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和仙桃有從屬地位關系?
近代的沔陽治所原在沔城,1937年沔城被日本人飛機炸毀,1949年建沔陽縣治於彭場,1950年縣治由彭場遷駐仙桃。 1986年5月27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沔陽縣,以縣治所在地命名,改設仙桃市。 沔陽改仙桃的理由 沿用了1500多年的“沔陽”,國務院壹紙批復就消失了。 當全市人民熱烈慶祝撤縣改市之時,不免又為改名而遺憾:無人不說:沔陽改仙桃——莫名其妙!外地人說:沔陽改仙桃——改得真可惜! 於是有人探求改名的原因。據當時市的領導解釋說,是國務院負責批復撤縣建市地名的權力機構要改的,理由有三: 壹是“沔陽”與四川的“綿陽”同音,國務院批復地名需避免同音; 二是“沔”字屬生冷怪僻字。國家提倡推行簡化字,不宜再用“沔陽”作市名,凡市內需用“沔”字的其他地名,均以“勉”字代之。 三是“仙桃”是沔陽縣治所在地,即以仙桃定市名。 就這樣,壹同報批的天門、潛江等都是“撤縣建市”,唯獨仙桃卻成了“撤縣改市”——撤消了沔陽縣,改成了仙桃市。 應該據理力爭的駁論 誰也不能不說這的確是三條理由,但也可以據理力爭: 第壹條:“沔陽”與四川的“綿陽”雖屬同音,但不同調:沔,miǎn,第三聲;綿,mián,第二聲。壹個仄聲,壹個平聲,讀音區別很大。而字形偏旁部首筆劃則完全不同, “沔”字,部首: 氵,筆劃7畫,簡化字的“綿”字部首: 糸,筆劃為11畫。再說,沔陽與綿陽分屬不同省份,難於混淆,兩個名字同時存在千年,不也相安無事嗎? 第二條: “沔”字並非生冷怪僻字,《三國演義》和三國地圖上就有沔水、沔陽的地名。不可否認,確有壹些人不會念也不會寫這個“沔”字,把“沔”字寫成三點水加個“丐”字為 “ 氵丐”的大有人在。但這是個人文字熟練程度的問題,並不影響以“沔”字作為地名。 國家提倡推行簡化字是對的,可“沔”字並不是繁體字,更不能用壹個有9畫的“勉”字取代只有7畫的“沔”字。我們不能想象強行禁用“沔”字,將會帶來多少後遺癥,但至少可以肯定地說,我們不可能從中國浩瀚的古籍和辭書中把這個“沔”字挖掉,更難想象需要用多少文字、在多少書籍中為以“勉”代“沔”這條禁令做註釋。 第三條:仙桃當時只是沔陽縣的壹個鎮,沒有什麽文化底蘊可言,唯壹能夠牽強附會的就是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之類,此外再無其他可看可寫可頌可讓人引為自豪之處。以沔陽縣治所在地“仙桃”定市名,實不可取。 最終以仙桃命名的原因分析 可當時並沒有人用這些理由去據理力爭,現在想來,情況比較復雜,可能有下列原因: 壹是在國務院有關人員的“改沔陽縣為仙桃市”的意見下達後,要形成具有說服力的文字材料上達去據理力爭,改變相關人員的觀點,要求批復“沔陽市”, 現在看來,在當時“只唯上”的流毒尚未完全肅清的情況下,高處不勝寒,負責申報的人員可能沒有這個膽量。 二是當時負責申報撤縣建市的人員,也不壹定十分了解沔陽的歷史,難以說出所以然;即使想改變相關人員的觀點,也沒有條件去當面據理力爭,唯壹的辦法就是又得動用大量的人力,耗費更多的時間準備文字材料。 三是即使形成了具有說服力的文字材料,上達國務院也需時日,文件報來轉去浪費時間,影響批復。而當時湖北省同時上報撤縣改市的有天門、潛江和沔陽三縣,沔陽批復不了或者落在後面,可想而知,申報人員那可是難以交差的。 不管“沔陽市”還是“仙桃市”,只要改市成功就是勝利!——這也許就是當時人們的心態。 當時沔陽撤縣改市也的確是走在了其他縣市的前面,國務院批復湖北省三個撤縣建市的時間分別為: 仙桃市 1986年5月27日 天門市 1987年8月3日 潛江市 1988年5月 三、沔陽改仙桃 改掉了什麽 撤縣改市之時,所有原冠名“沔陽縣”的機構壹夜之間全部改成了“仙桃市”。喜慶之余,誰曾想過:沔陽改仙桃,也同時在悄悄地改變著沔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和光榮的傳統? 悠久的歷史失去了承載 沔陽歷史的確是悠久。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沔陽已不復存在,再悠久的歷史將由誰承載? 沔陽可能將與“沔陽”二字壹同真正地成為歷史。 而仙桃的歷史,卻只能從1986年5月27日撤縣改市起開始書寫第壹頁。 