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中考語文閱讀套路

中考語文閱讀套路

現代文題幹閱讀法

現代文閱讀,壹直是困擾學生的壹道難題,也是制約學生拿不了高分的壹個瓶頸,同是也是許多教師深感棘手的大問題。大多數人認為,這是壹個知識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澱問題。我並不否定這種說法,但我們通過對近幾年來全國各地幾百道現代文閱讀題的研究,發現了壹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現代文閱讀只考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即層次的閱讀、語意的閱讀、結構的閱讀、手法的閱讀。

於是,我提出了“現代文題幹閱讀法”的概念。

何為“題幹閱讀法”?所謂“題幹閱讀法”就是對文章的試題(題幹)進行研究,從而找到或確定答題思路的方法,叫“題幹閱讀法”。也就是說,在閱讀文章前,先閱讀研究試題,從而確定答題的思路,再依據試題設問的對象,去尋找答題的區域,然後有針對性的去閱讀,去答題。

現以06年全國高考卷《綿綿土》為例,介紹《現代文題幹閱讀法》之“層次閱讀法”。

壹.層次閱讀法

(壹)層次閱讀的方法與步驟

層次閱讀分敘寫對象的層次或議論抒情的層次。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

(二)層次閱讀的語言標誌

“哪些”,“怎樣”、 “原因”、“為什麽”、“分條說明”、“具體說明”等

(三)例題精析

例題壹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綿綿土 牛漢

1那是個不見落日和霞光的灰色的黃昏。天地灰得純凈,再沒有別的顏色。

2踏上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我恍惚回到了失落了多年的壹個夢境。幾十年來,我從來不會忘記,我是誕生在沙土上的。人們準不信,可這是千真萬確的。我的第壹首詩就是獻給從沒有看見過的沙漠。

3年輕時,有幾年我在深深的隴山山溝裏做著遙遠而甜蜜的沙漠夢,不要以為沙漠是蒼茫而幹澀的,年輕的夢都是甜的。由於我家族的歷史與故鄉走西口的人們有說不完的故事,我的心靈從小就像有著血緣關系似的向往沙漠,我覺得沙漠是世界上最悲壯最不可馴服的野地方。它空曠得沒有邊沿,而我向往這種陌生的境界。

4此刻,我真的踏上了沙漠,無邊無沿的沙漠,仿佛天也是沙的,全身心激蕩著近乎重逢的狂喜。沒有模仿誰,我情不自禁地五體投地,伏在熱的沙漠上。我汗濕的前額和手心,沾了壹層細細的閃光的沙。

5半個世紀以前,地處滹沱河上遊苦寒的故鄉,孩子都誕生在鋪著厚厚的綿綿土的炕上。我們那裏把極細柔的沙土叫做綿綿土。“綿綿”是我壹生中覺得最溫柔的壹個詞,辭典裏查不到,即使查到也不是我說的意思。孩子必須誕生在綿綿土上的習俗是怎麽形成的,祖祖輩輩的先人從沒有解釋過,甚至想都沒有想過。它是聖潔的領域,誰也不敢褻瀆。它是壹個無法解釋的活神話。我的祖先們或許在想:人,不生在土裏沙裏,還能生在哪裏?就像谷子是從土地裏長出來壹樣的不可懷疑。

6因此,我從母體降落到人間的那壹瞬間,首先接觸到的是沙土,沙土在熱炕上焙得暖呼呼的。我的潤濕的小小的身軀因沾滿金黃的沙土而閃著晶亮的光芒,就像成熟的谷穗似的。接生我的仙園姑姑那雙大而靈巧的手用綿綿土把我撫摸得幹幹凈凈,還湊到鼻子邊聞了又聞,“只有土能洗掉血氣,”她常常說這句話。

7我們那裏的老人們都說,人間是冷的,出世的嬰兒當然要哭鬧,但壹經觸到了與母體裏相似的溫暖的綿綿土,生命就像又回到了母體裏安生地睡去壹般。我相信,老人們這些詩壹樣美好的話,並沒有什麽神秘。

