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的姓氏不到300個,但大多數人只用幾個。最常見的姓氏有: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劉、殷。韓國的四大姓氏,金、李、樸、崔,占了全國人口的壹半,同姓之間的通婚仍然被嚴格禁止。
在古代半島三國時期,高句麗在公元壹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百濟和新羅緊隨其後,分別在4世紀和6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人的姓氏和中國人的非常相似。韓國人的姓氏也可以分為單姓和復姓。最常見的姓氏有金、李、樸、崔、鄭、姜,復姓有、諸葛、獨孤、賢玉、皇甫、南宮。
根據1985年韓國人口和國情調查,韓國人共有275個姓氏。可見,三韓主體新羅使用漢姓比高句麗人晚了五百年,百濟是高句麗皇室在三韓地區建立的殖民王朝,其使用漢姓與高句麗還有三百年的差距。
韓國常見的姓氏有金、李、樸、安、張、趙、崔、陳、韓、姜、劉、尹,在高句麗歷史上幾乎沒有出現過。除了金和樸,李、張、趙、崔、陳、劉等姓氏是南北朝後期至隋唐時期中國最流行、最昂貴的姓氏。
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本官106,樸姓本官70余,崔姓本官43,均為本土血統,沒有從中國傳入的同姓。在109篇李傳記中,約有30篇是從中國傳入的;在35篇鄭傳記中,只有兩篇是從中國傳入的,即《瑞山鄭傳》和《瑯琊鄭傳》。安、邊、邊、蔡、曹、陳、遲、丁、範、方、方、洪、康、嵇、姜、康、孔、連、陸、明、南、潘、錢、秦、秋、任、沈、沈、石、宋、魏。林、陸、劉、車、羅、陸、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在族譜中流傳。他們的祖先是在商周戰國秦漢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
韓國人沒有姓。古三國時期,高句麗最早開始使用姓氏是在公元壹世紀。百濟和新羅緊隨其後,分別在4世紀和6世紀開始使用姓氏。由於中國文化的影響,韓國人的姓氏和中國人的非常相似。韓國人的姓氏也可以分為單姓和復姓。最常見的姓氏有金、李、樸、崔、鄭、姜,復姓有、諸葛、獨孤、賢玉、皇甫、南宮。根據1985年韓國人口和國情調查,韓國人共有275個姓氏。
韓國人的姓氏中還有壹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本”。人們互相介紹時,不僅要說自己的姓,還要說自己的“本”。所謂“本”是指姓氏的起源,相當於中國人的籍貫。比如,雖然姓金的人都姓金,但“根”是不壹樣的。比如有廣州進士、安東進士、翼城進士、慶州進士等。李氏包括、延安李氏和寒山李氏。同壹個“本”同姓的人,就是同宗。
在韓國,隨處可見×××宗親會的牌子。這種宗族協會負責管理宗族的事務。如祖墳、家廟、祠堂的修繕;每年為祖先過兩次春節和中秋節;每30年修訂壹次族譜,幫助族人解決各種問題等。在韓國,有的姓氏只有壹個“本”,有的姓氏有多個“本”。最“本”的是金,* *有282個“本”。李也有237個“本”。
另外還有100多個“本”姓,如樸、崔和鄭。韓國人絕大多數在朝鮮半島,但也有壹些姓“本”的在中國。這是因為中韓兩國自古以來就是近鄰。在多年的相互交流中,壹些中國人移居朝鮮半島,並帶來了自己的姓氏,逐漸融入韓國,成為韓國的姓氏。
在韓國,每個姓氏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族譜記載了本家族祖先的來歷,本家族各教派的起源,各代人的官職,本家族的男人在哪裏娶了何家的女人,本家族的女人在哪裏娶了何家的男人,以及其他相關信息,非常詳細。韓國人非常重視家譜,每30年都會修訂壹次。所有家庭都應妥善保存家譜,並代代相傳。就算去了海外,也要代代相傳,保留族譜,不然回國認祖歸宗拿不出證據就麻煩了。
韓國文化最早的歷史記載是在公元前35年。朝鮮戰爭後,朝鮮半島北南雙方的對峙導致了韓國現代文化的差異,但雙方的傳統文化卻壹脈相承。朝鮮半島在歷史上與中國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其傳統文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但仍保留著獨特的特征。
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前後,扶余國、高句麗、倭居、東陵等小國或部落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地區。西漢在這個地區建立了四個郡。然而,由於當地人民的反擊,範縝和林屯縣很快解體,宣土縣也被轉移到遼東。與此同時,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崛起後,開始逐漸統壹周邊國家,並於西晉末吞並了漢朝最後壹個郡——樂浪郡。
“朝鮮”壹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籍《山海經》中。海內靖說:“在東海,在北海的壹隅,有高麗、天都之名。”“朝鮮在列陽,東海以北,山南以南。烈陽為燕。”。200年前成書的《尚書大傳》記載,周武王封了姬子在朝鮮的土地。《尚書》傳中的“朝鮮”壹詞,意為“朝日光明”,“朝”字讀作“朝日”。但《史記》卷115《朝鮮列傳》第55集引用張艷雲:“朝鮮有濕水、桶裝水、汕頭水,三水合為桶裝水,故疑樂浪朝鮮得名於此。”索隱雲說,“陰超朝,直驕而叛逆,鮮聲不朽。它也因水而得名。壹聲。”在《史記》中,周武王還把姬子封在朝鮮土地上。[7]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東部的東夷部落也遷入朝鮮半島。《戰國策》和《燕策壹》載:“蘇秦將隨,北有燕曰:‘燕東有朝鮮,遼東’”。
