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表紀蠻》第壹章中的壹段文字:僚僮自巴蜀來時,尚存留壹小部分於鄂底沅地方,元至元間始由湘湖逃竄來桂。。。。。。以此為導索,筆者上下求證,深入史海,謀求壯族的祖先們的足跡,以昭大白。然後立論:壯族的發源地是今之川東鄂西湘北壹帶的原謂“濮國”。
壹。壯族沿革
壯族在商朝周代稱為濮或僰,晉至隋唐稱為僚,宋始稱為僮,沿用到1958年改為現在的壯。
昭公十九年(紀前256年)“楚冒玢於是乎伐濮”,“楚子為舟師以伐濮”。史上有名的“楚濮戰爭”揭開了廣西壯族來源之迷。《國語鄭語》說:“荊子熊嚴,生子叔熊,逃難於濮而蠻”。也即壯族的開國之地乃是“濮國”,第壹任國君是“叔熊”。但是,“濮”早在商周已經存在。《尚書。口誓篇》有武王帶領八個民族伐殷,其中就有濮族,他們當時的領地所在不詳。《中國地名詞典》中載:“濮,周國名,在湖北石首縣南”。《左傳》昭公九年》詹桓伯說“自周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大量的文獻記載著“濮”的地理位置和人文風俗,如《國語。鄭語》,《古文苑》,華陽國誌》等等。所以根據當時濮的隸屬關系推斷,應該是在川湘鄂交匯之處,起碼,商朝時已經形成“濮國”。
僰亦稱擺夷。最早。見於《禮記 王制篇》作“棘”字,所謂“屏之遠方,西方曰棘”,“有罪貶遠方,以棘圍之”。《史記西南夷傳》有“僰僮”而《華陽國誌》《巴誌》及《南中誌》對於巴郡和南中稱其屬夷皆用“濮”字。由於壯話的濮或僰都是“我”的意思,不管地域方言的差異,都不會將這個詞讀作其他聲調,只是漢文字表述因人而異,故出現“濮”和“僰”的文字書寫因為地域相遠和表達習慣不同,而出現兩種稱謂,即使是當今的外文翻譯漢文,也有“好萊塢”和“荷裏活”之分,香港和大陸的譯音和文字表述相差很遠。
古雲南多稱“擺夷”;廣西南寧邕寧的壯族宋時稱“提夷”(太平寰記)。“泰”,“提”壯語同音同義,故田汝成說“人僰在漢,俗稱擺夷”(炎僥紀文)。清趙翼考證:鎮安人(廣西德保僮人)與雲南西雙版納古稱“水擺夷”即僰人語言多相通。與安南邊民語言亦大多相通,“相通者竟十之六七”(詹曝雜記 卷三)
楚濮之戰,濮戰敗,退至川西南,即今川黔雲壹帶生息繁衍。而戰俘即被“有罪貶遠方,以棘圍之”,在原來的“濮國”,距楚國當然是遠方。“濮國”雖滅,但是濮人在川黔雲壹帶卻不斷壯大。到漢武帝時,僰人不甘漢人的壓迫和統治揭桿起義,武帝平亂後設立犍為郡,管僰道等使二縣。詞典解釋,犍,公牛,特指去掉睪丸的公牛。“為”,壯語即是男性生殖器官。今壯族人有些地方,發誓時總愛說“如果不是可以犍我的為!”平亂後,漢朝統治者將僰人戰俘的睪丸閹割去勢,旨意是去掉他們的野性,使他們更溫順地接受漢人的奴役統治。可見當時漢朝統治者的毫無人性的專制。
“僚”的稱謂《博物誌》“荊州極西南界至蜀,諸民曰僚子”。稍後,《華陽國誌》屢紀之,如當中的蜀誌有“滇僚口僰”,“帝攻青衣,雄張僚僰”。《南中誌》有“永昌郡,興右郡下有鳩僚”。《北史 卷九五》(僚傳)“僚為南蠻之別種”。時,僚族已經分布在今川,黔,滇,桂四省。舊唐書卷壹九七南平僚傳:“南平僚者東與智州(今廣西玉林),南與渝州(今四川巴縣)接。部落四千余戶。。。。。。”說明那時早就有壯族的先祖們定居廣西境內,並深入桂東南。
“僮”。也有稱“撞”的,到了唐朝漸見,而至宋朝更見於史誌。宋 《桂海虞衡誌》有“慶遠,南丹,溪洞之人呼曰僮”。《賀縣誌》說:“僮者撞也,其人性善好鬥,善攻擊突撞,故謂之僮”。宋代征調僮人當兵,是看中僮人的英勇善戰。融州,宜州有所謂僮丁,民丁,保丁等名目,因僮丁打仗勇猛頗負盛譽,以後人稱兵為僮丁,轉而稱人也為撞人,也即僮人。也有稱為“狼人”的,柳宗元有詩“趁墟狼女健,占籍馬人空”之句。
1958年國務院才將僮該為壯,沿用至今.
