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īng dú
2 概述疔毒:1.泛指多種瘡瘍;2.瘡瘍的壹種。
3 泛指多種瘡瘍·疔毒疔毒為病名[1]。出《仙傳外科集驗方》卷六。泛指多種瘡瘍[1]。古無疔字,丁通疔,泛指外科證情較重之多種瘡瘍[2]。《黃帝內經素問·生氣通天論》:“高梁之變,足生大丁。”《瘍醫準繩》卷二:“大抵如豆、如臼、如箔金、如茱萸、如石榴籽或發疹搔破而青黃赤色汁出,或衣服觸著而疼痛忽生,或白而腫實,或赤而浮虛,其狀不壹……若因剝割疫死牛馬豬羊,瞀悶身冷,遍體俱有紫皰,此疔瘡也。”
歷代文獻以疔命名者如:滿天星疔、紅絲疔、爛疔、麻子疔、石疔、雄疔、雌疔、火疔、暗疔、烏茄疔、水疔、蛇眼疔、蛇頭疔、水蛇頭疔、蛇節疔、蛇背疔、蛇腹疔、斷指疔、蛀節疔、泥鰍疔、鰍肚疔、魚肚疔、魚尾疔、魚臍疔、牛疔、豬疔、牛拘疔、馬疔、馬口疔、羊疔、羊須疔、狗疔、牛皮疔、羊毛疔、托盤疔、穿板疔、手糟疔、松子疔、鹽膚疔、浮漚疔、瓜藤疔、楊梅疔、驢馬疔、蜈蚣疔、豆腐疔、水洗疔、刀鐮疔、葡萄疔、冷疔、脫骨疔、血疔、卷廉疔、忘汲疔、燕窩疔、驪龍疔、騰虎疔、釘腦疔、赤疔、青疔、黑疔、黃疔、白疔、赤面疔、白刃疔、黑靨疔、紫靨疔、黃鼓疔、五疔、十三疔、三十六疔、十指疔、疫疔、人中疔、承漿疔、印堂疔、迎香疔、合谷疔、手丫疔、火焰疔、手背疔、虎口疔、指疔、螺疔、沿爪疔、中節疔、足底疔、穿心疔、頰疔、顴疔、鼻疔、鎮口疔、反唇疔、髭疔、虎須疔、眉疔、對疔、正對口疔、偏對口疔、足面療等壹百余個[2]。
4 瘡瘍的壹種·疔毒疔毒(ding deeprooted sore)為病名[3]。又名丁瘡、丁腫、疔腫、疔瘡、疵瘡[1]。是指好發於顏面、四肢,以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腫痛灼熱,易於走黃、損筋傷骨為主要表現的瘡瘍[4]。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疔腫》雲:“初起必先癢後痛,先寒後熱,熱定則寒,多四肢沈重,頭痛,心驚眼花,若大重者,則嘔逆,嘔逆難治;……經五六日不瘥,眼中見火,神昏口幹。心煩即死也。”陳實功《外科正宗·疔毒論》雲:“夫疔毒者,乃外科迅速之病也。有朝發夕死,隨發隨死……”
疔的名稱繁多,證因各異。
按照發病部位的不同而有人中疔、蛇頭疔、虎口疔、鼻疔、紅絲疔等多種名稱[3]。
按照發病部位和性質不同,可分為顏面部疔毒、手足部療瘡、紅絲疔、爛療、疫疔五種。
疔的範圍很廣,包括西醫的癤、癰、壞疽的壹部分,皮膚炭疽及急性淋巴管炎。疔毒相當於顏面部、手部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及部分特殊感染,是壹種發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的疾病。若處理不當,發於顏面者易引起走黃危證而危及生命,發於手足者則可損筋傷骨而影響功能。
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4.1 疔毒的病因病機多因恣食膏粱厚味或感受風邪火毒,火熱毒邪外發肌膚所致[3]。若火毒亢盛,內攻臟腑,則可發為疔毒走黃,是疔毒的危候[3]。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是由某些化膿性病原菌引起的局部性體表感染[3]。而疔毒走黃則類似這些感染擴散引起的敗血癥[3]。
4.2 疔毒的癥狀《外科精義》卷上:“夫疔毒者,以其瘡形如丁蓋之狀是也。”?疔毒因其形小,根深、堅硬如釘而得名[1]。
多發於顏面,其次為四肢軀幹[1]。發病急,變化快,初起如粟,堅硬根深,繼則焮紅發熱,腫勢漸增,疼痛劇烈,待膿潰疔根出,則腫消痛止而愈,若處理不當,或熱毒太盛,易致走黃[1]。
4.3 疔毒的辨證分型 4.3.1 火毒蘊結疔毒·火毒蘊結證(ding with firetoxi amas *** ent pattern)是指火毒蘊結,以瘡頭如粟粒,或癢或麻,紅腫熱痛,腫勢3~6cm以上,頂突根深堅硬,或伴惡寒發熱,舌質或邊尖紅,舌苔薄黃,脈數為常見癥的疔毒證候[4]。
4.3.2 火毒熾盛疔毒·火毒熾盛證(ding with blazing firetoxin pattern)是指火毒熾盛,以疔毒腫脹範圍增大,四周浸潤明顯,疼痛加劇,膿頭出現,伴發熱口渴,便秘溲赤,舌苔黃膩,脈弦數為常見癥的疔毒證候[4]。
4.4 疔毒的治療 4.4.1 方藥治療總的治療原則是清熱解毒,常用五味消毒飲、黃連解毒湯加減。
內治宜清熱解毒,服五味消毒飲、消疔簡便方;火毒盛者,可服黃連解毒湯、解毒大青湯;若潰後余毒未盡,五心煩熱者,宜服人參清神湯,若出膿之時氣虛者,宜服內托安神散[1]。
外治用煙油膏(旱煙管油)厚敷疔毒四周,留頭,疔破出水即愈;亦可用豬膽汁與雄黃、京墨、姜汁混合外敷疔毒四周;或用蓖麻子壹粒去油,乳香壹分去油***搗爛用飯和為餅貼之,可拔疔瘡;亦可外敷黃連軟膏,玉露膏等;若成膿則可用五五丹或八將丹撒瘡口,以提膿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劑),腐去則用生肌玉紅膏或生肌散以收口[1]。
4.4.2 針灸治療註意:疔毒初起時切忌擠壓和針挑患部;膿成後須切開排膿,而紅腫發硬膿未成熟時則不可切開,以免引起感染擴散[3]。如出現療瘡走黃現象,應及時采用綜合療法搶救[3]。
4.4.2.1 體針取身柱、靈臺、合谷、委中等穴為主,並根據患部所屬經脈而相應加穴[3]。如生於面部手陽明的,加商陽、曲池;生於面部足少陽的,加陽陵泉、足竅陰;生於食指端的,加曲池、迎香;生於足小趾的,加聽會、陽陵泉等。疔毒初起者,可用艾條薰灸患部及相應經脈上的穴位,有止痛消散作用[3]。兼高熱者,加曲池、大椎;神昏者加人中、十宣[3]。
4.4.2.2 挑治法於背部脊柱(約三至八胸椎)兩旁尋找丘疹樣突起物乃陽性反應物,用三棱針挑治,每日1次[3]。
4.4.2.3 火針適於疔毒已成膿者[3]。用較粗針具置火上燒紅,迅速對準瘡頭刺入[3]。可代替手術排膿[3]。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