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杭州烈士名人陵園

杭州烈士名人陵園

章太炎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湘西平山荔枝峰腳下。章太炎生前仰慕張煌言,說“生若異時,死時為鄰”。1936去世,棺材暫在蘇州。1955年,江浙兩省組織治喪委員會,於次年4月1日將靈柩移至杭州南屏山荔枝峰,於4月3日公祭下葬。墓室為青石圓形,土封,水泥封頂,四周翠柏環繞。墓前有小篆題字“章太炎墓”。銘文是1915章太炎自己的印章。墓毀於1966年底。198110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屍骨被發現並重新安葬在原處,墓像以前壹樣古老。1989年,章太炎紀念館建在墓旁。

張煌言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湘西平山荔枝峰腳下。張煌言(1620 ~ 1664)題名滄水。浙江鄞縣人。明崇禎是舉人,也是文學家。南明元年(1645),錢等人反清,任魯王監國,鎮守浙江沿海。兵部部長的官員。李詠十三年(1659),與鄭成功會師,進入長江,攻打南京。康慶堅持了19年。清康熙三年(1664),戰敗隱居於南天玄鰲島(今象山縣南)。不久被捕,殺於杭州碧窖坊,葬於西湖南坪山荔枝峰腳下。乾隆四十壹年(1776),賜忠義英雄。該墓毀於1966年底,於1983年在原址恢復。墓室為圓形磚砌,兩側分別為同時去世的羅子穆、楊、墓。墓兩側有石馬、羊、獅。墓的左前方是張蒼水殿。

衛匡國墓

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杭州西湖區老東嶽大房井天主教神父公墓。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1607 ~ 1661),原名馬蒂諾·馬蒂尼,衛匡國是他的中文名。他是明末清初有國際影響的漢學家、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1643年來華傳教,先後到杭州、寧波、金華、蘭溪、廣州等地傳播歐洲文化,向歐洲各國介紹中國文化,促進中西科學文化交流。有相當多的書。清順治十六年(1659),在杭州中山北路(今441號)建天主教堂。死於1661,葬於大坊井天主教神父公墓,墓旁有古樟樹。

蓋叫天墓

位於丁家山腳下,西山路旁。蓋叫天,原名張英傑,河北保定人,中國傑出的京劇表演藝術家。1971年1月65438+5日,因為文革中的迫害,他懷著壹顆苦澀的心死在了杭州。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重修了蓋叫天墓,將蓋叫天的骨灰安葬於此。墓前門樓及石牌坊上鐫刻著“學而優則仕”(黃書),對聯“名聞岔路口,佳作驚人”(書),對聯“雁北真英雄,江南活在”(陳毅執筆,沙孟海執筆)這是對蓋叫天壹生的真實寫照和最好評價。

俞樾墓(含尤太仙殿)

位於遊臺山山麓。俞越(1821 ~ 1907)德清人。清進士,道光進士。晚年在杭州講學京京經社,著作有《春在堂全書》四百九十卷。古墓被毀,1978修復。

遊臺仙堂,原為國學大師俞樾(俞屈原)所建,位於遊臺山腳下,原法廟附近。據《遊臺仙堂筆記序》記載,姚死後,其妻葬於錢塘右泰山,余屈原在墓旁建三間房,名遊臺仙堂。俞屈原去世後,他的壹些手稿曾在這裏保存下來。現在又在原址附近重建了遊臺仙堂,與北面的余屈原墓遙相呼應,紀念這位安葬在杭州的近代著名學者。

陳墓

位於俞樾墓右側。陳(1857-1948),本名蕭氏,貴州桂陽人,清代光緒進士。庚子年(1900)曾任順天知府,後歷任漕運總督、河南總督、江蘇總督、四川總督、湖廣總督、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清朝前夕,陳葵-龍因病退滬,於1948年8月病逝,當年葬於杭。該墓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遭到嚴重破壞。現在,該墓及其周邊環境已被清理幹凈,墓的原貌得到了妥善的恢復,與余屈原墓形成了壹個完整的陵園。

