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大學問》
上海古籍出版社於1992年12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守仁(王陽明),這本書是王守仁(王陽明)的綱領性哲學著作,被其弟子們視為儒家聖人之學的入門教科書。
《大學問》乃陽明重要教典也。陽明者,中國明代之大儒王守仁是也。文武周公,孔孟朱熹,陽明承前啟後,其地位、作用若斯也。縱觀中國三教九流之學,陽明乃壹顆璀璨明珠,此喻決不為過也。在三間聖殿中,孔子居中,左釋迦右老子,反之亦然,此陽明之公開觀點也。陽明儒學功底深厚,有能力及膽識出入佛老,不僅辨析名相而且身體力行,最後融三家於壹爐,拈出“致良知”之三字以為萬能鑰匙,謂時時處處按良知行事,則適得其所、百發百中,真乃大明咒、無上咒也。陽明乃罕見全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作家、詩人、書法家集於壹身,繼陸九淵之後集中國心學體系之大成,其成果豐碩,《全集》兩大卷,然要言之,其中心思想皆在《大學問》之中也。請先閱其入室弟子錢德洪之序言,再讀《大學問》問答體言簡意賅、優美流暢之原文,若不得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必覺心明眼亮、神清氣爽也。
原文:
陽明子答曰:“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壹體者也。其視天下猶壹家,中國猶壹人焉。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壹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壹也,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是故見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惻隱之心焉,是其仁之與孺子而為壹體也。孺子猶同類者也,見鳥獸之哀鳴觳觫,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與鳥獸而為壹體也。鳥獸猶有知覺者也,見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憫恤之心焉,是其仁之與草木而為壹體也。草木猶有生意者也,見瓦石之毀壞而必有顧惜之心焉,是其仁之與瓦石而為壹體也。是其壹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是故謂之“明德 ”。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壹體之仁猶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動於欲,而未蔽於私之時也。及其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圮類, 無所不為其甚,至有骨肉相殘者,而壹體之仁亡矣。是故茍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壹體之仁猶大人也;壹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復其天地萬物壹體之本然而已耳。非能於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譯文:
陽明先生回答說:“所謂的‘大人’,指的是把天地萬物看成壹個整體的那類人。他們把普天之下的人看成是壹家人,把全體中國人看作壹個人。如果有人按照形體來區分妳和我,這類人就是所謂的‘小人’。大人能夠把天地萬物當作壹個整體,並不是他們有意去那麽做,而是他們心中的仁德本來就是這樣,這種仁德跟天地萬物是壹個整體。豈只是大人才會如此呢?就是小人的心也沒有不是這樣的,只是他們自己把自己看作小人罷了。所以當他看到壹個小孩兒要掉進井裏時,必會自然而然地升起害怕和同情之心,這就是說他的仁德跟孩子是壹體的。孩子還是屬於自己的同類,而當他看到飛禽和走獸發出悲哀的鳴叫或因恐懼而顫抖時,必會產生不忍心聽聞或觀看的心情,這就是說他的仁德跟飛禽和走獸是壹體的。飛禽和走獸還是有靈性的動物, 而當他看到花草和樹木被踐踏和折斷時,必然會產生憐憫體恤的心情,這就是說他的仁德跟花草樹木是壹體的。花草樹木還是有生機的植物,而當他看到磚瓦石板被摔壞或砸碎時,必然會產生惋惜的心情,這就是說他的仁德跟磚瓦石板也是壹體的。這就是萬物壹體的那種性德,即使在小人的心中,這種性德也是必然存在的。這種性德源於生來就有的天命屬性,它是自然光明而不暗昧的,所以被稱作‘明德’。小人的心已經被分隔而變得狹隘卑陋了,然而他那萬物壹體的仁德還能像這樣正常顯露而不是黯然失色,這是因為他的心處於沒有被欲望所驅使、沒有被私利所蒙蔽的時候。待到他的心被欲望所驅使、被私利所蒙蔽、利害產生了沖突、憤怒溢於言表時,他就會損物害人、無所不用其極,甚至自己的親人之間也互相殘害,在這種時候,他那內心本具的萬物壹體仁德就徹底消亡了。所以說在沒有私欲障蔽的時候,雖然是小人的心,它那萬物壹體的仁德跟大人也是壹樣的;壹旦有了私欲的障蔽,雖然是大人的心,也會像小人之心那樣被分隔而變得狹隘卑陋。所以說致力於大人學養的人,也只是做去除私欲的障蔽、彰顯光明的德性、恢復那天地萬物壹體的本然仁德功夫而已。並不是能夠在本體的外面去增加或減少什麽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