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針灸發展史上的重要論述

針灸發展史上的重要論述

《靈樞經》,又稱《靈樞》、《針經》、《九針》,約成書於東周戰國時期,是針灸學術的第壹次總結。

戰國時代的神醫扁鵲所著《難經》,六十九至八十壹難為針法,對針灸學說進行了補充和完善。

晉代醫學家皇甫謐撰寫《針灸甲乙經》,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壹部針灸學專著,也是最早將針灸學理論與腧穴學相結合的壹部著作,是針灸學術的第二次總結。

宋代針灸學家王惟壹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考證了354個腧穴,並將全書刻於石碑上供學習者參抄拓印,促進了針灸學術的發展。

元代滑伯仁所者的《十四經發揮》,首次將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合稱為十四經脈,對後人研究經脈很有裨益。

明代楊繼洲所著的《針灸大成》,匯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經驗,內容豐富,是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是針灸學術的第三次總結。

公元1742年吳謙等撰《醫宗金鑒》,其《醫宗金鑒·刺灸心法要訣》不僅繼承了歷代前賢針灸要旨,並且加以發揚光大,通篇歌圖並茂,自乾隆14年以後(公元1749年)定為清太醫院醫學生必修內容。

針灸名醫李學川公元1817年寫出《針灸逢源》,強調辨證取穴、針藥並重,並完整地列出了361個經穴,其仍為今之針灸學教材所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