秋瑾墓

秋瑾烈士墓,位於西冷橋南端,歷經十次遷徙,於1981重建。墓頂矗立著壹座英姿颯爽的漢白玉寶劍秋瑾烈士像。墓前石碑上鐫刻著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女中豪傑”四個大字;背面有鑒湖女英雄邱俊的墓表,詳細描述了這位女英雄的革命生活。

秋瑾不僅是追求真理的革命先驅,也是現代文學史上傑出的女詩人。那句“秋雨惆悵”是她的遺言。在西樵橋畔,面朝西湖,在前秋舍遺址前,有壹座由十二根朱紅柱子組成的四角亭,是為紀念秋瑾而建的雨亭。

龔追玉墓

龔(1622 -1685),字,祖熙,號岑,杭州人。曾任山東刺史、江南刺史、太常寺刺史、光祿寺刺史。康熙二十四年(1685)病逝於京城。宮為官期間,清正廉明,不畏強權,忠於職守,勤政愛民,深受人民愛戴。龔玉玉也是清初著名的藏書家。

龔墓是西湖景區乃至杭州地區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清代士大夫墓葬遺存。周圍山青水秀,環境幽靜,樹木蔥郁,寧靜宜人。龔墓坐北朝南,面積約960平方米。整個墓道長62.7米,依山勢建成七座橋臺。遠遠望去,給人壹種無邊無際、深邃肅穆的感覺,氣勢磅礴。墓前的華表、牌坊、碑亭、石羊、石馬、石虎、翁仲等都保存完好,於8月1997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蘇小小墓

春天,西湖孤山上新枝萌動,山越來越茂盛。在北麓,西陵橋邊,有壹座非常著名的古亭,就是為紀念六朝、南齊時期杭州著名歌妓蘇小小而建的“木彩亭”。亭上有“六朝金粉車何處去,才子輩留清陵”和“千年功名留古跡,六朝風流過西陵”的對聯。

嶽飛墓

嶽飛墓,又名月墳,位於棲霞山南麓。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明代在景泰改名為“忠烈寺”。經歷了元、明、清、民國的興衰,代代相傳至今。現存建築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修,1918年大修,1979年全面翻修,使嶽廟更加莊嚴。

於謙墓

於謙廟墓位於西湖三臺山腳下,分為墓區和廟區兩部分。四周翠柏環繞,十分肅穆。

於謙祠堂由序廳、正殿、生平事跡廳和兵器室組成。同時整理於錢年表、世系表、清代所繪於謙夫婦畫像及於謙銅像。同時,以圖片、照片、史料、實物的形式,分少年誌氣、勤儉謙讓、保本千古四個部分介紹了於謙的遠大理想和悲壯人生。神龕後面左側是於謙墓,兩側是翁仲和石獸。墓前的祭臺和石香爐是明代的原始物件。石牌坊上刻著壹幅對聯,“血不冷,風不止。”祖墳成為了壹個既有文化內涵又環境優美的紀念景區。

何方亭和林和靖墓

位於孤山北麓。林和靖(967-1028),錢塘(今杭州)人,北宋隱逸詩人。他在鼓山生活了20年,壹生未嫁官員,以梅為“妻”,以鶴為“子”。他在詠梅的名句“影橫水淺,香浮黃昏”,流傳至今。

何方亭始建於元代,是為紀念林和靖而為元至正元年間的縣令陳子安所建。該亭重建於1915,寬8.75米,深8.85米。重檐扛三竈。亭中有《鶴之舞》石刻,為南北朝鮑照所書,字跡為清代康熙皇帝臨摹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它由466個字組成,生動地描繪了鶴美麗動人的形象及其能歌善舞的能力。紀念碑高2.4米,寬2.94米。紀念碑上覆蓋著巨大的香樟,前面建有石柵欄,正對著蠡湖。亭外植梅,是湖上賞梅的景點。

鶴亭旁還有林和靖墓,還有林和靖生前所立的“高赫”鶴墳。曾有“梅林歸鶴”之稱,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壹。