8我長到五六歲光景,成天在土裏沙裏廝混。有壹天,祖母把我喊到身邊,小聲說:“限妳兩天掃壹罐綿綿土回來!”“做什麽用?”我真的不明白。

9“這事不該妳問。”祖母的眼神和聲音異常莊嚴,就像除夕夜裏迎神時那種虔誠的神情,“可不能掃粗的臟的,”她叮嚀我壹定要掃聚在窗欞上的綿綿土,“那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凈土,別處的不要。”

10我當然曉得,連麻雀都知道用窗欞上的綿綿土樸楞楞地清理它們的羽毛。

11兩三天之後我母親生下了我的四弟。我看到他赤裸的身軀,紅潤潤的,是綿綿土擦洗成那麽紅的。他的奶名就叫“紅漢”。

12綿綿土是天上降下來的凈土。它是從遠遠的地方飄呀飛呀地落到我的故鄉的。現在我終於找到了綿綿土的發祥地。

13我久久地伏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又厚又軟的沙上,百感交集,悠悠然夢到了我的家鄉,夢到了與母體壹樣溫暖的我誕生在上面的綿綿土。

14我相信故鄉現在還有綿綿土,但孩子們多半不會再降生在綿綿土上了。我祝福他們。我寫的是半個世紀前的事,它是壹個遠古的夢。但是我這個有土性的人,忘不了對故鄉綿綿土的眷戀之情。原諒我這個癡愚的遊子吧!

1988年10月

1、本文描寫的“綿綿土”有哪些特點?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標記性語言“哪些”——確定本題為“層次”的閱讀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綿綿土”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與“綿綿土”有關的段落——5-11段

答案解析:5-12段***四層:(1)第5段,“極細柔的沙土”。(2)第6段,“金黃的”“閃著晶亮的光芒”。(3)第7段,“與母體裏相似的溫暖”。(4)第8-12段“從天上降下來的凈土”。

答案:細柔,溫暖,金黃色(閃亮),是天上降下來的凈土(凈土或聖潔)。

2.從全文看,為什麽作者壹踏上大沙漠,就“全身心激蕩著近乎重逢的狂喜”?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標記性語言“為什麽”——確定本題為層次的閱讀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作者對“大沙漠”的“重逢的狂喜”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全文中與描寫“作者與大沙漠的情感”有關的段落——第2、3、4段

答案解析:(1)第二段作者誕生在沙土上。(2)第三段作者年輕時就有壹個“沙漠夢”,跟沙漠有血緣關系,向往沙漠。(3)第四段,作者踏上了沙漠,現在夢想成真。

答案:(1)作者誕生在沙土上,他認為大沙漠是綿綿土的發樣地。

(2)作者年輕時就有壹個“沙漠夢“,大沙漠再現了他失落多年的”夢境“。

3.作者對綿綿土的回憶和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抒寫,寄托了什麽樣的思想情感?請簡要分析。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標記性語言“什麽樣”——確定本題為層次的閱讀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作者對“綿綿土”和“大沙漠”寄托的情感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全文中對“綿綿土”和“大沙漠”寄托情感的段落——第13、14段

答案解析:(1)第13段, “夢到了我的家鄉,夢到了與母體壹樣溫暖的我誕生在上面的綿綿土”。

(2)第14段有三層含義,“孩子們多半不會再降生在綿綿土上了。我祝福他們”; “半個世紀前的事,它是壹個遠古的夢”; “忘不了對故鄉綿綿土的眷戀之情。原諒我這個癡愚的遊子吧”。

綜合兩段的內容,答案為:(1)對綿綿土的回憶,寄托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古老習俗的懷念。(2)對塔克拉瑪幹沙漠的抒寫,寄托了作者對故鄉的熱愛。(3)講述了生命與母體、人與故土之間難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聯系,表達了遊子對故鄉深深的眷戀。

