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吳鞠通在《溫病條辨》說到:
濕之入中焦,有寒濕,有熱濕,有自表傳來,有水谷內蘊,有內外相合。其中傷也,有傷脾陽,有傷脾陰,有傷胃陽,有傷胃陰,有兩傷脾胃。傷脾胃之陽者十常八、九,傷脾胃之陰者十居壹、二.彼此混淆,治不中竅,遺患無窮,臨證細推,不可泛論。
意思就是:
1.?濕,分寒濕、濕熱;
2.?濕的形成,有從外部傳來的,也有脾胃失運,濕從內生;
3.?濕氣傷的是:脾、胃;
4.?寒濕壹般比較普遍占80-90%,濕熱占10-20%。
如何判斷自己中招“濕邪”了呢?1,舌苔膩,越厚越嚴重(色白或黃);
2,大便不成形,粘膩,不好沖,粘馬桶;
3,口粘,口渴了不想喝水或者喝幾口就不想喝了;
4,胸脘脹滿,兩胸之間的中間部位;
5,頭重好像裹了毛巾壹樣,不輕松;
6,身體沈重,四肢浮腫無力,有時還伴隨關節疼痛等;
7,面色油光,頭皮油膩;
8,尿少渾濁,濕疹反復發作;
9,女性白帶增多,陰道炎發病率高。
怎樣袪濕才有效?首先,常喝薏米紅豆芡實水
薏米紅豆芡實水=芡實+赤小豆+炒熟的薏苡仁。
紅豆薏米祛濕氣,其中的“紅豆”指的是“赤小豆”。紅豆較圓,赤小豆則比較細長。
紅豆不能祛濕,吃多了反而會敗血,因此壹定要用細長的赤小豆煮水,才能利水祛濕。
薏米雖然可以祛濕,但是寒性較大,直接煮水容易傷害脾,脾虛反而會加重寒氣,因此可以將薏米炒壹下,大大減少寒性。
脾虛,運化水汽的能力降低,體內濕氣便加重,濕氣過多,又會加重脾的負擔,引起惡性循環。
只祛濕不健脾,治標不治本,喝再多紅豆薏米水都沒用!因此祛濕和健脾必須同步進行。
健脾,最厲害的要數芡實了。芡實又叫雞頭米,被稱為“水中人參”。
能健脾祛濕、固腎益精,還能補中益氣,延緩衰老,讓妳面色紅潤更年輕!
薏米紅豆芡實粥做法:
第壹步:將赤小豆、芡實用冷水浸泡2小時,或用熱水浸泡1小時。
第二步:用文火炒制薏米至微黃即可,減輕寒氣。
第三步:將泡好的薏米、赤小豆、芡實、冰糖、紅棗放入鍋中,加水,熬煮2小時即可,香甜軟糯,祛濕又健脾!
其次,多走祛濕步
為什麽濕氣大的人腿容易腫?因為濕性下註,濕的重點是在下面。?
濕氣大的人可以這麽散步:雙手叉腰,後面的腿往前蹬出去,腳尖勾著蹬出去。走得不用太著急,走穩壹點、慢壹點,只要把腿抖起來,氣血循環就舒暢開,經絡就疏通。
祛濕步,其實就是壹個蹬腿的動作。我們這樣走起來,它特別有效,可以促進腿的氣血循環。腿的氣血循好,濕氣就能很好地消利出去。
記得,常按祛濕穴
我們身上還有三個祛濕開關:陰陵泉穴豐隆穴承山穴
1.陰陵泉穴
陰陵泉是足太陰脾經的穴位,取穴時順著小腿內側往膝關節方向摸,膝窩下凹陷處即是。
這個穴位能健脾益氣,促進脾運化水濕,經常按揉陰陵泉可健脾化濕,解決體內有“濕”或者水腫的問題。
2.豐隆穴
豐隆穴是足陽明胃經的穴位,位於外膝眼和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它對脾胃兩大臟腑都有很好的調理作用,是除濕祛痰主要的穴位,並有調和胃氣、補益氣血、醒腦安神等功效。
3.承山穴
取穴時應采用俯臥的姿勢,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與昆侖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
有運化水濕,固化脾土的功效。
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按壓在穴位上,先垂直向下按壓,邊按邊揉,以產生酸、脹感為宜,每次按揉持續10秒後,漸漸放松,每個穴位上重復這個操作6~9次,每天可按摩2~3次。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註意飲食作息
1,少食肥甘厚味,烤串,麻辣燙,海鮮之類食物;
2,少食冰冷,冰激淩戒掉之;
3,少食甜品,蛋糕這些生痰困脾之物;
4,盡量保持生活環境要幹燥;
5,盡可能讓自己每天運動壹下,身體微微發汗;
6,不熬夜,節欲;
7,多思傷脾,少生氣以免肝氣傷脾胃。
對於除濕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吃紅豆薏米,而是知道自己的身體是哪種配置。
大人和孩子壹樣,只要是能少給身體增加負擔,脾胃的能力就會逐漸提高,這是我們平常能做的,而且也是有確切效果的。
避免更多濕的產生,本身就是除濕的過程,也是可以提高體質的過程。
如果有關於“祛濕”的更多問題,歡迎私信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