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世紀,全球機器人技術有兩個大國——美國和日本。20世紀70年代前後,美國註重機器人在軍事領域應用,而日本註重機器人在工業領域應用。後來在機器人技術民用化的進程中,日本的機器人工業基礎實力雄厚,而美國則有更多的“黑科技”。機器人技術從20世紀中旬發展到現在,也不過數十年。中國後來居上,年輕壹代學習能力非常強,通過學習跟進和自主研發縮短差距趕上國外水平,而不為人知的是比這項黑科技更加神秘的就是我國古代機關術。
戰國時期,《列子·湯問》中就記錄了壹個“偃師獻技”的故事:西周穆王是愛好遊山玩水的風流天子,傳說他驅八駿西遊會見西王母以後回國途中,遇見了壹個奇人,是個手藝奇巧的技師,自稱來自洛邑的偃師。因此人們都叫他偃師。
偃師和壹個穿著花花綠綠的人同來謁見穆王。“大王,這就是小人制作的壹個會歌舞的人。”偃師恭恭敬敬地說。穆王仔細壹看,感到非常驚訝,這個假人的形態外貌,壹舉壹動;竟和真人壹模壹樣。真是妙極了,他收縮著腮幫能唱歌,揮著雙手能跳舞;唱起歌來有板有眼,舞蹈起來合乎拍節,千變萬化,隨心所欲,舒展自如,壹點也不呆板。穆王越看越疑惑不解,心想:這不是壹個實實在在的真人嗎?
表演快要結束時,只見那個假人不住地眨動著色迷迷的眼睛,挑逗穆王左右的嬪妃,向這些美人兒表示愛慕。穆王勃然大怒,立刻命人把偃師推出去斬首。偃師嚇慌了,趕緊抓住那個還在賣弄風情的假人,擰下他的腦袋,剖開他的胸膛,扯斷他的手腳,給穆王看:原來都是用壹些皮革、木塊、膠、漆等材料制成的。穆王再仔細看看,五臟俱全,每樣東西都是假的,再把這些東西壹件件組裝起來,又成為壹個完整的人的時候,方才那種眉目傳情的光景又出現在眼前了。
穆王大為詫異,為了弄個明白,命人把假人的心臟摘去,假人立刻唱不出歌聲了;把腎臟摘去,假人立刻不能走路了。穆王這才轉怒為喜,感嘆地說:“人的技巧竟能達到這般地步,真算是巧奪天工了!”
這個故事本身非常具有傳奇色彩,倒不能當作史實,不過這篇“傳說”也是在當時壹定科技基礎上發展而來。《禮記》中有“謂為俑者不仁”。孔穎達正義:“刻木為人,而自發動,與生人無異,但無性靈知識。春秋末戰國初,公輸般已能削竹木為鵲,墨子已能造木鳶“飛之三日而不集”,
秦漢之際,出現了能演奏各種樂器的銅人。
不難看出這個名叫偃師的匠人及公輸、墨子等人都已夠著了那個叫科技的學問,雖然那時還未有機器人這壹名稱,偃師制作的能說會動的人形物應該稱為“機關人”或“傀儡人”,但是這已經屬於機器人的範疇了。
中國機器人最早的記載,恐怕就是黃帝與蚩尤的那場史前大戰,為對付蚩尤布下的霧陣而發明的指南車,車無論怎樣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壹直牢牢地指向南方。後世對指南車的真偽壹直有爭議,但東漢張衡,魏馬鈞,南朝劉宋劉格,南齊祖沖之都曾復制或者得過指南車。
秦漢之際,出現了能演奏各種樂器的銅人。據西漢劉歆撰《西京雜記》:漢高祖入鹹陽宮,見宮中有“銅人十二枚,座皆高三尺,列在壹筵上,琴築笙竽,各有所執,皆點綴花繰,儼若生人。筵下有二銅管,上口高數尺,出筵後,其壹管空,壹管內有繩,大如指。使壹人吹空管,壹人紐繩,則眾樂皆作,與真樂不異焉”。
這12枚銅人,在繩索拽動空氣鼓吹之下,能演奏出與真樂壹樣的各種聲音,可見其構造已經比較復雜。又據《漢書·陳平傳》段安節《樂府雜錄》記“自昔傳雲”漢高祖困於平城,陳平“即造木偶人,運機關舞於陴間”,乃傀儡子之始。
《三國誌·魏書·方技傳》裴註引傅玄記“天下之名巧”扶風馬鈞“三異”,其三為:“設為女樂舞象,至使木人擊鼓吹簫;作山嶽,使木人跳丸擲劍,緣檀倒立,出入自在;百官行暑,春磨鬥雞,變巧百出……馬之巧,雖公輸般、墨翟、王爾,近漢世張平子,不能過也。”
古代機器人有壹部分也用於殺傷敵人,如明代焦周著的《焦氏說槽》中記述:“近有發陸遜墓者,叢箭射出。又聞某墓,木人運劍殺人。”此外,在《史記》、《山海經》及趙無聲的《快史拾遺》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中國古代機器人的程序案古籍記載大致可分為固定程序的和可變程序的機器人。
稍後,還有壹些佛經提到“機關木人”,如西晉月支沙門法護譯《生經》卷三《佛說國王五人經》第二,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盤經·如來性品》第四之二,東晉譯本《華嚴經·菩薩明難品》第六,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解了諸法釋論》第十二等等。初期的佛教傳揚不易,所以常依附於黃老道教而行。兩晉時期為格義佛學盛行之際,在當時的先秦古籍中,必定已經有了類似機器人的說法,才會在翻譯佛經時出現這個術語,否則人們是難以理解的。
由此可見在古代歷史的長河中,我們遺失了多少古代祖先的珍貴記憶。哀哉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