二、語意閱讀法

(壹)語意閱讀的方法與步驟

語意閱讀的解答方法主要有兩種,壹種是在文中尋找答案,壹種是自己分析。當題幹有“根據文意”、“結合文意”、“在文中指的是什麽”等語言標誌時,即轉為層次的閱讀,就是在文中尋找答案,其具體解題方式與層次的閱讀相同。當題幹有“理解”“看法”“含義”“意思”等語言標誌,需要根據本段的內容,自己分析,得出答案。這種分析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第壹,字面意思的詮釋。第二,字後意思的理解,即作者的創作意圖、目的或思想情感的理解。

(二)語意閱讀的語言標誌

“含義”、“意思”、“理解”、“看法”、 “是什麽”等

(三)例題精析

例題壹 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問題。

絕 唱

嚴 陣

1我每年都要到圓明園去,雖然圓明園壹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間,荷葉出水,壹片清綠;五六月間,花瓣初展,點點新紅。可我到圓明園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間去看它的綠葉,也不在五六月間去看它的紅花。不知為什麽,我總覺得圓明園的荷花和別處的荷花不壹樣,它說的話不壹樣,它做的夢也不壹樣。

2因此我願在每年的初冬季節到圓明園去,不是為別的去,就是為了在這個時候,到那裏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3誠然,荷花的綠葉的美是無可比似的,它淺淺的深深的綠葉上凝聚著汪汪點點的水露,在陽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滾動的幾顆珍珠。

4這是壹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接天蓮葉無窮碧”的名句曾被人無數次地吟詠過,的確,我起初曾經以為,這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麽以為了。

5誠然,荷花的紅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遠是十五六歲的年紀,不管在明亮的陽光下或是在輕風細雨中,它婷婷於岸畔又隱隱於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測的艷影,都會使人心醉神迷。

6這是壹塘荷花最美的時候嗎?“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行,人們總是不絕於口,當然,我也曾經以為,滿塘紅艷是荷花最美的時候,可是,我現在越來越不這麽以為了。

7既然綠葉不是最美,紅花也不是最美,那麽荷花到底在什麽時候才是最美的呢?

8那是壹個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壹人到圓明園,想去尋找那裏的殘秋,可是當我徜徉於既找不到壹片綠葉也找不到壹朵紅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無意之間,我卻被然呈現在我面前的另壹種景色吸引了:在映滿圓明園斷石殘柱所組成的黑白相間的奇妙圖案的水影中間,交織其上的是壹池殘荷。它有的枯梗還高高地聳立著,有的則已折斷在水中;它有的葉子早就被秋風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壹團,卻依然在空中高懸;它結下的果實,那些曾是翠綠色或者金黃色的蓮蓬,有的雖然已變成黑色,卻依然在空中高舉,有的被風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卻依然守著它自己的根。看到這種景象,看到在圓明園斷墻殘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殘荷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圓圈形、菱形的交相印疊的美麗圖案,我頓時感到我走進了壹個荷花的神奇世界。

9“留得殘荷聽雨聲”嗎?不,我當時的感覺完全不是這樣。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壹池碧綠壹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妳可以發現壹種美,可以發現那種不被別人所發現的蘊藏於殘破枯敗之中的高尚的淒美。

10它不再以綠葉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紅花使人陶醉,它現在給人們的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壹樣,是壹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壹種不屈的沈默。因此,我想,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因為它是遠勝於色、遠勝於香的壹池歷史淒風苦雨的絕唱。

11何況,隆冬過後,它那散落滿池的蓮子,又會葉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綠意,覆蓋著這片古老的荷池呢!不要留得殘荷聽雨聲,還是在風雨聲中去聽殘荷吧!