仙桃,與1951年從沔陽分出的洪湖壹樣,可能都將成為壹個沒有歷史的區域。君不見:現在網上介紹仙桃市的許多文章,有幾篇提及沔陽的歷史? 燦爛的文化動搖了根基 從1986年改名仙桃之日起,“沔陽”這個頗有古韻的名字就開始消失了。凡沔陽這塊土地上孕育出來的傳統文化根基動搖了,開始被人蠶食、被有篡改、被人據為已有,幾近消亡了。 沔陽花鼓戲還存在嗎?周邊縣市想用拿來就用,只用“花鼓戲”三字,誰拿來就變成了誰的! 沔陽皮影戲還在嗎?與花鼓戲的命運壹樣,也變成了多地域的××皮影戲; 沔陽民歌哪裏去了?變成了××民歌…… 連當時唯壹想留點紀念的“沔陽大道”也改成了“勉陽大道”。推行簡化字,也不至於用壹個有9畫的“勉”字取代壹個只有7畫的“沔”字吧?!——世人不得其解! 文化的根基不是動搖了,而是快要被人挖光了! 光榮的傳統將如何承傳 沔陽光榮的革命傳統,既是歷史,也是文化,歷史無以承載,文化根基動搖,沔陽光榮的革命傳統不也與沔陽的歷史與文化同等命運嗎? 四、仙桃還名沔陽有望嗎? 對於沔陽改名仙桃,持非議者並非筆者壹人。據我所知,有不少的人在網上撰文發過不少的議論。但議論歸議論,只不過是發表壹下感慨而已,又有何作用呢? 不過現在好了,改名不合理,只要理由充分,改還原名在湖北已有先例了: 荊州改荊沙2年後又還名荊州 荊州以三國時期的荊州城而得名。 荊州的變遷與與改名還名:1949年7月成立荊州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治江陵縣荊州鎮。同月,析江陵之沙市建市,屬省轄市。1955年,沙市市劃歸荊州專署管轄。1979年,沙市市復為省轄市。1983年劃出荊門縣改荊門市,為省轄市。1994年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荊州地區、沙市市,合並設立荊沙市,潛江、仙桃、天門三市劃出為省直管縣。1996年更名為荊州市,將京山縣、鐘祥縣劃出歸荊門市管轄。 襄樊市始建60年後改為襄陽市 襄樊市始建於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為省轄市,1983年9月與襄陽地區 合並,實行市帶縣體制。 據悉,對於襄樊更名“襄陽”的討論,早於數年前就已民間引發熱論。據消息稱,從2007年開始,襄樊市政府就正式啟動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的調研論證工作。 有襄樊市民認為,“襄陽”地名是壹個歷史文化遺產。襄陽在人類社會歷史上有壹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改襄樊為“襄陽”,以更開放的胸懷融入當今中國主流經濟圈,勢在必行。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凍國棟教授認為,將襄樊市更名為襄陽市,是對歷史文化傳統的尊重。在歷史上,襄陽的地位就高於樊城,此次改名更凸顯了襄陽市的歷史文化底蘊,擴大了城市的影響力。 武漢大學政治與公***管理學院尚重生教授認為,襄樊市作為省域副中心城市,此次更名實為大打文化牌,文化意圖十分明顯。但不可否認的是,更名襄陽市,將會擴大該市的知名度,提升城市的文化內涵,尤其是對旅遊業有壹個較大的促動。 恢復襄陽的城市名稱,是對襄陽歷史更好的保留和延續。據史料記載,西漢初年襄陽設縣,因為縣治在襄水之陽,所以命名“襄陽”。卞和獻玉、馬躍檀溪、司馬薦賢、三顧茅廬、水淹七軍、李自成稱王、王聰兒起義等歷史事件、歷史故事,都被打上了“襄陽”烙印,載入歷史典籍。《三國演義》120回中,有32回發生在襄陽。 襄樊更名為襄陽的建議最早是由社會各界自發提出的。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根據地名管理條例有關規定,襄樊市向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了更名申報工作。2010年11月26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襄樊更名。 仙桃還名沔陽的希望 既然荊州改荊沙2年後又能還名荊州,襄樊市始建60年後也改為襄陽市,仙桃改市24年不也完全有望還名沔陽嗎? 希望就在於: 沔陽民眾還名的呼聲, 仙桃市政要們的還名論證與申報行動!