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夷長技以制夷語出魏源的《海國圖誌》。後來成為洋務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
林則徐是最先放眼世界的人,他搜羅人才翻譯外國書刊。林則徐著名思想家魏源(1794-1857)所著的中國認知海外第壹書《海國圖誌》中的至理哲言。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曾先後任江蘇布政使和巡撫的幕僚,也是當時堅決主張“睜眼看世界”的著名文人。魏源在書中寫道,編撰《海國圖誌》的目的,其在《原敘》中如是說:“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之長技以制夷而作”。(出自《海國圖誌》第67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後來嚴復先後翻譯了《天演論》、《原富》、《群學肄官》、《群已權界論》、《社會通詮》、《法意》等西方學術著作,較為系統地將西方的進化論、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介紹到中國來。
魏源是中國近代史上明確提出向西方學習的人,他在《海國圖誌·敘》中指出:是書何以作?曰:“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所謂“師夷” 主要是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各國在軍事技術上的壹套長處。魏源說:“夷之長技三:壹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他不僅主張從西洋購買船炮,而且更強調引進西方的先進工業技術,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謂“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敵制勝。魏源明確地把是否學習西方國家“長技”提高到能否戰勝外國侵略者的高度來認識。他強調指出,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從反侵略立場出發,以師夷為手段,以制夷為目的,表現了壹種光輝的愛國主義思想。
鴉片戰爭後,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有的人被列強的“船堅炮利”嚇破了膽,認為中國今後只能對外妥協,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以求“中外相安無事”。還有的人雖然對中國在鴉片戰爭的慘敗痛心疾首,要求“攘夷”“剿夷”,但他們提出的“攘夷”“剿夷”辦法是老壹套,缺乏可行性。而魏源則通過對鴉片戰爭失敗原因的認真反省,既認識到了中國的落後,承認西方列強有其“長技”,同時又沒有喪失反抗列強侵略的勇氣,認為中國只要把列強的“長技”學到手,就壹定能打敗侵略者。正是基於這兩方面的認識,他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這壹思想後來成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源頭,在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