12世間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上擁有美,便誰也摧毀不了妳的美。有些時候,越是摧毀,便越是美麗。

(選自《人民日報》,有改動)

文章題目為“絕唱”,請根據文意,理解“絕唱”的含義。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從語言標誌看,有“含義”二字,初步確定是語意的閱讀。但從題幹 “根據文意”這個語言標誌來看,確定本題為語意轉為層次的閱讀了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絕唱”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全文與“絕唱”有關的段落——第9段、第10段

答案解析:第9段(1)“我感到這滿池的荷花沒有枯,沒有死,那布滿池水的斷梗殘枝,完全是那壹池碧綠壹池艷紅的最高的升華”。(2)“從它們以殘枝斷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蓮蓬所組成的各種神秘的圖案中間,妳可以發現壹種美,可以發現那種不被別人所發現的蘊藏於殘破枯敗之中的高尚的淒美”。第10段(3)“它現在給人們的和圓明園留下的斷墻壹樣,是壹種似乎已被摧毀但卻永遠無法摧毀的象征,是壹種不屈的沈默”。(4)“這滿塘殘荷才是圓明園荷池的絕美之處,因為它是遠勝於色、遠勝於香的壹池歷史淒風苦雨的絕唱”。

答案:滿塘殘荷是壹池碧綠、艷紅的最高升華,是壹池歷盡淒風苦雨的高尚淒美;圓明園的斷壁殘垣是被摧毀的歷史的見證,已成為無法摧毀的象征;現實的殘荷與歷史的殘缺相互映照,構成了殘缺、獨特的美。

三、結構閱讀法

(壹)結構閱讀的方法與步驟

結構的閱讀主要是看選取對象在文中的位置,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就不相同。壹般來說,它分三種情況:

1、在文章的開頭(包括標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1)引出下文……(要具體回答);(2)引起閱讀的興趣;(3)為下文……做鋪墊.

2、在文章的中間主要有兩個方面的作用:(1)過渡作用(承上啟下,要具體回答);(2)有時也可作線索作用。

3、在文章的結尾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作用:(1)總結全文,深化主題;(2)照應開頭(標題),首尾呼應;(3)點明題旨,揭示中心(要具體回答)

(二)結構閱讀的語言標誌

“作用”、“為什麽”等

(三)例題精析

例題壹 閱讀下面作品,完成18—21題。

冬日香山

①要不是公務,誰會在這天寒地凍的時節來香山呢?可話又說回來,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壹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②開三天會,就住在公園內的別墅裏。偌大個公園為我們獨享,也是壹種滿足。早晨壹爬起來我便去逛山。這裏我春天時來過,是花的世界;夏天時來過,是濃陰的世界;秋天時來說,是紅葉的世界。而這三季都遊客滿山,說到底是人的世界。形形色色的服裝,南腔北調的話音,這壹切將山路林間都塞滿了。現在可好,無花,無葉,無紅,無綠,更沒有多少人,好壹座空落落的香山,好壹個清凈的世界。

③過去來時,路邊是夾道的丁香,厚綠的圓形葉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現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勁枝,頭挑著些已彈去種籽的空殼。過去來時,山坡上是些層層片片的灌木,撲閃著自己霜紅的葉片,如壹團團的火苗,在秋風中翻騰;現在遠望灰蒙蒙的壹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幾乎融在壹起,很難覓到它的音容。過去來時,林間樹下是厚厚的綠草,絨絨地由山腳鋪到山頂;現在它們或枯萎在石縫間,或被風掃卷著聚纏在樹根下。如果說秋是水落石出,冬則是草木去而山石顯了。在山下壹望山頂的鬼見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歷歷在目。連路面的巨石也像是突然奔來眼前,過去從未相見似的。可以想見,當秋氣初放,冬雪欲降之時,這山感到三季的重負將去,便迎著寒風將闊肩壹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上的柔枝軟葉;又將山門壹閉,推出那些沒完沒了的閑客;然後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視大千,靜靜地享受安寧。我現在就正步入這個虛靜世界。蘇軾在夜深人靜時去遊承天寺,感覺到寺之明靜如處積水之中,我今於冬日遊香山,神清氣朗如在真空。

