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植物染色的歷史

植物染色的歷史

植物染料於中國,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將青、黃、赤、白、黑稱之為五色,再將五色混合後攫取其它的顏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環保自然的風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等進行之植物染的研究與創作融入生活中,有別於化學染料,不會產生有害大自然的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廢水,或其它的工業汙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麗的顏色中回歸自然和環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環保以及現代工業染織無法表現的藝術性,但是現在卻在中國已經失傳。現在我們重新復興這項藝術,對於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有很大意義的。

人們利用天然有色物質染絲、棉、毛織品等很早就開始了。古書的記載和出土的文物,都說明了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已經明確分煮。漬、暴、染4個步驟染色,並設染人這壹官職。我國古代染色是采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如染青藍色的靛藍。這是壹種存在於靛藍草枝葉中的物質,經發酵後產生可溶性的白色溶液,將織物浸泡在這種溶液中後取出,在空氣中氧氣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不溶於水的青藍色,它耐日曬水洗和加熱。至今我國苗、瑤等少數民族的蠟染工藝,就是先用加熱熔化的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圖案,然後放進靛藍草發酵後的白色溶液中,經空氣氧化後用水煮,把蠟脫去而成。這種技藝從漢代已開始,唐代已盛行。現今的靛藍已用化學方法制成。

古埃及人、古印度人也用靛藍、首草等作染料。據說埃及幾千年前包裹木乃伊的青色麻布是用靛藍染成的。印度人還用壹種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蟲體中所含的紅色素染色。古希臘羅馬人也用另壹種動物染料,是壹種貝殼類動物,分泌壹種液體,暴露在空氣中後由黃色經綠色和藍色,最後變成紫色,是壹種名貴的紫色染料。

在十九世紀末期從煤塊提煉顏料成功之前,染料大部份都來自植物的根、樹皮、葉、花、種子或木材。事實上,我們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來染制衣服、器皿、漁具、食物和化妝品。西晉時代的《南方草木狀》記載,從蘇木提取黃色染料。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列出了20多種顏料的來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他又指出,古代人類所穿衣服的各種顏色,是根據其社會階級而定,不能逾越。黃色是最高級,為皇帝專用;青色最低級,是平民衣服的顏色。但因為人數眾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

青色的染料,來自“藍類”植物。《本草綱目》解釋所謂五藍,就是茶藍、蓼藍、馬藍、吳藍和木藍。其實在分類學上,各是屬於不同科屬的植物,其中木藍和馬藍多生於華南。

野生植物中,也有多種是含有顏色染料成份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藍靛、馬藍、薯莨、楊梅和梔子。 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夠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個古籍文獻中記錄了色彩的名稱,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繡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計704種。明清時期,我國天然染料的制備和染色技術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中國應用天然染料的經驗跟隨絲綢壹同傳播到海外各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人類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萬年到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山頂洞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制項鏈,已用礦物質顏料染成了紅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西周時代,已經設置了專門負責印染紡織品的專職官吏,稱為“染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的紡織品與服裝的顏色有暗綠、紅、黃、白、碧綠、緋紅及玄黃等,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染色的染坊,發現了多種植物染料,其中以藍草最為多用。

秦漢時期,人們在染色實踐中發現了染色與空白的對比關系,認識了有地控染色面積和染色形狀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紋,於是防染技術開始出現。這壹時期,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首先出現了用蠟做防染劑的染花方法。先把蠟溶化成液體,用蠟刀沾取蠟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繪紋樣,然後浸入染料中染色。當時多用靛藍,又有少量紫色、紅色。上染之後,去掉蠟紋即呈現白色花紋,得到了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稱其為“闌幹斑布”,現代稱之“蠟染花布”。而在漢代,觀賞性的蠟染已開始出現了。西南地區蠟染藝術壹直沿續下來,至今,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蠟染仍然流行。

南北朝時期印染藝術較為突出的是紋纈的出現,紋纈也叫“撮纈”、“撮花”、“撮暈纈”,現代稱“紮染”。

唐代的印染技術全面發展而且成就斐然,這時的紋纈、夾纈、蠟纈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宋明時期的印染藝術已相當全面,色譜也愈加完備。明代官方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而用於制作染料的植物已達幾十種。 清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印染藝術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做工精細,蠟紋紋密。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流。自周秦以來的各個時期生產和消費的植物染料數量相當大,明清時期除滿足我國自己需要外,開始大量出口,而用紅花制成的胭脂綿輸到日本的數量更是可觀。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了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各種染料均有其著色原理,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雖然都是色料,但它們的著色原理卻是不同的。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我國古代印染不僅顏色多,色澤艷麗,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將青(即藍色)、赤、黃、白、黑稱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綠、紫、粉等色,也稱間色。染料來源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兩大類。

《詩經》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中國在東周時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遍應用。中國古代的壹些農業書和工藝書上、都有關於染料和染色法的記載。先秦古籍《考工記》(作者不詳)是中國第壹部工藝規範和工作標準的匯編。書中“設時之工”記錄了中國古代練絲、紡綢、手繪、刺繡導工藝,對織物色彩和紋樣都作了詳細而完整的敘述;公元533534年賈恩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於種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過程,如“殺雙花法”和“造靛法”所制成的染料可以長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應星編撰了中國第壹都科技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有關各種染料的制造、練制的化學工藝以及各種染料在織物上的染色法的描寫。在“乃服”壹章中,總結絲、麻、毛,棉蕁織物在紡紗織布的技術,並在“彰施” 壹章,記錄有關染色技術的應用。 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掌握了織揚染色的技術。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的墓壁上紅色和紅色的染色織物,說明了這壹點。約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從茜草提取茜紅和藍草提取靛藍染棉織品了的記錄。茜草的浸漬液,經處理後,可染成紅色;藍草的浸漬液經氧化後,可將織物染成靛藍。公元前 550年希臘己形成羊毛手工紡織和染色的工作坊,進行生產工作。遠古時候紐克裏特人制造了昂貴、著名的泰爾紫(Tyriam Purple)壹種海螺分秘物經氧化後得到的染料,後來小亞細亞的腓尼基人掌握了制造技術,利用泰爾紫在毛織品上染鮮艷紫藍色,日後羅馬帝國的貴族更以這種顏色染制袍服,作為貴族階級的象征。

公元1371年,歐洲開始才有有關染色、印花的記載資料。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染色和印花所用的染料全部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染料。染色工藝還是采用的天然染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