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古籍修復 - 側柏酊的出處

側柏酊的出處

油風病名來自《外科正宗》“油風乃血虛,不能隨氣榮養肌膚……”。其別名又稱鬼舐頭,因其發病突然,無自覺癥狀,故俗稱鬼剃頭。油風的病因病機及癥狀在中醫古籍中有過描述,如《諸病源候論》:“人有風邪,在於頭,有偏虛處,則發禿落,肌肉枯死,或如錢大,或如指大。發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本病屬風類皮膚病的範疇。 [病因病機]

引起本病的原因較多。不過,清《馮氏錦囊秘錄》有段原則性論述,該書說:“發乃血之余。焦枯者血不足也;忽然脫落,頭皮多癢,須眉並落者,乃血熱生風,風木搖動之象也;病後瘡後產後發落者,精血耗損,無以榮養所致也。”馮氏的這段論述,可視為本病病因的高度概括,具有指導臨床實踐的意義。

不過,情誌異常造成的脫發,並不少見,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情誌失調,五臟受累,進而影響機體的臟腑功能,可促使脫發突然加劇。

至於小兒脫發,或者發生不榮,或者發焦且枯黃的原因,清《蘭臺軌範·小兒》說:“發久不生,生則不黑,皆胎弱。”徐靈胎的這種看法,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本病發生的原因,不外乎虛與實。所謂虛,壹指氣血之虛,壹指肝腎之虛。人受水谷精微,化生為氣血、陰精,壹旦陰血虧損,不能化生精血,毛根空虛,發無生長之源,即致頭發大片脫落。所謂實,多因過食辛熱,炙博厚味,或者情誌抑郁·化火,暗耗陰血,血熱生風,或者血瘀毛竅,毛根得不到陰血的濡養,都能導致頭發不知不覺地脫落。

[辨證施治]

總的原則,實證以清以通為主。血熱清則血循其經;血瘀祛則新血易生,都有利於毛根局部營養物質的攝取和血液的供應。虛證以補以攝為要,補可祛虛,攝可密精,精血得補,更能助益毛發的生長。

(壹)內治法

1.血熱生風證 突然脫發,進展較快,常是大片大片的頭發脫落;偶爾有頭皮瘙癢;部分伴有頭部烘熱,心煩易怒,急躁不安;舌質紅,苔少,脈細數。個別患者還會相繼發生眉毛、胡須脫落的現象。治宜涼血熄風,養陰護發。方用四物湯、六味地黃丸合裁。生地、女貞子、桑椹子各15克,炒丹皮、赤白芍、山茱萸各10克,玄參、巨勝子、菟絲子各12克,茯神、當歸、側柏葉、生赭石各18克。

2.血瘀毛竅證 脫發前先有頭痛或頭皮刺痛等自覺癥狀,繼而出現斑塊狀脫發,時間壹久,則會發生全禿。伴有夜多惡夢,煩熱難以入睡、蚧齒等全身癥狀。舌質暗紅或挾有瘀點,苔少, 脈沈澀。治宜通竅活血。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歸尾、赤芍、生地各12克,川芎、甘草、桃仁、紅花、棗仁、杭菊花、桑葉各10克,白芷、蔓荊子、遠誌各6克。

3.氣血兩虛證 患者多系病後、產後、瘡後,脫發往往是漸進性加重,範圍由小而大,數目由少而多,頭皮光亮松軟,在脫發區還能見到散在性參差不齊的殘存頭發,但輕輕觸摸就會脫落。伴有唇白,心悸,氣短語微,頭昏,嗜睡,倦怠無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補血。方用八珍湯加味。當歸、熟地黃、炒白芍、黨參、漂白術各12克,黃芪、茯神、女貞子、何首烏、桑椹子、黃精各15克,川芎、白附子、炙甘草各6克。

4.肝腎不足證 平素頭發焦黃或花白,患者年齡多數在40歲以上,發病時頭發常是大片而均勻的脫落,嚴重時還會出現眉毛、腋毛、陰毛乃至汗毛的脫落;伴有面色咣白,肢冷畏寒,頭昏耳鳴,腰膝痊軟,龜頭冷;舌質淡紅有裂紋,苔少或無,脈沈細無力。治宜滋肝益腎,方用七寶美髯丹加減。何首烏、枸杞子、菟絲子、當歸各15克,女貞子、黑芝麻、胡桃肉、懷牛膝各12克,黃精、桑椹子、遠誌、石菖蒲各10克。

加減法:心悸,夜難入睡加五味子、百合、殊拌麥冬、柏子仁、石蓮子;情誌抑郁,多愁善感加合歡皮、合歡花、郁金、香附;食少腹脹加香谷芽、雞內金、玫瑰花、厚樸花、佛手片;風熱偏勝,脫發迅猛加天麻、白附子、茺蔚子。

