬌羞,不著痕跡地融進了詩中,總讓我們不由得想起壹個浪漫美好的畫面,也就是老舍先生曾說過的壹句話,那就是:“壹個女子的臉紅,總是勝過壹大段對白。”

那麽,我們就來講講這位宋代才女張玉娘。

張玉娘,字若瓊,自號“壹貞居士”。她自幼就飽讀詩書,是個才高聰慧的女子。盡管身為女兒身,但文學造詣壹點也不亞於當時叱咤文壇的優秀男詩人。為什麽這麽說,其實,大多數才女是有壹定文采的,但她們寫出的詩文多少都富含閨閣氣,讀起來還是覺得有些不夠大氣,可張玉娘的作品風格並不局限於這些,題材非常廣泛,對作品風格能做到靈活運用,要比其她才女更勝壹籌。

在她所寫的詩作當中,不但有兒女私情,也有風景奇遇,甚至,還有出軍情國恨,可見,她是壹個聰慧非凡的大才女。就連與之齊名的李清照,與她相比,也稍顯遜色。

然而,就是這樣壹位“腹有詩書氣自華”的非凡女子,卻只走過了二十七個春秋,短短的壹生充滿了痛苦與坎坷,而痛苦的來源則是那壹段愛而不得的感情:壹生只愛壹人。在所愛之人離開人世後,她就病倒了,苦苦支撐了幾年,最後,還是離開人世。

很多人都說:“張玉娘的愛情故事就像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情節太過於淒美,充滿了哀傷。明明兩情相悅的兩人,還是沒能相守到老,後來,梁山伯病逝了,祝英臺為了不和他分開,便殉情了,最終,兩人雙雙化蝶,如願在壹起,給我們上演了壹出美得令人心碎的愛情絕唱。”

其實,除去“化蝶”這個奇幻的情節,這完全就是壹個壹模壹樣的愛情故事,所以,大家也都稱這壹對癡情男女為“松陽梁祝”。

讓她愛了壹輩子的這男子,名叫:沈佺,是個博學多才的才子,長得英俊、舒朗。張、沈兩家是沾親帶故的親戚關系,所以,兩家也壹直往來密切。在張夫人懷孕之時,沈夫人恰好也有喜了,過了十個月,張玉娘與沈佺居然在同壹天出生,兩家對此驚嘆非常:“當真是緣分天定啊!”

張玉娘經常與沈佺壹起玩耍,喜歡當他的跟屁蟲,時不時跟在後面觀察壹下他的壹舉壹動,只單純覺得沈哥哥長得很是眉目俊朗,而且,對自己說話也是非常溫柔。其實,沈佺對這個小女孩也很是喜愛,當兩人壹塊玩耍的時候,沈佺總會讓著她多壹些,對她格外溫柔。

其實,張玉娘不是“花癡”,除了對沈哥哥的喜歡,還很喜歡研究詩詞,當官的沈父覺得女兒能有這種興趣愛好自然是個好事,哪怕是女兒身,多讀書總不是壹件壞事。同樣的,沈佺也和張玉娘壹樣,對那些詩詞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也生於書香門第,而且,祖上還曾中過狀元,在如此良好的家風熏陶下,他自然也成為了壹個聰慧、有才的男人。

在十五歲的時候,張玉娘和沈佺在雙方父母的安排下訂下了婚事。兩家訂下婚事的原因是:“看他們二人年歲相當,而且誌趣相投,在壹起總有說不完的話,再加上,兩家算是世交,彼此都是知根知底的,可謂是門當戶對。”所以,對兩家來說,這麽好的婚事,打著燈籠都找不到第二家了。

張玉娘知道這個喜訊後,躲在房間裏偷偷的笑了,很快臉頰染上了兩片緋紅。她是很喜歡和沈佺待在壹處的,聽說只要結了婚,就可以天天光明正大地跟著沈佺,再也不需要理會那些閑言碎語,因為,他們是夫妻了啊。待到親事定下來後,張玉娘與沈佺的關系也更加近了壹步。

比起以前,這兩人之間多了壹絲信任與理解,因為,他們能夠感覺到彼此就是以後要與自己相濡壹生的那個人。

——《香閨十詠·紫香囊》

這是張玉娘送給沈郎的香囊上繡的壹首情詩。

當才女陷入愛情裏,自然少不了寫幾首情詩送給愛人的,連張玉娘也不例外。對於送給沈郎的禮物,她這次是花了些心思的,親自縫制壹個香囊,並在香囊上繡首小詩,以表達自己的情意。張玉娘有兩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頗有才色,不同於壹般人家丫鬟,二婢常為沈佺和玉娘鴻雁傳書。

