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七厘丹簡介

七厘丹簡介

目錄 1 拼音 2 中藥藜蘆之別名·七厘丹 2.1 七厘丹的別名 2.2 來源 2.3 原形態 2.4 生境分布 2.5 性狀 2.6 性味 2.7 功能主治 2.8 七厘丹的用法用量 2.9 註意 2.10 摘錄 3 方劑名·七厘丹 3.1 組成 3.2 功效 3.3 主治 3.4 七厘丹的用法用量 3.5 制備方法 4 參考資料 附: 1 用到中藥七厘丹的方劑 2 用到中藥七厘丹的中成藥 3 古籍中的七厘丹 1 拼音

qī lí dān

2 中藥藜蘆之別名·七厘丹

七厘丹為中藥名。見《南方主要有毒植物》。為藜蘆之別名[1]。藜蘆為藥名。出《神農本草經》。又名旱蔥、毒藥草、七厘丹。為百合科植物藜蘆Veratrum nigrum L.或毛穗藜蘆V. maackii Regel 等的根及根莖。全國大部分地區有產。苦、辛,寒,有大毒。人肺、胃經。吐風痰,殺蟲。[2]

1.治中風痰壅,癲癇,喉痹。內服:研末,0.3~0.6g,溫水送服以催吐[2]。

2.治疥癬,惡瘡,研末加生油調成軟膏外塗。內服過量易中毒,輕者眩暈、劇吐,重者便血、血壓下降、心律不齊、震顫、痙攣、失明、昏迷,甚至呼吸抑制而死亡。孕婦忌服。反人參、沙參、丹參、苦參、玄參、細辛、芍藥。本品含介芬胺、玉紅介芬胺(Rubijervine)及藜蘆酰棋盤花堿(Veratroyl? Zygadenine)等多種生物堿。總堿有明顯而持久的降低血壓作用,但必須靜脈註射,口服可引起惡心、嘔吐,粉劑對口、鼻、眼黏膜有 *** 作用。水煎劑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

2.1 七厘丹的別名

人頭發、藜蘆

2.2 來源

藥材基源:為百合科植物黑紫藜蘆的根莖及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Vetatrum japonicum(Bake)Loes.f[V.nigrumL.var.japonicumBaker;V.atroviolaceum Loes.f.]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挖,除去葉,洗凈,曬幹或鮮用。

2.3 原形態

黑紫藜蘆 多年生草本。植株高30100cm。莖基部具帶網眼的纖維網。葉多數,近基生;葉片狹帶狀或狹長圓形,長1560cm,寬0.54cm,先端銳尖,基部下延為柄,抱莖,兩面無毛。圓錐花序短縮或擴展而伸長,花序軸和花梗密被白色綿狀毛,側生花序上花便長約7mm;雄性花和兩性花同株或均為兩性花;花被片6,反折,黑紫色或深紫堇色,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57mm,寬23mm,基部無柄,外花被片背面被白色短毛或幾無毛;雄蕊6,長23mm;子房無毛,3室,花柱3。蒴果橢圓形或卵圓形,具三棱,長l1.5cm,寬約Icm。種子扁平,具翅。花、果期79月。

2.4 生境分布

生態環境:生於山坡林下或草地上。

資源分布: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北、廣東、廣西、貴州、雲南。

2.5 性狀

性狀鑒別 根莖略呈圓柱形,長12cm,直徑0.61.2cm,頂端與莖連接處有葉基殘存,多枯朽,棕褐色。根簇生而細,長310cm,灰褐色,有較密皺紋,質輕而脆,易折斷。

顯微鑒別 表皮細胞略呈方形,下皮層為23列類圓形細胞,腔隙約占皮層的1/31/4薄壁細胞中針晶束多見;中柱小,初生木質部1012原型。

2.6 性味

辛;苦;寒;有毒

2.7 功能主治

湧吐;散瘀;止痛;殺蟲。主中風;癲狂痰涎湧盛;跌打瘀腫;疥癬

2.8 七厘丹的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每次0.30.6g。外用:適量,研末撒布;或用溫水浸潤後搗敷。

2.9 註意

體虛氣弱、孕婦禁服。《福建藥物誌》:“孕婦忌服。不可與諸參、細辛、芍藥配伍。”

2.10 摘錄

《中華本草》

3 方劑名·七厘丹

七厘丹出《瘍科捷徑》卷中,組成為姜黃1兩,川烏2錢5分,乳香2錢5分(去油),雄黃3錢,沒藥2錢5分(去油),辰砂2錢5分,巴豆霜1兩。有通幽解毒,散瘀排氣之功效。治懸癰,初起裏實者。

3.1 組成

姜黃1兩,川烏2錢5分,乳香2錢5分(去油),雄黃3錢,沒藥2錢5分(去油),辰砂2錢5分,巴豆霜1兩。

3.2 功效

通幽解毒,散瘀排氣。

3.3 主治

懸癰,初起裏實者。

3.4 七厘丹的用法用量

每服7丸,陳元酒送下。

3.5 制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