(二)外治法

1.酊劑類 在配制的過程中,以辛香走竄和滋補藥並用,更有利於毛根的再生。如生發酊、桂枝斑蝥醑、紅花側柏酊、斑蝥酊、山柰酊、冬蟲夏草酒等。任選壹種,或交替應用,外搽患處,1日2~3次。

2.溶液類 選用海艾湯,水煎取藥汁外洗,每日1—2次,適用於血熱生風證。

3.軟膏類 取雄黃、硫黃、鳳凰衣各15克,炮甲珠9克,滑石粉30克,豬板油30克,豬苦膽1個。前五味中藥***研細末,用豬板油、豬苦膽汁調和藥末,搗如泥即成。用時紗布包好,搽抹患處,每日2~3次,連用1~2周,即可生出頭發。(《新醫藥學雜誌》(1);33,1974)

(三)針灸療法

1.辨證取穴 血熱證:風池、血海、足三裏;血瘀證:太沖、內關透外關、三陰交、膈俞;血虛證:肝俞、腎俞、足三裏;肝腎不足證:腎俞、肝俞、太溪、血海、三陰交。

2.循經取穴 主穴:足三裏、三陰交;配穴:頭維、足臨泣、俠溪、昆侖、太沖、太溪。

3.鄰近取穴 主穴:百會、上星、後頂;配穴:癢重加風池、大椎;失眠加四神聰、神門;兩鬢脫發加頭維、率谷;食欲不振加中脘、足三裏;脫眉加魚腰透絲竹空。

4.經驗取穴 主穴:防老(百會穴後1寸)、健腦(風池下0.5寸);配穴:癢重加大椎,頭發油膩加上星,兩鬢脫發加頭維。

手法:實證瀉之;虛證補之。針刺得氣後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3~5次,2日1次,10次為1療程。

(四)耳針法取肺、腎、神門、交感、內分泌、脾。方法:針刺後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5~6次,2日1次,10次為1療程。

(五)梅花針法

1.辨病叩刺 主穴:阿是穴(斑禿區);配穴:兩鬢脫發加頭維,頭頂加百會、前頂、後頂,癢重加風池、風府,失眠加安眠,腎虛加腎俞、太溪。

2.循經叩刺 阿是穴(斑禿區)、風池、太淵、內關、頸部、骶部、腰部。

3.局部叩刺 阿是穴(斑禿)。方法:既可采用中等刺激,又可采用電刺激,2日1次,每次10分鐘,14次為1療程。

(六)穴位註射法 主穴:阿是穴(斑禿區)。配穴:頭維、百會、風池、脾俞、心俞、膈俞、脾俞、風池、大椎、命門、曲池。方法:當歸註射液、丹參註射液及維生素B,。、B6和三磷酸腺苷等,任選壹種,針刺得氣後,每穴各推註0.5壹1.5毫升,2~3日1次,10次為1療程。

[偏方匯萃]

(壹)生發丸 黨參、白術、熟地黃、柏子仁各45克,何首烏、菟絲子各30克,茯苓15克,川芎、甘草各6克。***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3次。

(二)側柏丸 側柏葉120克,當歸60克,***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日2次。

(三)生發飲 制首烏、桑椹子、生黃芪、枸杞子、菟絲子、玄參各15克,酒當歸9克,酒川芎3克,補骨脂、生熟地、黨參各12克,黑芝麻24克。水煎服。

(四)壹麻二至丸 黑芝麻30克,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側柏葉、枸杞子各10克,生熟地各15克,黃精20克。水煎服。

(五)益腎榮發丸 熟地黃240克,制首烏160克,補骨脂120克,菟絲子120克,骨碎補120克,枸杞子150克,五味子90克,覆盆子120克,黑胡麻120克,肉蓯蓉180克,全當歸120克,大川芎60克,炙黃芪180克,紫河車180克,制黃精180克,黨參180克,廣陳皮90克,炒白術120克,茯苓120克,炙甘草60克。***研細末,白蜜和白水等量,泛力如綠豆大,每次10克,1日2~3次,飯前白開水送服。

[調攝護理]

(壹)註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舒暢,切忌煩惱、悲觀、憂愁和動怒。

(二)飲食要多樣化,克服和改正偏食的不良習慣。

(三)講究頭發衛生,不要用堿性太強的肥皂洗頭發,平素理發後盡可能少用電吹風和染發。

(四)發現本病後,在調治中要有信心和耐心,處方用藥不宜頻繁更改,應該守法守方,堅持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