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壹般都要下葬,這是非常自然也很科學的處理後事方式。不過古人對自己的身後事大多非常重視,這也就出現了達官顯赫之人很喜歡用厚葬的方式來處理後事的現象。公元前770年,我國步入了東周春秋時代,而厚葬風氣也在這時得以興起。
當時不少有權勢的人會把金銀珠寶拿來墳墓裏陪葬,這也造成了偷墓的行為產生。從古至今,不少人以偷別人墳墓的寶貝為業。其實不光只有民間的小偷墓賊存在,還有官方的大規模偷墓團隊存在,其中最有名的人就數曹操老板與孫殿英了。
194—196年期間,曹操就曾組團挖了“漢摸金校尉”的墳墓,並從中發掘出了大量金銀珠寶,這樣才解決了軍費問題。無獨有偶,1928年,民國軍閥孫殿英竟以軍事演習為借口直接盜了東陵,並把裏面的珍貴文物洗劫壹空。這2個事件就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官方組團”偷墓的案例。
此外,像董卓、黨玉琨、湯玉麟等大佬也都是“偷墓專業戶”,同時也在“作業”的過程裏毀掉了不少的珍貴文物。有些人看到了厚葬容易遭來盜賊光顧的弊端,所以他們也采取了薄葬的方式。據《漢書》上所載,土豪楊王孫在臨死前就特地囑咐兒子要采取薄葬的方法來處理後事。
而曹操雖成了魏王也壹樣讓後人薄葬於他。後來曹操墓被發現了,其中果然十分樸素。即使到了今天,依然有不少人選擇鋌而走險:偷取古墓裏的寶物。山東曲阜是孔子的家鄉,同時也是古墓文物的盛產之地,結果也成了不法之徒的目標。
2007年起,山東曲阜就突然出現了壹夥偷墓賊,他們通過研究壹本《曲阜縣誌》估計,竟真的找到了1座漢古墓。這群人先後2次對漢魯珠王墓進行盜取,並從中拉出了很多的金銀、玉器,但賣給文物販子只得了400萬塊贓款。
他們被警察抓獲後,專家氣得大發雷霆:這些家夥把珍貴文物賣出了白菜價,真有眼無珠。據了解,這些人的頭頭叫李老大。他就靠著反復閱讀《曲阜縣誌》就從中推測出了漢魯珠王墓的具體位置,這也算是個“人才”了,可惜他沒用於正道。
而那些賣給文物販子的古董大部分都被其轉給了他人,還有的已到了外國人的手裏。文物是古人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同時也見證了古文明的輝煌。按道理說,這些文物本應留在博物館來展示,這樣才能彰顯出中華文化的燦爛,同時也才能使它們得以保存。因此,我們要好好保護國家文物,絕不能讓其流落他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