天有不測風雲,沈佺父母不幸雙亡,家計蕭條,家道中落,並且,由於又遭宋運將終,沈佺更是無意功名。隨著兩人交往的不斷深入,張玉娘發現沈佺與壹般的男子有些不同。

其他男子都渴望金榜題名,建功立業,但沈佺不願為名所累,只想以自由、灑脫的方式度過壹生,所以,從不在這些事情上花心思。但是,張玉娘對此表示並不介意,覺得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他不愛功名利祿也就罷了,這並沒有影響兩個人之間的感情。

然而,張玉娘不介意,並不代表張家沒意見。

張家本是官宦世家,他們看沈佺才華橫溢,也有做官的天賦,現在好了,沈佺忽然無心功名了。盡管,他是書香門第出身,但沈家卻是壹代不如壹代,到了沈佺這裏,不但無心功名,還沒有上進心,張家就有了想要退掉這門親事的想法,打算換壹個更好的女婿。沒幾日,張玉娘便三番五次的被父母叫去。

雖然,父母表示只是隨便聊聊,但聰慧的張玉娘還是看出了父母試探她的意思。她告訴父母,她壹定要嫁給沈佺,不管這人是否追求功名,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她都願意意做他的沈夫人。張玉娘為了表明嫁給他的決心,還寫了壹首詩給父母:

——《雙燕離》

然而,張家還是不同意這門親事,久而久之,沈佺也感覺到了張父、張母對他的不滿,明明從前張父、張母對他是和顏悅色的,如今,卻壹副愛理不理的冷淡樣。他很快就意識到自己娶張玉娘是高攀之舉,但是,他誌向的確不在功名,也不願為官,那能怎麽辦呢?

後來,張父忍無可忍了,對沈佺下了最後通牒:

意思是說:“如果沈佺還想娶張玉娘,就必須考取功名,否則壹切免談。”沈佺本想著待張父、張母更尊敬壹些,也待張玉娘更溫柔體貼壹些,或許這樁婚事就能順利進行。沒成想,這壹切的努力都是徒勞的,唯有考上功名,才能讓張家高看他壹眼。

最終,沈佺為了他與張玉娘的愛情,作出了妥協。

他的妥協不是害怕張父、張母對他的施壓,而是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給張玉娘壹個美好的未來,這樣壹來,他們的愛情也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與祝福。在左右權衡之下,沈佺決定暫時揮別張玉娘,上京城參加科舉考試,他要給張家交出壹張能讓他們滿意的答卷。

張玉娘得知沈佺做出這個決定後,喜憂參半。她沒想到與父母說再多次,也還是抵不上沈佺的壹個決定讓父母來的放心。其實,在沈佺的妥協下,他們的愛情也能有壹個好的結果,只是她格外心疼沈佺,如果不是因為自己,沈佺就不會改變自己。

這壹次沈佺赴京趕考,即將面臨分別,想到這裏,張玉娘很是不舍。沈佺安慰著張玉娘,他壹定能考上功名,把她風風光光娶回沈家,從此,再也不用忍受分離之苦,張玉娘含淚點了點頭。在分別時,張玉娘目送著情郎,直到沈佺的身影越來越遠,這才忍不住流下眼淚,寫了壹首傷感的詩:

——《古別離》

沈佺離開的日子久了,張玉娘對他的思念是越來越深了,心想,這還是第壹次與愛人分開這麽長時間。她很想知道沈佺在京城是否過得好,有沒有吃飽,還壹度擔心沈佺頭懸梁錐刺股會不會太傷身,也憂心沈佺在京城會發生的各種突發狀況。

壹日不見,如隔三秋。別後,玉娘更是思念沈郎,飽受相思的淒苦。有詩《山之高》三章雲:

不久,又填了壹闋詞曰:

張玉娘快要記不清與沈佺有多少日子沒有相見了,由於相思成疾,她的臉上總是壹副郁郁寡歡的樣子,父母看了也不免有些心疼,但為了女兒下半生的高枕無憂,必須逼沈佺壹把才行。

另壹邊的沈佺正發奮讀書,雖然,他以前只是無心功名,但是,卻也足夠博學多才,想要考取功名倒也不是什麽難事,這次為了娶到張玉娘就必須要全力以赴。在他的努力下,科舉之路幾乎是暢通無阻,年紀輕輕的他,就展現了讓人不容小覷的才氣。

後來,沈佺金榜題名,無限風光。南宋鹹淳辛未年,也就是1271年,沈佺榜眼及第,時年22歲。

沈佺金榜題名的喜訊很快傳至家鄉,轟動全城。張玉娘得知這個消息後,高興得壹時不知該說什麽好,苦等了三年,終於盼來了想要的結果。經過沈佺的壹番努力,他們的愛情終於能夠得到父母的祝福了。現在的張玉娘不再惆悵,也不再憂傷,她要高高興興地等沈佺回來,等他把自己風風光光娶回沈家。

