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師符民間端午節期貼在門上的符。
為禳鎮之壹種。
上繪天師或鐘馗像,意在驅除疫病毒蟲,保佑全家健康。
亦稱“靈符”、“五雷符”等。
其俗源於漢代。
《後漢書·禮儀誌》:“五月五日,朱索五色桃符,為門戶飾,以止惡氣。”宋吳自牧《夢梁錄·五月》:“杭都風俗,自初壹日至端午,家家買桃、柳……時果、五色瘟紙,當門供養。”明劉侗、於奕正《帝京景物略·春物》:“插門以艾……家各懸五雷符。”清顧祿《清嘉錄·五月·貼天師符》:“朔日,人家以道院所貽天師符,貼廳事以鎮惡,肅拜燒香,至六月朔,始焚而送之。
有貽自焚氏者,亦多以紅、黃、白紙,用朱墨畫韋陀鎮兇,則非天師符矣。
而小戶又多粘五色桃印彩符,每描畫姜太公、財神及聚寶盆、搖錢樹之類。
受符者必至院觀拈香,答以錢文,謂之符金。”清吳曼雲《江鄉節物詞》小序:“杭俗,道家於端午送符,必署天師二字,以見其神。
受者皆答以錢米。”詩雲:“研將朱墨任鴉塗,春蚓秋蛇認得無?但乞人施五鬥米,全家飽食仗靈符。”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五月·端陽》:“五月朔,家家懸靈符。”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天師符》:“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畫天、鐘馗之像,或繪畫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
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