林和靖墓在鼓山北麓,何方亭以東,面向西湖。墓旁有許多梅花樹。此行正值梅花盛開之時。粉紅色、亮白色和亮綠色,幾只勤勞的蜜蜂在花叢中忙著從壹朵花摘到另壹朵花。

沈秋水墓

沈秋水,壹個傳奇的女人,是近代著名的愛國者、報業巨子石的妻子。她捐建的“秋水山莊”至今仍是杭州北山路上的名樓之壹。從照片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秋水的墓躺在南山公墓。然而,如今已被徹底鏟平,並建起了新的墓地,不禁讓人感嘆“雕欄玉樓尤在,物是人非焉?”

秋水山莊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壹座中西合璧的花園別墅,位於北山路,背靠葛嶺,靠近西湖。是20世紀30年代初具有民族特色的優秀住宅之壹。原是著名報人石的私宅,“秋水”即以其妻命名。現在歸欣欣酒店所有。

武松墓

丁福先生曾經住在婁宇的壹座孤山裏。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看到了宋武的原墓,並站在西橋蘇小小墓以北20多米的地方。這兩座墓,壹座溫柔賢惠,壹座粗獷豪放,同樣親切難忘。

蘇曼殊

孤山北麓的壹片大草坪中間,有壹片枝葉繁茂的矮林,壹個叫蘇的和尚就睡在這裏。據報道,在蘇墓的遺址上有壹座石塔,它在20世紀50年代被摧毀。現在的石塔是劍形六角石塔,高約2.5米。蘇(1884—1918),廣東人,現代作家。原名玄英,字子。後來,他是個和尚,名叫舒曼。早年留學日本,漫遊南洋。他擅長詩歌和繪畫,熟悉英語、法語、日語和梵蒂岡。他曾與張、柳亞子交過朋友,參加過南社。作品有《斷紅嶺雁》、《斷簪》等。他還翻譯了拜倫和雨果的作品。

郭曉彤墓

孝子郭的墓,壹直位於西泠印社與之間草坪上的壹棵女貞樹下,孤山南麓,距潘天壽銅像約50米。然而墓碑卻湮沒在草叢中,只露出二三十厘米高的壹截,成了遊客的板凳。

惠興

慧星(1870—1905 5438+01),女,姓瓜爾加,滿族,白山(今吉林省)人。文珍女子學校(後改名回興中學)的創辦人。校園位於營子門北端,梅清書院舊址位於晉國公隆。(6月26日開工,9月16開學。)有壹定的中國文學基礎。平時關註國家大事,認為中國女性要想擺脫被壓迫的地位,就必須讀書寫字,提高文化水平,謀生,所以以提倡女學為己任。她死後,浙江將軍與浙江巡撫張增景壹道,獻演建坊,葬於孤山鶴亭後。

胡明甫1929中國科學社將胡明甫遺體移葬於杭州西湖夏衍洞山坡上,蔡元培先生題字。現在的墓室已經過修繕,保存完整,但蔡元培先生題寫的碑文已經殘缺不全。胡明福(1891-1927),原名孔孫,後改名達,江蘇無錫人。作為著名數學家,他是中國第壹個在國外獲得數學博士學位的人。參與創建了中國最早的綜合性科學團體——國家科學社和最早的綜合性科學雜誌——《科學》。

為了發展中國的科學事業,實現科教救國的理想,胡明福投身於最基礎的工作。他說,如果壹個人能做三個人的事,或者壹天能做三天的工作,那麽他的生命就會增加三倍。1927年6月,不幸溺死於無錫,時年36歲。