二.壯族沿襲祖先習俗
1.語言
壯族人自稱為"濮",起先也是從語言開始的,因為"濮"在語言使用中的頻率較高,所以漢人稱之為"濮".其實"濮"(pu)在壯話裏邊是"我"的意思.而"波"(bo)則是"父親";"背"(bei)則是"兄長";"咩"(mie)則"母親";而弟弟卻叫"儂".
都安七百裏弄的壯人自稱為"濮諾",也即兄弟之意;淩雲,東蘭,扶綏"濮儂";宜州,德保自稱為"濮閔";今貴州布依族和雲南傣族也自稱為"濮越""濮儂"等.壯語中"濮諾","濮儂";都是兄弟的意思,"濮越"是姐夫的意思"緊考"為吃飯;"緊婁"為喝酒等等.凡壯人的基本稱謂都比較壹致,無論是雲貴桂的壯族人說話,只有音調不同和地域說法差異外,大體都能相互交流.六七十年代,南寧河南石柱嶺有個"老撾學校",那裏的老撾留學生所講的"老撾話"與武鳴縣雙橋鎮的壯話極為相似,對話者十有八九包括語調很相近.四川稱"巴"也是壯語中"山"的意思;"沱"和"它"壯語中江河的意思.當時四川的濮僰與現在的壯族有著血肉關聯.
2.民居
由於壯族的祖先多為依山而居,受地理環境制約,建築多為"幹欄"式民居.木式結構壹般為二至三層高,地層圈養家畜,樓上為起居和堆放糧食的地方.現在在雲貴桂三省仍然保留有"幹欄"式民居.所謂幹欄,"幹"---間;"欄"---房子."依樹積木,以居其上曰幹欄".<舊唐書 卷壹九七 南平僚傳>:"南平僚者東與智州(今廣西玉林),難與渝州(今四川巴縣),西與浯州(四川笸碚陵)接部落四千余戶.....人並居樓,登梯而上,號為幹欄"廣西的大新,龍州,天等,德保,靖西等地的壯族人依山建造幹欄不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這樣的建築物將漸漸消失,替代的是磚瓦樓房.
3.銅鼓
首見於<後漢書 馬援傳>:"銅鼓壹物,出自甌駱".廣西出土文物中,以銅鼓為最多.據考證已有2500多年歷史.這就是說起碼商朝時壯族的祖先已經掌握了先進的青銅冶煉技術.這個民族至少在十六世紀時就存在了.
廣西的銅鼓與四川,貴州出土的銅鼓上的圖騰,飾紋是那麽相似."歲節慶吊,皆用銅鼓".<蜀廣記>引用唐人陳羽鍵"為城下聞夷歌"有"此夜可憐江上月,夷歌銅鼓不勝愁"之句.<雲南通誌>雲:"凡喪祭,夷人擊銅鼓為號,親友聞聲必至.葬.孝子先以雞蛋禱靈前,左手持往山蔔地,如死者不願,打在地,遇水石不損."今東蘭,淩雲,西林之壯族治喪之儀,類此者甚夥.<敘州府誌>,<長寧縣誌>,<累波廳誌>,<貴州通誌>等均有有關銅鼓記載.銅鼓作為考證壯族源,考證濮,僰,夷,僚,僮,蠻的繁衍線索,說服力毋庸置疑.
三.壯族向東,向西,向南遷徙
向東,至廣西東部乃至廣東.
向西,至雲南乃至東南亞各國.
向南,貴州乃至廣西西南部
<四川郡縣誌 卷壹>.引夷裔考說"僰人者其先本華人,有罪貶遠方以棘圍之,故其字從人".<禮記王制篇>也是"屏之遠方,西方曰棘".說明壯族的祖先本來就是黃帝子孫,因為獲罪被流放至遙遠的西方(商周時期湘川鄂當是西方),並被以棘圍地以稱作僰人,僰族.但是壯族人的祖先並沒有能在流放地安居樂業,屢遭歷朝漢族統治者驅趕,殺戮,甚至宮刑.
