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紮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蕓帙、蕓編、蕓簽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裏放“蕓香”,後人便用“蕓帙”“蕓編”“蕓簽”等代稱書籍。
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二酉“原系湖南境內的大酉山、小酉山。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學術觀點
中國有6000年的文明史,圖書作為重要的標誌文明的牌記,與中國古老的文明社會並駕齊驅發展著。從壁石、鐘鼎、竹簡、尺牘、縑帛到紙張,無壹不向社會傳播文明,傳遞知識。但久經改朝換代、天災人禍,能保留下的古書少之又少。所以,古書收藏愛好者認清古籍中孤本、善本、珍本的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孤本的概念比較清晰。凡國內藏書只此壹部的,未見各家收藏、著錄的,壹概稱為國內孤本。
珍本與善本的界定,歷來為版本鑒定學者所爭論。宋效先老師曾在1987年發表論文指出:“珍本是比較稀見或比較珍貴之本,善本是凡內容有用,流傳稀少,校刻精良,具有文物、學術或藝術價值之本。”而在李致忠老師的觀點中認為:在西方人的觀念裏和詞匯中,“善本”就是珍貴的、值錢的、罕見的傳本,這實際上是以“珍本”概念替代了“善本”的含義。時代久遠,傳世孤罕的書籍,自然珍貴。甚至雖有明顯的文字訛脫,反被視為珍貴版本,這在古今中外都有實例可舉。本來“珍”並不等於“善”,罕見的東西並不壹定真好,可是誰也不會把珍貴的東西視若糞土。這就在實際上把“珍”、“善”合流了。
彭令先生認為,從廣義的角度說,凡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人民的古籍精品,都應視為珍本;珍本與善本的核心價值都是文獻價值,文物價值為基礎,文物價值主要是在確定古籍的真贗、年代、版本的基礎上得出的,藝術價值對於古籍來說是形式。文物價值、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都高的古籍,無疑是善本;有時候,對於某種價值特別突出的古籍,也應視為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