劉師傅復師墓已不存在,崖上只刻著“師傅復師墓”三個大字。

保存完好的黃杜金生墓、愛國民族企業家杜金生墓等。、馬寅初、蔣百裏、王映霞等墓。

徐錫麟墓

今在嶺南天竺,傅祠原址奏。

徐錫麟(1873 ~ 1907),本名孫波、博生,又名廣子。浙江殷珊(今紹興縣)人。清光緒十三年(1907),與秋瑾等革命黨人商議,準備在安徽、浙江兩省同時起義。5月26日(7月6日),安慶巡校舉行畢業典禮,徐錫麟與陳伯平、馬商定,嚴加戒備,召集全體學員,讓他們知道起義的消息。當日,徐在安徽伺機射殺傅恩銘,並帶領巡校學生攻占軍械所。最後因為子彈全被抓了,他去了檢查部門。面對庭審,許誌什麽都不承認,言語莊重,無所畏懼。同壹天,他被斬首並被挖出。徐錫麟犧牲後,遺體葬於安慶城北馬山。民國元年(1912)65438+10月21,徐錫麟、馬、陳伯平三位烈士的靈柩經過上海,在永熙堂舉行追悼大會。與此同時,陶也被吊唁。第二天,烈士的靈柩被運到杭州,安葬在孤山南麓。1964年,徐錫麟墓與附近埋葬的陳伯平、馬墓分三壇,移至雞籠山。墓碑同時移動,墓臺藏於黃老東路孔廟。1966“文革”期間,古墓被毀,沒有石碑。1981年9月,遺體從雞籠山移至廖峰嶺南天竺延福寺舊址。三位烈士的遺體重建在壹個祭壇上,各有壹塊硯臺,上面刻著名字和“1981年9月由雞籠山遷至南天竺”的字樣。新墓由三座圓形墓組成,中間為徐錫麟墓,高100 cm,直徑400 cm。左邊是馬墓,右邊是陳伯平墓,都是城高80厘米,直徑250厘米。都是用大塊青石砌成,種上草皮。徐錫麟、陳伯平、馬、陶烈士墓

牛臯墓

牛臯墓位於棲霞嶺紫雲洞口,鎮守劍門,陪葬越王墓。牛臯墓重建於光緒元年(1875),毀於“文革”。現在的墓制是1983重建的。墓坐在壹個圓形的環裏,平面直徑3.5米,高度1.8米。墓圈用石條壘起,上面封土,呈饅頭狀。墓碑上刻有“宋文帝牛臯之墓”,墓後及兩側有半圓形回龍墻,右側立有清光緒元年秋、八月“重修皇帝牛陵園”碑。墓前有長13.7米、寬3米的墓道,高4米的石牌坊居中。方柱上,徐渭題寫“將軍氣節千古高,英氣伴鄂王”對聯。畢竟山是安靜的。對於壹生都在戰場上忙碌的武將來說,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受森林的寧靜,聽聽鳥兒的鳴叫,看看山中四季的風景,永遠和王月在壹起,也是壹個安全的地方。

陳墓

陳寅恪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他的父親,著名詩人和愛國者,陳,他的母親,和他的長兄,著名畫家,都葬在西湖附近的九溪牌坊山。1925年,陳選擇九溪牌坊山作為妻子和長子的墓地,並在悼念妻子的挽歌中寫道,“壹旦死去,天使在老年哭泣;如何聚散,誓以同點護湖山。”1937抗日戰爭爆發,85歲的陳拒絕擔任假職,絕食而死。抗戰勝利後,陳家幫著把靈柩從北京運到九溪牌坊山,與妻子合葬。

余子三墓雲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

從第壹公園沿南山路向南,向東進入萬松嶺路,就到了雲居山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對面是浙江大學學生自治協會主席余子三的墓。

杭州革命烈士陵園和杭州革命烈士紀念館,如位於葛嶺誌國寺邊的陳墓、三臺山的和玉秋園墓、南坪山下荔枝灣的張蒼墓和章太炎墓、鼓山亭邊的墓、南田竹、龍井的辛亥革命烈士墓中的徐錫麟墓、陳伯平墓、馬墓和陶墓、靈隱法雲永的劉大白墓雙峰村天馬山頂石墓、虎跑山大師墓塔、萬松嶺書院南側俞子三墓、西山路丁家山墓、馬寅初墓、南山陵園蔣百裏墓、王映霞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