朝鮮史書《三國誌遺》中用“朝鮮”壹詞來稱呼“古朝鮮”(譚俊朝鮮)、“箕子朝鮮”、“魏滿朝鮮”。在中國從周朝到漢代的史書中,“朝鮮”僅指朝鮮半島北部,而朝鮮半島南部則稱為“三個朝鮮”(即陳漢、馬漢、韓歌)。公元前194年,魏延蠻推翻了古朝鮮的準國王,國名仍叫“朝鮮”,史稱魏蠻朝鮮。西漢元豐二年,漢武帝東征朝鮮,建立四郡。從此,“朝鮮”二字早已從中國的典籍中消失。直到公元14世紀後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才選擇朝鮮作為國名。目前,韓國官方已經將丹郡古代朝鮮的傳說作為韓國歷史的開端。但這並不否認孔子曾經提到過東方學者的國家箕子朝鮮。
668年,在唐朝的幫助下,新羅在征服了加德滿都和百濟之後,又征服了高句麗,朝鮮半島進入了統壹新羅的時代。隨著朝鮮主要史學和韓國媒體的炒作,認為這段歷史是南北國家的時代,即南方的新羅統壹,北方的渤海統壹。
根據考古發現,幾十萬年前,原始人類就生活在朝鮮半島。朝鮮半島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公元前10年進入青銅時代。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傳說從公元前24世紀開始,朝鮮半島北部形成了丹根古朝鮮(意為“寧靜晨光之國”)。
前三國時期,東北亞有扶余、倭居、夷、侗等部落。,在朝鮮半島北部和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南部的部落是三韓。進入4世紀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崛起,統壹了北方的部落國家,滅了漢朝的四郡。在西南,百濟消滅了馬來西亞和朝鮮的54個國家。東南的陳、韓也被12國並入新羅。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新羅、百濟三足鼎立的時期,史稱“三國時代”。
7世紀,新羅和唐朝先後滅百濟和高句麗。676年洛唐戰爭後,新羅統壹了朝鮮半島的大同江以南。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唐朝時被渤海國繼承。904年,新羅高僧金弓建立後,建立高句麗。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建立高麗國,後定名為“高麗”(朝鮮時代阿拉伯商人將此名傳至歐洲世界,英語或歐洲語中“高麗”的詞源為“Korea”),深受中國佛教的影響。
1392年,朝鮮將領李成桂被明太祖改名為朝鮮,史稱“朝鮮王朝”或李氏朝鮮、朝鮮。王朝以儒家思想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治國理念。世宗皇帝在位期間,王朝的經濟、文化、軍事、科技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朝鮮半島華人是指在朝韓分治前移民到朝鮮半島的華人。現在至少已經發展到第三代、第四代了。在韓國,他們自稱韓華(韓裔中國人),而韓國人通常稱他們為華僑。
華僑不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與韓國建交後,從中國大陸到韓國留學、就業、居住的新移民(約20萬人:654.38+06萬中國朝鮮族,4萬漢族)。雖然朝鮮半島的華人人口是僅次於朝鮮族的第二大族群,但其重要性有減弱的趨勢。如今韓國約有23000人,朝鮮約有22133人。約占半島總人口7000萬的0.07%。大多數在韓國生活的中國人居住在仁川,其次是釜山和首爾。在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平壤的中國人更多。
與來自廣東、福建的普通華僑不同,韓國的漢族95%以上來自山東,大部分來自煙臺、青島、威海等地。
根據朝鮮半島的歷史,朝鮮人的許多氏族的祖先都起源於中原。這些人主要是因為戰爭而來到朝鮮半島的南方生活(陳人和漢人的民族淵源之壹就是來自中原)。時至今日,在朝鮮人的戶口本上還能看到很多中原人遷徙到朝鮮半島的痕跡,比如蘇州賈。但是,他們已經是韓國人,不再被視為中國人。
清朝末年,他們為了逃避戰亂,大多從山東半島渡過黃海,在當時的仁川、釜山、首爾登陸。上岸後大多從事農業、餐飲、建築等行業。
1910年日本占領朝鮮半島期間,朝鮮華人中不乏企業家和富商。日本人壹方面要利用華人資源,另壹方面要防止華人做大。當時規定大型基礎設施建設雇用的中國人數量不得超過工人總數的1/3。
1948中華民國成立後,還是有很多韓國人移民到韓國。特別是最近壹次中國大陸移民潮出現在南北戰爭前後(1949)。例如,當中華民國政府撤出中國大陸時,大量中國人從中國東北或山東省進入朝鮮;少數來自中國其他沿海地區。
韓國華僑人數在1922高峰時達到10萬人。1931年,萬寶山事件後,大批華僑回國,人口下降到三四萬人。到1945日本投降時,微漲至5萬。60年代華僑人數下降到2萬人,70年代只剩下六七千人。2002年朝鮮華僑總人數約為22,654,38+0,33。其中壹半以上居住在平壤;平安北道300戶;慈江路和鹹鏡北道有200戶人家。
韓國五大姓氏中,金姓本官106,樸姓本官70余,崔姓本官43,均為本土血統,沒有從中國傳入的同姓。在109篇李傳記中,約有30篇是從中國傳入的;在35篇鄭傳記中,只有兩篇是從中國傳入的,即《瑞山鄭傳》和《瑯琊鄭傳》。
安、邊、邊、蔡、曹、陳、遲、丁、範、方、方、洪、康、嵇、姜、康、孔、連、陸、明、南、潘、錢、秦、秋、任、沈、沈、石、宋、魏。林、陸、劉、車、羅、陸、南宮、芮、王、吳等姓氏在族譜中流傳。他們的祖先是在商周戰國秦漢時期進入朝鮮半島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