可是,左等右等都沒有等到沈佺回來,心裏覺得有些奇怪。於是,張家連忙派仆人前去打探,這壹打聽,原來是沈佺因憂思過度,加上感染風寒,病倒了,所以,沒能夠履行諾言,金榜題名後以最快的速度娶親。

得知這個消息後的張玉娘感到晴天霹靂,前壹秒正為他高興準備慶祝壹下,後壹秒怎麽來了個讓人如此悲傷的消息。

生了病的沈佺躺在床榻上,臉上已沒有了從前的神采,身子很是虛弱。這時仆人說:“張玉娘來信了。”沈佺顫抖地打開了信,娘子娟秀的字跡映入眼簾,信上內容是:“妾不偶於君,願死以同穴也!”意思是說:“我願意生生世世都與他在壹起,如果妳先走壹步的話,那麽,我就要與妳同葬,這樣的話,就沒有人能將我們兩人分開了。”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但沈佺還是落淚了,他不是不明白張玉娘的情深義重,但這身子骨,怕是給不了她想要的幸福了,這壹世,終究還是辜負了她。

在彌留之際,沈佺拖著虛弱的身子寫下了最後壹首詩:

後來,沈佺病逝的噩耗傳到了張玉娘那裏,她幾近暈厥,這對她來說是個致命打擊。她放聲痛哭:“我們沒有來得及成親,沒有壹起長相廝守,還沒有實現那個生兒育女的願望呢,老天怎麽壹聲招呼都不打,就把年紀輕輕的沈郎帶走了呢?”沈佺死後,玉娘矢誌守節,並作詩雲:

——《哭沈生》

之後,張玉娘很想為他殉情,隨了他壹起踏上黃泉路,張父、張母連忙將她攔了下來。

失去了沈佺的張玉娘,整日以淚洗面,儼然成了淚人兒。父母盼望著她能夠早壹點走出來,積極面對生活,可是,父母不知道的是,她從失去沈郎的那壹天開始,就已經心如死灰了。

其實,張玉娘不是不知道世上還有很多好男子,但是,對她來說,只有壹個沈佺才是她願意***度壹生的伴侶,別的男人再千好萬好,也和她沒有什麽關系了。

隨著歲月的流逝,張玉娘對沈佺的思念只增不減,那些道不完的悲傷慢慢掏空了她的身軀,在沈佺離世六年後,宋景炎二年,也就是公元1277年的元宵節晚,張玉娘悲絕而亡,時年28歲。

甚至,就連跟在她身旁伺候的兩個小丫鬟,也在之後不久相繼離開了人世,就連玉娘平時愛玩的鸚鵡也悲鳴而死,家人驚泣不已。

張父、張母也是在這個時候,才明白女兒的心意是多麽決絕。以至於,對於自己曾經的所作所為,父母很是懊悔,如果,不是逼得太緊,好好的壹樁喜事,也不會變成壹樁喪事。

但是,為了能夠成全這對至真至情的戀人,張玉娘父母最終商量:將玉娘與沈佺合葬,只為能讓他們倆在黃泉路上相遇,也算是為人父母能做到的最後壹點事情了。

之後,他們還把二婢、鸚鵡葬在壹處。中座沈佺、玉娘,左冢紫娥、霜娥,右冢鸚鵡。也因此,時人稱此墓群為“鸚鵡冢”,冢前掘有壹井謂“蘭雪泉”,冢後高建兩楹三間“貞文祠” ,大門額書“貞文千古”。

張玉娘不僅生前不幸,為殉情而死,而且死後也是不幸的。她雖“情獨鐘於壹人,而義足風於千載。”卻鮮為人知;所著的《蘭雪集》兩卷,也長期默默無聞。“歷三百年後顯於世。”直到明代成化、弘治年間,邑人王昭為之作傳表彰,她的事跡才始顯於世。

對於張玉娘的遭際與品格,唐圭璋有評:“她短促的身世,比李易安、朱淑真更為悲慘。李易安是悼念伉儷,朱淑真是哀傷所遇,而她則是有情人不能成眷屬,含恨千古……她這種忠孝的大節,不獨超過尋常的女子,便是李易安、朱淑真也還遜壹籌呢!”

玉娘的愛情悲劇聞者無不嘆息,清初著名劇作家孟稱舜曾為之發動捐款,在其墓後立祠祀之,並寫了二集三十五折雜劇《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使張玉娘的故事得以流傳,曾遠傳到海外,遠流異域日本。甚至於,張玉娘與沈佺的愛情,令無數日本人都為之動容。

如果沈佺不死,才子佳人也許能夠得以相依相偎,這樣的結局該有多好啊。或者,沈佺不在了,玉娘能堅強的替沈郎活下去,這樣的話,她為後世留下的作品將會更多。可惜,“滿腹才華付諸東江水,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風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