桂西北原隸屬於夜郎,牂牁等郡《通典》卷187中有“母斂,淡指,漏臥,句町四縣屬於廣西。”母斂,為今宜州市,思恩縣。淡指為今南丹,河池,都安等地。句町為今富川,隆林,西林,百色,德保,靖西等地。漏臥為今淩雲,巴馬,鳳山,東蘭等地。因此,1958年以前,此範圍為廣西壯族自治州,州府設於南寧。還有《太平寰宇記》卷165中記載:“牢州本屬郡僥外蠻夷地,漢牂牁郡也”。牢州,今之玉林地區。
查,《史記》卷161,西南夷傳:“漢武帝時,南越王反,漢使唐蒙去說服,南越王食蒙以蜀珍品構醬,蒙詢所從來,南越說廣州之西有壹條牂牁河,流到廣州城下,構醬或廣州商人由構醬取來。蒙由粵回到長安乃向武帝建議,由四川到夜郎牂牁江去打南越王。武帝即用蒙為中郎將,置犍為郡,修渠道路,由四川之僰道縣(今宜賓)到貴州之牂牁江(今都江)就賈人通行之小徑,辟而廣之,利於行軍。先由陸路經巴符關(四川合江縣南)入貴州遵義再由此南下,至三合縣,轉牂牁江水路入廣西柳州梧州至廣州。”
又,春秋時秦惠王令司馬錯伐蜀,蜀王被逼向南發展,“命其王子泮領兵三萬伐越南雒王,滅之稱安陽王。”《史記》南越尉佗傳 司馬貞索隱,姚氏案:“廣州記雲,交趾有駱田,仰湖水上下,人食其田,名為駱侯。諸縣自名為駱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滅駱侯後建都於此。”
珠江流域廣西境內的紅水河,擔負著壯族先人南遷的重大使命,它把廣東廣西和四川貴州聯結成壹條壯族之魂的紐帶。由於有牂牁江,所以廣西的壯族才能沿著奔騰的紅水河逆溯而上追尋祖先的足跡;壯族的祖先才能沿江而下,把子孫撒在紅水河兩岸,珠江兩岸,乃至更遠。
w.lifton Dodd(杜德)在《著泰族》壹書中說“僰族自有史以來,南移者七次。二次在紀元前,五次在紀元後。第壹次在商周之際,(公元前1766-255年)漢族勢力以及黃河長江之間。僰族既無力抵抗,不甘屈服,乃乃南遷移。公元前六世紀,僰族已征服了以前的永族(Tne yun or karencoumtry)之地(即車裏八百媳婦國)建立城市,如景遠,孟連與滇南;景洞於緬甸;景森於暹邏。而第二次遷移,在公元前338年,秦國克服了巴蜀,僰族南移到雲南。(民國26年”民族雜誌五卷八期)
東南亞壹帶的少數民族多為濮僰的後裔。(另辟主題論述)
《資治通鑒》卷195註:“東謝蠻,西接牂牁蠻,南接西趙蠻,牂牁之別帥曰羅殿,今廣西買馬路,自去桂州至邕州之橫州寨(今田東縣)二十余程。自橫山寨至杞十二程,又至羅殿十程,此即侯弘仁所通者也。”侯弘仁開拓南下貿易通道,不但便利於戰爭,也利於南遷逃難者。
其後,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各代不斷的有因為戰爭,逃荒,避亂,尋親投靠等等原因,或順流而下,或陸路進入廣西。《南寧府誌》說“(僮人)自元至元間方入省地(廣西),近日編入版圖者,謂之熟僮,性略馴。其遠者謂之生僮,性硬化不制服。”說明有先來後到之分。《嶺表紀蠻》第壹章記述:“僚僮自巴蜀來時,尚存留壹小部於鄂辰沅地方,元自元間始逃竄來桂。。。。。。今廣西僮人有北僮南僮土僮三種。北僮由荊湖遷來,故祖堂奉祀梅山今湖南新化壹帶)。。。。。。南僮由滇,黔,慶遠舊城遷來,即古之撫水及羅施鬼國諸蠻,故祖堂奉祀河池莫壹大王,南丹武異大王(皆慶遠府屬),環州梁善大王(今思恩縣),越州金令公(今雲南曲靖縣)。其所指地點皆為桂北諸郡及滇黔交界地方。
如有幫助,請給予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