④與春夏相比,這山上不變的是松柏。壹出別墅的後門就有十幾株兩抱之粗的蒼松直通天穹。樹幹粗粗壯壯,溜光挺直,直到樹梢盡頭才伸出幾根虬勁的枝,枝上掛著束束松針,該怎樣綠還是怎樣綠。這時太陽從東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間卻寂然不動了。我徘徊於樹下又斜椅在石上,看著這紅日綠松,心中澄靜安閑如在涅槃,覺得胸若虛谷,頭懸明鏡,人山壹體。此時我只感到山的巍峨與松的偉岸,冬日香山就只剩下這兩樣了。蒼松之外,還有壹些新松,栽在路旁,冒出油綠的針葉,好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季節。與松作伴的還有柏樹與翠竹。柏樹或矗立路旁,或伸出於石巖,森森然,與松呼應。翠竹則在房檐下山腳旁,挺著秀氣的枝,伸出綠綠的葉,遠遠地做壹些鋪墊。妳看它們身下那些形容萎縮的囊草敗枝,妳看它們頭上的紅日藍天,妳看那被山風打掃得幹幹凈凈的石板路,妳就會明白松樹的驕傲。它不因風寒而筒袖縮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慚。我奇怪人們的好奇心那麽強,可怎麽沒有想到在秋斂冬凝之後再來香山看看松柏的形象。

⑤當我登上山頂時回望遠處煙霧茫茫,亭臺隱隱,腳下石奔突,松柏連理,無花無草,壹色灰褐。好壹幅天然焦墨水圖。焦墨筆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飾只留本質。妳看這山,它借著季節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楓樹的火紅,還有遊客的捧場。只留下這長青的松柏來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聞然無人,我邊走邊想,比較著幾次來香山的收獲。春天來時我看她的嫵媚,夏天來時我看他的豐腴,秋天來時我看她的綽約,冬天來時卻有幸窺見她的骨氣。她在回顧與思考之後,毅然收起了那些過眼繁花,只留下這錚錚硬骨與浩浩正氣,她會爭得來年更好的花,更好的葉,和永遠的香氣。

⑥香山,這個神清氣朗的冬日!

(取材於梁衡文集《覓渡》)

1.聯系全文,體會文章第①段談談“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壹面,我又哪能知道呢?”壹句表達的意思和作用。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語言標誌:“意義”和“作用”——確定本題為語意與結構綜合的閱讀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要不是恰在這時來,香山性格的那壹面,我又哪能知道呢?”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第1段,文章的開頭

答案解析:

從含義的閱讀來看的,這句話的表層含義:作者恰好在冬日來到香山,知道了香山性格的另外壹面,從“恰”“哪能”看出作者發現了香山另壹面性格時的驚喜之情。

從結構的閱讀來看,這句話位於開篇,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具體包括後文作者對冬日香山的另壹面的具體描寫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

答案:表現了作者在冬日意外發現香山另壹面性格的驚喜。引領出文章對冬日香山讓作者極其驚喜的“意外”“發現”(或香山另壹面)的敘述和思考。

2、統觀全文,簡析文章結束句“香山,這個神清氣朗的冬日”的作用。

具體分析:

第壹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角度——語言標誌: “作用”——確定本題為結構的閱讀

第二步:根據題幹找準答題的對象——“香山,這個神清氣朗的冬日”

第三步:根據對象找到答題的區域——最後壹段,文章的結尾

答案解析:

這句話位於文章的結尾,有照應前文,點明題旨,揭示中心的作用,即承接作者對香山性格的另壹面的敘寫與感嘆,再次點明冬日香山清靜,有骨氣的本質,使讀者對冬日香山的另壹面有更進壹步的思考。

答案:這句話是作者在感悟到香山的另壹面後發出的由衷感嘆,再度點明了冬日香山清靜、骨氣的本質,與前文呼應,使讀者對冬日香山有更進壹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